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课堂的意义与路向

2022-11-19

教育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主体价值

●周 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根本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的细胞,是教学的主渠道,提高课堂质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课堂。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课堂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需要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基本依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沉默的课堂”“独白的课堂”“低头的课堂”“一本书的课堂”……课堂沉闷呆板、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教学效果不尽人意。[1]低质量课堂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课堂质量从根本上决定和体现教育教学成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深入落实并体现到具体课堂中,才能走完“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而,建设高质量课堂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历史选择。什么是高质量课堂?建设高质量课堂有何意义?如何建设高质量课堂?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一、高质量课堂的内涵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2]准确认识高质量课堂的内涵是深刻认识高质量课堂的价值和建设高质量课堂的前提。在认识与理解高质量课堂内涵之前有必要先认识什么是质量。质量在不同的学科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质量和重量通用,即质量常常用来表示重量。在物理学中,质量指度量物体所包含的量,常常用多少来形容。在社会学领域,质量指客观价值或主体感受的现量。在经济学领域,质量指产品的属性达到要求的一种程度。在质量管理科学中将质量理解为“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从这一定义看,质量包含物体属性、满足需要和程度高低等关键要素。课堂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和活动,其质量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涵盖课堂属性满足教学主体(师生、社会等)需要的程度情况。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其质量就越高,反之越低。

卢尚建在《怎样的教学才是高质量教学》一文中对高质量教学的理解,为我们理解高质量课堂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路。他认为:“高质量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性、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4]高质量课堂虽然目前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阐述,但从语义的角度看,“高”是相对于“低”而言的,是一个表示程度高或强的词,高质量课堂意味着一种优质、满足教学主体需求程度高的育人活动。 从“高质量”词条的不同属性上看,它体现名词属性时,意蕴着一种发展理念导向;它体现动词属性时,意蕴着一种发展过程导向;它体现形容词属性时,意蕴着一种发展结果导向。[5]高质量课堂作为一种复杂的人才培养活动,理应包括“高质量”三种词性的要义,是发展理念导向、发展过程导向和发展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整、系统、生态的整体。因此,高质量课堂指将提高课堂质量作为课堂活动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课堂主体通过生命对话与交互作用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切实满足师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二、高质量课堂的特征

高质量课堂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价值追求

课堂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途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会使课堂表现出不同的样态,也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的效果与质量。高质量课堂作为一种具体的课堂形态,其特征首先表现为自觉把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使课堂活动具有明确的高要求和价值指引,为课堂活动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方向和深刻的动力支持。高质量课堂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把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使每一个具体的课堂成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生动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坚持学生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高质量教育。高质量课堂作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追求理应体现我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时代特征,理应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价值导向,理应彰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要求。因而,高质量课堂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自身内在本质要求的重要彰显。

(二)课堂过程优质高效

高质量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导向和价值取向,而且是一种发展过程导向。高质量课堂表现在课堂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过程呈现出优质高效的特点。

一是师生高质量投入。课堂是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师生高质量投入是高质量课堂的前提。师生高质量投入包括投入量和投入质量两个方面。师生投入量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活动和过程投入了必要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这是高质量课堂得以实现的基础。当前,部分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高质量课堂不仅要求师生的身体生命在场,而且要求师生的精神生命在场。因而,高质量课堂应当是教师富有激情、热爱课堂,学生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与好奇心、学习热情高、学习动力与主动性强。

二是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行为都难以实现高质量课堂。“沉默的课堂、低头的课堂、一本教材的课堂”等都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课堂,是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课堂。高质量课堂就是要解决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问题,使师生之间通过必要的时间、精力与情感投入,交流意愿强烈、顺畅、互动良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融洽,充满生机活力,有效开展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

三是高质量的课堂效果。高质量的课堂效果主要表现为课堂的目标实现、任务达成……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6]同时,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支持者、“付出者”,也应是课堂活动的“收获者”。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造就教师的中介。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发展和体验乐趣,而且应使自己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感受课堂的魅力与快乐,使自己的生命世界不断丰盈,体会课堂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在结果上满足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质量课堂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落脚点和根本抓手,其根本要求与特征就是充分满足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质量课堂不仅仅体现在价值取向与发展过程上,更根本的是体现在结果方面,强调的是一种结果导向。

一是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求。高质量课堂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要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学生发展是课堂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教师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制约课堂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制约教师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尤其是一些教师把课堂活动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或任务,引发一些教师无心向教的现象。课堂活动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堂理应是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场所,满足师生的共同发展需求理应是课堂的本然之义。人如何存在,就如何生成自己,就成为怎样的人。高质量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与超越,它自觉摒弃了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反对“单向度”人的训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而,高质量课堂关注师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世界的丰盈、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良好品质的养成等。高质量课堂和低质量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实现了课堂主体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和创生,实现了课堂主体的全面整体性发展,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整体的人。

二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质量课堂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是通过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的。课堂作为教育体系的细胞,只有将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自觉融入课堂活动中,才能使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高质量课堂自觉将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不断优化课堂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三、高质量课堂的价值意蕴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好教育实质上就是优质、高质量的教育。课堂作为教育体系的关键与基础,建设高质量课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根本点,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要的核心与关键。实现和建设高质量课堂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高质量课堂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课堂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关联。经济社会发展为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课堂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撑。我国已由人力资源大国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只有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立在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之上,而高质量教育建立在高质量课堂的基础之上。因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对教育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必将对“教育的细胞”即课堂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质量教育就是由无数个高质量课堂组成的,只有建设每一个具体的高质量课堂才能实现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离开具体、形象、多元、生动的高质量课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现实根基和力量源泉。毫不夸张地说,高质量课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前提中的前提,没有高质量课堂就没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课堂才能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课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诉求

从纵向上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划分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等;从横向上看,包括高质量课程体系、高质量课堂体系、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高质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等内容。课堂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知识传播与创生、生命成长的场域,其质量直接关乎整个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虽然不是课堂质量的简单相加,但却是无数个课堂质量整体作用的结果。因此,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建设,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高质量发展,使高质量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价值追求和一种教育的新常态。当前,我国教育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良的课堂现象,即低质量课堂,这必将制约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将影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7]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只有把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之中,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改革。因此,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把课堂作为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和重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建设高质量课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推动课堂革命的内在诉求,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时代任务。

(三)高质量课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为高质量课堂指明了正确方向和根本价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高质量课堂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和主动担当作为,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目的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中。不同历史时期,课堂的价值追求表现出较大差异,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的反映与必然选择。我国的课堂经历了一个从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到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再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过程。课堂作为教育的载体与途径,其根本目的与作用在于培养人、发展人。高质量课堂实现了从关注知识与能力转向关心人、成全人的伟大跨越。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实现成人成才是教育的根本旨归。“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使人简单、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增长人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慧,进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8]高质量课堂是教育本质的生动体现和价值彰显,是培养时代新人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时代呼唤培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培养必然要求打破传统的课堂,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课堂。高质量课堂立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选择[9],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四、高质量课堂的建设路向

我国教育已从注重外延发展走向注重内涵发展、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课堂是教育的“细胞”,建设高质量课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必将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一)树立高质量课堂信念,引领高质量课堂建设

建设高质量课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敲敲打打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付出艰辛、长期努力方能实现。“正是这种不断超越的努力与信念使我们的生活向着更高的层面跃升。”[10]因此,建设高质量课堂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惰性,不断推动课堂高质量发展。“信念是指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11]“有教学激情、信念的教师一定是个‘敏感’的有心人,会有一种无论干什么都能和教学联系起来的积极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基于事业的坚定教学信念。”[12]树立高质量课堂信念,应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坚定高质量课堂价值取向。秉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必将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建设高质量课堂理应坚定高质量课堂的价值取向,把追求课堂的高质量作为自身课堂活动或行为的价值追求。要始终相信通过努力与创造,高质量课堂是能够实现的。坚定高质量课堂价值取向就是要坚信课堂的丰富多元价值,通过深入开发课堂的育人价值,促进多元课堂主体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课堂的根本行动指南和要求,自觉优化课堂过程、提高课堂效果,努力满足多元课堂主体的多样化需要。

二要增强建设高质量课堂的责任感。提高课堂质量不是某一个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课堂主体的共同责任。建设高质量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教育管理者、社会等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丰富和提高自己,永远以向上、进取的态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13]因此,树立高质量课堂信念就是要求课堂主体自觉树立和增强建设高质量课堂的责任感。对教师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实现自身的教学专业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堂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业的根本责任与义务。对学生而言,就是要不断增强课堂学习的责任感,不断增强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主动完成课堂活动的各项任务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对教育管理者和社会而言,就是要打破或消除高质量课堂建设的各种制约因素,创造和不断改善建设高质量课堂的积极因素,为建设高质量课堂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教育管理者和社会虽然不直接参与课堂活动,但是也对课堂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育管理者和社会主体不能置身于建设高质量课堂之外,不能把自己定位于旁观者,而应是重要的主体,有责任为建设高质量课堂贡献力量。

三要积极对待和参与课堂活动。高质量课堂就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的高质量课堂活动构成的。树立建设高质量课堂信念就是要课堂主体积极对待和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如,教师要热爱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关爱学生等;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和求知欲,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认真集中、思维活跃、愉快的情感体验等。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有平等民主的对话与交流,有深度的思维、思想、价值观以及情感的碰撞和生成等。

(二)构建课堂生命共同体,推动高质量课堂建设

人作为一种生命价值存在,关怀人的生命世界和发展生命价值是当今人类的主流思想,也是教育的根本情怀和价值追求。“在学校教育中,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最关键、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生命成长。”[14]课堂作为师生重要的生命场所和生命历程,它只有关怀师生的生命、发展生命和丰富生命价值世界,才能真正具有生命意蕴和建设成高质量课堂。低质量课堂往往注重单一知识或能力的发展,忽视课堂主体生命的参与和成长,往往难以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也难以发生深度的生命对话和触动课堂主体的生命灵魂,进而难以实现课堂主体全面、主动、和谐、充分地发展。因此,应构建课堂生命共同体,推动课堂质量革命,建设高质量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对话、碰撞、唤醒、引领、成长的场域。

1.构建课堂生命价值共同体

不同主体对课堂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也将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同的期待和行为。不同价值方向的课堂行为将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相互损耗”甚至是相互冲突,必将降低课堂的效率与质量。人作为一种生命价值存在,生命价值是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此,推动课堂质量革命、建设高质量课堂,理应构建课堂生命价值共同体,以共同的生命价值目标和追求,规范与引领不同教学主体的共同课堂价值行为。构建课堂生命价值共同体应坚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共同深入理解课堂的生命价值。人们如何理解与对待实践,就如何生成与成为怎样的生命样态。对课堂的认识与理解影响人们的课堂行为。因此,课堂作为教学主体的生命存在和成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理解课堂的生命价值是构建课堂生命价值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课堂通过引导和促进课堂主体在生命对话、交流与实践基础上实现生命成长和生命价值提升。课堂具有的生命价值是整体性的,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法、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生命价值提升,而且是造就教师的场所,使教师不断实现教学专业发展和生命世界的丰盈。因此,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与途径,教师与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全面充分参与课堂的责任,而且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自觉把课堂作为实现与促进自身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提升的场所与途径。

二要积极进行多元课堂主体的生命价值协商。高质量课堂是不同课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尊重和满足不同主体的生命价值需求,激发和推动不同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教学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课堂生命价值的理解以及价值追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当多元课堂主体对课堂的生命价值追求不一致或产生冲突时,如何调节不同课堂主体之间的生命价值追求就显得十分重要。生命价值协商是化解生命价值冲突和建立共同生命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课堂的生命价值协商就是不同主体在充分表达各自生命价值诉求的基础上,按照“求同存异、共同成长”的原则,通过平等民主充分交流的方式寻求最大“生命价值公约数”,并把它作为课堂主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生命价值协商倡导不同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生命价值需求的差异性、协商的民主性与充分性、利于规避单一主体生命价值主张的权威性、支配性和自我性,使课堂成为不同主体共同生命价值追求的场域,实现课堂生命价值的“和和共生”。

2.构建课堂生命对话共同体

传统的课堂把课堂作为一个知识单向传授与接受的过程,忽视了主体间的对话,使课堂成为外在于师生生命世界之外的活动,导致知识成为一种缺乏生命灵性与律动的知识,难以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推动课堂质量革命和建设高质量课堂不是靠管教与权威实现的,不是靠某个单一主体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课堂多元主体间的平等、民主与深度对话交流互动实现的。课堂是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交往过程与场域,是多元课堂主体生命碰撞、唤醒与成长的历程。因此,构建课堂的生命对话共同体是实现课堂生命对话的基础,是建设高质量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要充分尊重课堂主体地位,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虽然存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但是在生命主体对话上,无论是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等的对话,都应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

二要建立自由、活泼、深度的生命对话关系。课堂的生命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不是依靠权威与权力的影响进行控制与支配,而是课堂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意味着课堂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过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诉求,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对生命的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它意味着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生命生成的过程。因此,课堂生命对话共同体要求课堂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主体间自由、活泼、深度的互动关系与过程。

三要在共同价值目标的指引下着力实现共同的生命成长。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生命成长是建立与维系课堂生命对话共同体的力量之源。作为课堂的生命对话共同体,它不是不同课堂主体之间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为了对话而建立的共同体,而是以共同价值目标追求和共同生命成长需求为纽带,通过紧密合作和深度对话,使课堂成为全体课堂主体参与和建构生命世界的共同“生命场”,以促进课堂中每一个主体的生命获得最好的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正在深入研究和推行的深度教学,其本质就是建设高质量课堂教学,它建立在课堂主体间生命对话的基础之上,也要求建立具有广泛基础的生命对话共同体。

(三)重构课堂评价,保障高质量课堂建设

课堂评价对课堂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调整等功能。传统课堂评价主要把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课堂问答与表现等作为主要依据,体现了评价的工具理性、单一性、局部性和浅表性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高质量课堂建设。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课堂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体系,高质量课堂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而重构课堂评价理应利于引导、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课堂评价促进人发展的整体性。人作为总体性的人,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15]课堂作为师生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和生命存在方式,追求人的全面整体发展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和课堂活动的客观要求。传统课堂评价局限于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实质上抑制了课堂对人发展的整体功能,降低了课堂质量。坚持课堂评价促进人发展的整体性,就是要引导和促进课堂主体把课堂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场域和存在方式,使人摆脱片面性的存在方式,克服人性的分裂,实现人的完整性,寻回人类已经失落的意义世界,使课堂活动朝着“整体的人”生成的方向前进。高质量课堂建设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局部发展。它主张改变传统注重知识或能力等单一的评价标准,把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纳入课堂评价范围之中,诸如价值观、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品性等,从整体上促进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克服了传统课堂评价的工具理性取向,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使评价促进成人与成才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坚持课堂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个性化。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个体差异性,高质量课堂不是要求学生的同步均等发展,而是主张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充分发展。重构课堂评价要从以往重视整齐划一、统一标准转向注重课堂主体的个性发展。“教育是师生生命个体的个性化成长过程……教师的精神生命存在就是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的生成过程,就是体验自己独特教育教学风格与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样,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速度、学习广度、学习深度、学习阶段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其精神生命就是按照自己的精神生命成长特点自由、充分地实现自己,自由按照自己的特点、步骤、节奏接受教师的指教,才会获得教育的愉悦感,才会对教育具有永恒的兴趣和动力。”[16]课堂评价就是要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找到和走上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感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要坚持课堂评价促进人发展的自觉性。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主体的自觉性。“自觉性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等。”[17]课堂作为一种对师生具有意义的能动性活动,师生的自觉性程度决定了课堂质量的高低和课堂质量的维系程度。对教师而言,重构课堂评价,建设高质量课堂,就是要增强教师投入课堂的自觉性,即通过课堂评价改革引导和促进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情感等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教师热爱课堂与学生,增强教师的课堂感情与热情,培育课堂的责任意识,深化对课堂本质与规律的自觉认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提高课堂质量作为自身的核心使命,将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课堂质量提升上升为一种事业追求,以自身的自觉发展引领学生的自觉发展。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觉性,即通过课堂评价改革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深化学生对课堂的价值认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把学好干事创业的本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时代担当,促进学生自由自觉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主体价值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何谓“主体间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