APP下载

从媒体文化方向研究“汉服热”

2022-11-21蒋子晗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汉服爱好者媒介

蒋子晗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衣饰,随着近些年“汉服热”的兴起,汉服便逐渐活跃在公众视线之中。“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汉服热”不仅仅是“衣饰热”,更是“文化热”,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汉服作为有着强烈民族色彩的服装,以汉文化为核心,承载着汉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汉服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一度消亡灭绝,但衣饰作为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汉服沉寂了三百年后在当代社会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代“汉服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3年,王乐天身穿汉服走在河南省郑州市的街头,引来了媒体的大肆报道,王乐天的行为因此被大众所知,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之后在2007年“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的提议下,确立汉服为国服,汉服名正言顺地成为能够代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衣饰,尤其被青年人所追捧。“汉服热”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风潮是在2019年,汉服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从“小众”走向“破圈”。巨大的流量使得汉服广为人知。

1 “汉服热”中的融合文化

融合文化是詹金斯提出的重要理论,其植根于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是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场域的互动。融合文化的典型特点就是受众对于信息传播过程的全方位参与,包括媒介融合、参与文化、集体智慧三方面。

1.1 “汉服热”中的媒介融合

自步入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媒介向融合方向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受众接收信息多是通过报纸、书籍、广播电视或者口口相传,而互联网出现之后,受众能够通过网络渠道接收信息,甚至发布信息、互相交流,逐渐成为媒介的生产者和融合文化的参与者。我们不仅仅在使用媒介融合后的技术,同样还生活在一个由媒体平台将文化日益整合的环境中。

近些年,随着《琅琊榜》《庆余年》《大秦赋》等古偶剧的热播和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上线,媒介融合使得“汉服热”盛行。2009年,微博上线;2011年,快手出现;2013年,小红书成立;2016年,抖音上线。通过这些新平台,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快速地将信息分享到社交平台,可见这些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增强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在媒介融合的大前提下,“汉服热”持续升温。2021年,“汉服”话题在抖音上有近500亿次播放,2021上半年汉服在微博、抖音、小红书共产生了136余万条推文,累计互动超过6700万次。媒介融合扩大了汉服的影响力,使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汉服,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交流关于汉服的话题。

1.2 “汉服热”中的参与文化

2019年“汉服热”升温得益于汉服爱好者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视频、图片、文字分享。媒介消费者角色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和媒介生产者一样,都是融合文化的参与者。据统计,2020年我国汉服爱好者数量已达到516.3万人,2021年汉服爱好者规模达689.4万人。

规模越发庞大的汉服爱好者在“汉服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服爱好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擅长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在各大平台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这些汉服爱好者中有明星和各大平台的博主,如明星娄艺潇曾身穿汉服出席各大活动,为汉服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红利。再比如抖音平台上的博主楚淇,他的作品以变装为主,变装后都穿汉服等国风衣饰。到目前为止,楚淇有着900多万的粉丝,他持续的视频输出在不断宣传着汉服,扩大了汉服的影响力。像楚淇这样以汉服等国风元素输出视频的博主难以计数,而众多汉服爱好者的参与也是“汉服热”持续升温的原因之一。

1.3 “汉服热”中的集体智慧

“汉服热”能够长盛不衰离不开汉服爱好者、汉服商家等的集体智慧。截至2022年,几乎在全国各省、各高校都有汉服社团或组织,如河南郑州记录在册的就有河南汉服、汴京汉服复兴者、郑州汉服文化社等汉服组织。各大汉服组织定期举行汉服活动,在网络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展示,再加上商业的营销手段,促使“汉服热”长盛不衰。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为了宣传汉服的共同目标而汇聚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能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大唐不夜城的一夜爆火,身穿华丽汉服的不倒翁仕女在极短的时间内刷爆网络,一时之间,大唐不夜城人尽皆知。大唐不夜城的爆火,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促使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另一方面也是众多汉服爱好者自发参与的结果。汉服爱好者和商家大规模地对大唐不夜城进行传播和称赞,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了大唐不夜城的知名度。再比如,汉服爱好者每年都会定期举行汉服文化周,吸引着大众的目光。2020年第八届西塘汉服文化周邀请方文山、徐娇等明星作宣传,吸引了4万多名汉服爱好者参与,景区游客达18.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过亿元。

2 关于“汉服热”的思考

2.1 “汉服热”中的身份认同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在黄帝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衣饰体系。之后经过春秋战国、秦汉两朝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东汉形成了完整的衣饰礼仪制度,传承2000多年,直至清朝入关废除了汉服[1]。在时光长河中,汉服的形制受各族文明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它不仅仅是代表汉民族,更是蕴含着中国各民族5000年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从汉服的历史及其文化的角度考虑,汉服所代表的文化不是“汉族”文化,而是“汉”文化世俗价值所包容的社群规模边际的文化,其核心是中华道统一以贯之的礼仪文明[2]。汉服所代表的是几千年来璀璨的中华文明,凝聚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国衣饰是世界衣饰之林中内涵最丰富、寓意最深刻的衣饰体系,而汉服是中国衣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衣饰文化的汉服有着360多年的断代史,但优秀的文化注定不会被埋没,时隔360多年,汉服终于回归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国人致力于汉服的宣传工作,穿汉服出街、变装、拍视频等,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汉服热”。在汉服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汉服如今已经成为随处可见的衣饰。可以说,“汉服热”是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信,是国人群体身份认同的体现,而群体身份认同也推动了汉服的复兴。

2.2 “汉服热”背后的问题

2.2.1 山寨问题

汉服的山寨问题在“汉服热”流行的同时成为避无可避的问题。汉服市场混乱,汉服价格从几十元到成千上万元不等,而造成价格差的原因不仅仅是汉服本身,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山寨的横行。

为了融合创新和时尚元素,体现消费者个性的日常中国造型,汉服爱好者组织的平台还可以连接制造商、设计师、文化学者、媒体,以提高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使中国服装在创新中融合。要保持文化意义的连续性,汉服图案、颜色的选择必须符合东方文化的语义,不能因创新而失去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服装爱好者在穿上中国服装的那一刻,便开始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原创汉服从制作到成品有时会经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其中凝聚了从设计师到汉服店家的精力和汗水,而其中的一些爆款可能会在短期内就被剽窃,廉价售卖。极端的时候,正版价格1000块钱左右的汉服,其网上的山寨货最低只要几十块就可以买到。对于刚接触汉服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只是被汉服的华美所吸引,不一定了解历史,也不一定了解汉服正版与盗版之分。这就给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机会,他们以远远低于正版的价格出售汉服,往往会吸引到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随着汉服需求量的增加,山寨问题越发突出。设计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该有的效益,抄袭者轻轻松松却能够日进斗金,这不利于汉服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也会影响“汉服热”的平稳升温。拒绝山寨抄袭,规范汉服市场,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相关规定,电商平台的大力配合,更需要汉服爱好者提高自身意识,坚决摒弃山寨汉服。

2.2.2 规范问题

汉服和其他衣饰不同之处在于,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因此,汉服在形制、生产和穿法上都需要加以规范,否则就丧失了汉服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代表的礼仪神圣感。

首先是规范形制。汉服有着相对来说比较严格的形制,如魏晋的曲领襦和交窬裙,唐朝的齐胸衫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汉服在历朝历代都是真实存在的,其形制在现代也可考究。对汉服形制的规范本质上是对文化的尊重,关乎文化底蕴。其次是规范生产。汉服作为新兴产业,行业乱象屡见不鲜,山寨问题也格外严重。应该对汉服的生产加以规范,避免生产不符合形制的汉服和山寨汉服。再次是规范穿法,汉服代表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礼仪文明,“汉服热”应当避免娱乐化,警惕低俗化。在2022年初,抖音某网红打着汉服的标签发布了一些露骨的视频,引来了群嘲和媒体的批评。在日常穿搭中,人们应以正确的穿法穿汉服,警惕该网红事件再次发生。

对于在特定场合使用并符合一定礼仪的中式服装,实质上是仪式的制服、表演的戏剧制服、表演的标志,因此应强调形态规范、制作规范和穿着规范。否则,这类服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失去了,仪式的神圣性也就失去了。然而,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缺乏生产规范,消费者也没有着装规范。在这方面,历史、美学和服装行业的专家应该发挥作用,帮助制定标准,明确生产和使用规范。现有的协会或专业委员会可建立平台,在制造商、贸易商以及从事中国服装生产的组织和专业学者之间交流信息、制定规范、颁布和推广传播。

2.2.3 发展问题

汉服如何得到长久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汉服严格的形制要求,另一方面是现代人与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汉服想要得到发展,必须在传统形制和现代改良中寻找平衡点。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朝代的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装面料及其风格上,如今人们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汉服是否需要统一形制是有争议的。对于汉服,是应该尊重特定的仪式,还是应将其融入日常活动?众所周知,衣服本身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在特定的场合,汉服形状应符合历史定制规格,准确地反映其象征意义,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对于汉服爱好者,应该满足其个人需求,可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便于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因此多样性、兼容性应该是汉服未来发展的方向。

汉服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是如何让汉服更加普适化,统筹传统汉服形制与现代人的日常习惯,让汉服冲破穿脱不便、裙摆曳地的不足,成为日常通勤着装的另一种选择。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汉服需要走传承、创新和融合的道路,在不改变形制的前提下,吸取现代造型、色彩、设计的灵感,使汉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1]。无论汉服身上承载着多么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本身仍是一种衣饰,其发展必定要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道路。只有改进汉服,才能够真正推动汉服进入当代生活,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穿搭的衣饰。

“汉服热”经久不息是众望所归,在其背后固然有资本的助力,但更多的是国人对文化的坚守与弘扬,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本文从融合文化角度研究“汉服热”,展现“汉服热”兴起的原因和过程,理解汉服热兴起的内在意义,并对“汉服热”兴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汉服热”的盛行是媒介融合、参与文化和集体智慧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支持、资本的推动和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使得“汉服热”经久不衰。“汉服热”本身也是“文化热”,它彰显的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加深了国人的群体身份认同。虽然在“汉服热”流行期间出现了些许问题,但相信混乱的汉服市场终将被整顿,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汉服也将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汉服爱好者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汉服新“江湖”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上台说汉服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当青春遇见汉服
直播答题爱好者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