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接受与传播实践研究

2022-11-21陈志刚

传媒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张家口延安文艺

陈志刚

张家口是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重要交通枢纽。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也是早期革命的策源地,因此,张家口拥有经典的红色文学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家口是晋察冀边首府,历经两次解放,为党接管大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辟出一方红色文化热土,打造出一座属于人民群众的城市,成为解放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第二延安”-“文化城”-“东方模范城”[1]。高效开发和运用“第二延安”张家口的红色文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将红色传统发扬好,对传承红色基因、解读革命文化精神内核具有积极作用。

一、“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概述

(一)名团名刊涌现

作为晋察冀边区首府的张家口,是当时我国解放最早的北方大城市。1945年,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大军和延安派驻华北文化工作团、东北文化工作团(因战事滞留于张家口)的文艺大军会师于此,年末达到了3000人之多。文艺名家如丁玲、艾青、成仿吾、周扬、萧军、邓拓、沙可夫、康濯、孙犁、贺敬之等。

此时,各路文艺团体也汇聚于此。除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文艺通讯团、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等来自延安的文艺团体,张家口还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抗敌剧社。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在张家口期间,排演了独幕剧《中秋佳话》《墙头草》《李甲长》,与其他剧团合演了新秧歌剧《白毛女》、大型话剧《戎冠秀》等;晋察冀党委的群众剧社,在张家口和沙城演出了《血泪仇》《解放新保安》等话剧;值得一提的还有长城剧社,是主要在平北根据地一带成长起来的文艺团体,配合部队搞宣传鼓动工作,以演出短小、灵活的节目为主。此外,会师于此的各路文艺工作者团结协作,举办了由成仿吾任校长、周扬任副校长的华北联合大学,并恢复了文艺学院,再建了由吕骥任团长的联大文工团;1946年4月在张家口还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简称“张家口文协”,400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在“文协”领导下,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文艺团体还有晋察冀边区文联、鲁迅学会等。

这一时期的张家口文学刊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特点,多个新刊物创办,有力地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其中,丁玲主编了《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和华北文协的机关刊物《长城》,期间这两个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此外还有,成仿吾任社长,艾青、丁玲等任编委的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晋察冀边区出版社出版的刊物《时代青年》;新华社张家口分社创办的以报道张家口新闻事件为主的报纸、其中还开设了文学专栏的《张家口日报》;还有采用蒙汉两种文字印行的报纸《内蒙古周报》,这是解放区第一个用蒙汉两种文字刊印的报纸。这些报刊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张家口的文化发展。

(二)名家名作层出

随着各路文艺大军融入这座塞外重镇,张家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小说方面,有丁玲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虽然不是完成于张家口,但是是以丁玲在涿鹿县温泉屯这一普通村庄参加土改运动的实际工作经历为题材进行的创作,反映了1946年前后解放区土改运动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并且在1951年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康濯的小说《我的两家房东》创作于1946年5月,小说讲述了边区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虽是急就章,但语言朴实亲切,叙述细腻,情节动人,风格清新,不失为康濯的一篇代表作;杨朔的小说《红石山》写于1946年初,以宣化庞家堡铁矿工人的生活为原型,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察哈尔省红石山铁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血泪史和抗争史;此外,这一时期的名篇还有作家丁克辛的《一天》、刘石的《真假李板头》、萧也牧的《牛官赫进喜》、方纪的《副排长谢永清》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诗人萧三创作了《欢迎》一诗,表达了对来张家口执行军事调解任务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等人的欢迎和对停止内战实现和平的期待;诗人严辰写了《生命的春天》,抒写了工人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的命运遭际;诗人艾青于1945年率领华北文工团来到张家口,有感于自己的兴奋之情,写下了诗歌《人民的城》,描绘了回到人民怀抱的张家口的新姿态;蔡其矫的《张家口》,连续运用排比句式赞美新解放的张家口的美丽景色和繁荣景象,表达了人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这一时期戏剧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歌剧《白毛女》的修改创作。《白毛女》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等《白毛女》的主创人员来到张家口以后对其进行了完善,并在全市公演多场,1946年5月艾青主编的《长城文艺丛书》将剧本出版发行,使这部红色经典传遍全国。1945年,华北文工团在张家口创作了反映土地改革以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话剧《夫妻识字》,丁玲与陈明等人合作创作了反映宣化瓦窑厂窑工日常生活的三幕话剧《窑工》等。

这一时期除了小说、诗歌、戏剧之外,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成果也有很多。比如萧三创作的传记文学《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回顾了毛泽东儿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和思想发展历程,以及在青年时期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过程;文学评论有艾青的《阐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观》,系统阐释新民主主义文艺特点;丁玲的《谈大众文艺——纪念瞿秋白同志被难十一周年》,回溯了瞿秋白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种种真知灼见;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比较系统的评述了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还有沙可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萧军的《如何从事业余文艺工作》、周繁峙的《分析文艺运动的几点经验》等文艺研究文章;散文方面有杨朔记录矿工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活的《矿山书简》、草明叙述宣化龙烟铁矿工人奋斗新生活的《龙烟的三月》,此外还有吴伯箫的《孔家庄纪事》、杨沫的《神秘的大苇塘》等。

二、“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接受与传播实践路径

(一)以多元主体的文学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文学传承的针对性

传承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扛起的时代责任,但因为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背景、认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性,在传播和实践“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多元主体的实际文化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文化传承的针对性,避免曲高和寡的情况产生,即张家口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多元主体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群体主体的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方法。

根据目前人民群众的群体差异性,大致可以将多元主体划分为普通人民群众、学生、企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几大类别。单位工作人员主要依托所在单位进行学习,这类人群文化水平整体较高,易于组织和管理,所以可以进行统一集中学习,通过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主题活动等形式提升其对于红色文学的理解和体验;普通人民群众人员构成驳杂,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应按照年龄段、时间支配度等方面分类组织学习,主要以居住社区组织学习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头脑灵活,而且对于新知识也易于接受,可以充分依托学校进行集中管理,进而利用不同学龄段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将张家口的红色文学资源以案例、知识点等形式融入不同的课程当中,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实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还能够大力弘扬张家口红色文学精神,以达到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混合传播实践方式为立足点,突出文学传承的有效性

张家口作为曾经的察哈尔省会,是历史悠久和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厚重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家口,一度成为晋察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边区首府,“第二延安” 张家口红色文学的传播与实践路径需要以混合传播实践方式为立足点,突出文学传承的有效性。

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和直接的传承途径进行红色文学的传播和实践。张家口共有2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重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且结合文学的故事性、审美性特点进行理论宣讲,精心设计主题学习线路,在察哈尔烈士陵园、怀来董存瑞纪念馆、苏蒙联军烈士陵园等邀请老党员、研究学者、优秀志愿者讲解历史故事,让更多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为人所熟知,在张家口六中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802演习纪念馆、丁玲纪念馆、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宣化博物馆)[2]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精心设计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报刊专栏报道等主题纪念活动,追随历史脚步,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全方位了解红色历史和当代风貌,传承先烈革命精神,深化对“第二延安”的历史认知。还应该定期召开“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相关内容的专题研讨会,可以以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某一题材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文学研讨,既能拓展其研究的深广度,更可以扩大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线上途径进行红色文学的传播和实践。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组建党史推广团队,拍摄红色文学专题纪录片,例如《桑干河畔话丁玲》《艾青在人民的城》等,通过建立线上“第二延安”革命纪念馆、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更大范围内推广“第二延安”红色文学的内容,促使“第二延安”成为网络热搜词条。

(三)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强化文学传承的价值性

红色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召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聚力,同时要将红色文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连接,努力做到文学价值与教育、经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进而强化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的价值属性。

传播和实践优秀红色文化,要充分利用“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资源的教育价值,深入阐释其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学精神与新时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其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融入教材,做到以文化人、铸魂育人;同时,还应注重挖掘“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资源的社会价值,在着力打造张家口城市名片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城市的红色文学精神元素,使其成为张家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张家口精神传递给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与此同时,更要充分挖掘“第二延安”张家口红色文学精神的经济价值,通过红色文学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到张家口领略“大好河山”的风光魅力,通过全方位了解张家口红色历史和当代风貌,重温革命光荣岁月,传承先烈革命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3]。

三、结语

作为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第二延安”张家口是文化之城,历史悠久,红色文学资源深厚。重温张家口的历史,开展红色文学资源的发掘、展示、活化、利用、传承和弘扬,恰恰能够彰显出张家口自身独特的文学特色与文化内涵,将“第二延安”打造成张家口的城市名片,向世人全面展示张家口光辉且意义深远的红色文化精髓,促使“第二延安” 精神和红色基因通过传播和实践路径传承下去,进而实现红色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张家口延安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张家口发布氢能规划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节日畅想曲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