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2-11-18玲,郭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黄 玲,郭 军

1.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2.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大连中车铁龙集装化技术装备研发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52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 汽车专业2019 年12月被辽宁省确定为1+X 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以下简称“汽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在推进1+X 证书制度中,我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认真研读标准,在专业教学标准中融入证书培训考核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通,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培养能适应若干职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1-2]。

一、1+X 证书制度概述

(一)1+X 证书制度内涵

1+X 证书中,“1”指学生在一定时间修满学制系统规定学分而获取的一个学历证书,“X”指学生在参加学历证书教育期间考取的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学习的内容是后者培训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知识面的拓展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强调突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地位,同时也注重体现在学历证书教育教学改革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背景

近年来,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对专科学历不认可,毕业生从事低端工种工作;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水平;教学人员紧缺,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建设;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职业能力欠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等等。为了能够解决各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保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19 年, 《方案》提出要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之后,教育部等部委印发了《关于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公告》《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关于做好首批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重要文件,对在职业院校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方针指导和具体部署。

(三)实施意义

1+X 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职教20 条”中的重要改革部署和重大创新。通过启动这项制度,加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的培训考核相融合,调动社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及评价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引导职业院校育训结合,保证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同时,1+X 证书制度为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作为国家首批试点6 个专业领域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如何开展好这项试点工作,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对于实现人才结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有课程体系与1+X 证书制度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点分散,不够系统化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原有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理实一体化课程) 和实践课程组成,其中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 课和专业拓展课三类课程。根据各课程知识前后衔接关系,各类专业课程先后在第2~5 学期开出(如表1 所示)。可见,传统课程体系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虽然都涵盖了汽车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很多知识点缺乏系统化的整合。汽车职业技能证书包括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M1) 等十个技能模块(如表2 所示)。证书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分散,按照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一个证书对应的考核内容分散在不同学期,知识点割裂,没能形成体系,与1+X 证书制度中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证书每个技能模块考核知识难以融通。

表2 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模块) 等级证书

想要考取M1 的中级证书,学生需要按照证书标准,要掌握的内容包括汽车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变速箱系统、分动箱和差速器等系统的检测维修知识。这样就要求学生修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等课程,以及对应的实训课程的部分内容才能参加考试。从表1 可以看出,这几门课程分别在第2、3、4 学期开出。分析对应课程教学内容发现,证书对应课程知识点分散,不够系统化,存在有的知识点前后衔接不紧凑、个别内容无效叠加等问题,使专业教学和证书培训考核很难实现统一,导致考证时间周期较长,使得获取证书的难度增大[2-3]。

表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二)专业知识复合性不强

职业院校基于1+X 证书制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高质量培养适应企业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相协调的能力。以往人才培养的“双证”:一是学生按学期进度安排修完课程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获得毕业证书;二是学生通过短期培训参加考取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考试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汽车专业只考取汽车维修工证书。课程结构设计往往都是横向封闭、纵向单向,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属于并行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广度上,知识供给片面,复合性不强,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制约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2]。

(三)技能等级难以形成层次化

构建课程体系,不管是从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考虑,还是从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方面分析,其内容都应注意按梯级推进规律进行编排,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以往课程体系一般都是按照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及整车的“先分后总”结构关系确定课程名称及内容,很少能充分研究知识难易程度,知识技能层次不够清晰。例如,M2 技能考核模块中对应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安排在第三学期,一般授课都是将这一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按照平行关系在一学期里讲完,在知识内容上没能形成梯度化,缺乏对知识的逻辑性分析,在技能考核中缺少对知识的加深和拓展,整个课程内容设计在广度、深度及学时分配方面难以达到平衡,影响学习效果[2]。

(四)职业能力培养缺乏统一标准

高职汽车专业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缺乏统一标准。目前,我国有众多高职院校开设汽车专业,但是因所处的地区不同,各个院校的办学条件不同,再加上各院校师资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多年来都没能形成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统一标准,使得就业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缺少核心竞争力[4]。

三、1+X 证书制度下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确定多元课程开发主体

课程开发主体对课程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课程开发工作往往都由院校自己来完成,这样就容易导致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职业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企业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建设是高职育人的核心载体。企业作为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工作,将岗位需求、技术标准、生产规范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中,将对应知识点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同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作为1+X 制度背景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者和职业技能评价考核者也应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在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确定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参考意见,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二)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发展的形态、要素和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要求从业者应该具备多元的职业能力。除了要满足本岗位技能要求,也要主动学习了解产业链中其他岗位工作内容,时刻关注生产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掌握生产态势,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汽车专业特色鲜明,在基于1+X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中,要深入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从岗位需求出发,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汽车专业主要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有相互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掌握汽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与零件制造、装配调试、汽车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维护修理、技术管理等多项工作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5]。

(三)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目前全国职业教育系统尚未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可以共同遵循的职业标准。1+X 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引导职业院校参照该标准来完善课程体系内容,创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有助于在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制定出一套职业技能考核的统一标准,推动标准化课程体系建设;在充分考虑产业需求基础上,开展模块化专业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融合;对人才培养及培训过程进行规范,改变以“知识为本”的评价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5]。

(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落实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参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分析原有的课程体系,重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技能等级证书确定专业课程,重组课程模块,再将每个课程模块的知识内容分为初、中、高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等级,将对应级别的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各个任务模块,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初始评价更加满意[6-7]。

(五)加强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为了有效推进1+X 证书制度,各院校要加大统筹力度,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强化制度、规范建设,保证1+X 证书制度全面有效地落地实施;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形成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1+X 证书制度的组织与实施快速步入规范化轨道,切实把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的重要抓手[8]。

四、1+X 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汽车专业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主线,依据标准,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确定每个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要求,实现“1”和“X”的有效衔接,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重组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考核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涉及汽车的五大系统,即动力、电气、底盘、安全及车身系统,对应表2 中的10 个(模块) 证书,按照标准要求高职汽车专业应以中级为主。基于此,我院结合工作实际,主要选择M1、M2、M3 三个为核心技能考核模块,选择M4、M6、M7、M10 为拓展技能考核模块,来开展职业技能考核。

汽车专业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模块。我院重构课程体系,基本保持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变,将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和重组,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表3 所示)。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可以报名考取相应等级证书,不同模块的组合就可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6]。

表3 汽车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对接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既明确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基于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设计,实现课程内容和证书标准对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专业核心技能模块的M1 证书为例,该证书对应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汽车底盘拆装实训,根据该模块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汽车动力系统、变速箱系统、分动箱系统、传动系统、差速器系统的检测维修、故障诊断分析等方面的职业技术技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确定动力系统检测与维修、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变速箱系统检测与维修、分动箱系统检测与维修、差速系统检测与维修五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考取该项职业技能证书[3,9]。

(三)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证书评价考核对接

1+X 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1+X证书中“X”的考核评价标准是由培训评价组织在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指导下,融合行业标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结合新工艺、技术、流程的需要而开发制定的。考核过程注重科学、公平、公正;考核内容来源于生产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能完全地依赖于学校资源,要积极主动与符合条件的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内容,有效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证书评价考核对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本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核心竞争力[3]。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实施1+X 证书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多元化的育人方案,来培养满足同一行业不同岗位或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鉴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知识点分散、供给片面、复合性不强等问题,本人提出了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高职汽车专业基于课程开发要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课程结构由课证并行向课证融通转变,课程内容由碎片化、平面化向复合化、层次化转变,基于此进行策略分析,设计出“横向复合化”、“纵向层次化”的“课证融通”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10]。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