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化模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2022-11-18郭海波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胜任思政课程

刘 萍,王 胜,郭海波

1.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教育部从2015 年开始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推动了一大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高校产教融合工作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吸纳企业充分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在线开放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支撑,以课程实施为抓手,制定了高标准课程建设方案,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建筑产业能力,为辽宁省新一轮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一、课程建设“五化模型”的构建

秉承“校企协同,思政引领,资源共享,动态建设”原则[2-3],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出课程建设“五化模型”,即目标具体化、建设动态化、实施立体化、评价综合化、成效多样化(见图1)。基于“五化模型”,确保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四位一体(理论—实践—虚拟仿真—VR 体验与实景体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思想胜任力、职业胜任力、自我胜任力、社会胜任力、通用胜任力等五大核心胜任力[4]。通过校企协同打造课程团队、协同开发课程资源、协同开展课程教学,共享课程建设成果,实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质量建设。

图1 课程建设“五化模型”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课程目标建设包括课程愿景、培养目标、战略,以及达成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内容。课程愿景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是依据学校培养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依据企业需求、专业发展、专业定位及就业岗位等确定的具体目标。战略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胜任力,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质[5]。(见图2)

图2 课程目标模型

课程目标是在校企联合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4 大具体课程目标基础上,以“五化模型”为准则,全面提升学生核心胜任力的具体目标。通过课程具体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促进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宏观目标的美好愿景,助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建设动态化

课程建设动态化包括课程团队动态调整和课程资源动态更新。

1.课程团队动态调整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课程,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支一流的课程团队。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院校企协同组建了三个课程团队,即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制作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使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制作、课程实施等各个环节,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

我院与建筑企业联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以“依附订单、服务行业、稳定建设、国内一流”为总体定位,以“一个方向、两大板块、三大革新、四大举措”的“1234”建设策略(见图3) 进行课程开发。“1234”建设策略是指:明确一个方向,即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为核心导向,努力成为一门“学生与企业”都认可的课程;聚焦两大板块,即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两大板块;实施三大革新,即实施深化改革、资源升级、人才强课三大革新;推进四大举措,即推进思政引领、校企协同、队伍优化、“四教”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项举措。

图3 “1234”建设策略

与科技公司联合组建课程制作团队,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围绕脚本设计、微课录制、动画制作等专门工作,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资源。

充分考虑教学名师带头、青年教师培养、精品课程持续等因素,根据教师教学经历与专业领域,结合教学任务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按照队伍优化、人才强课等建设策略,逐步吸纳新成员,并带动其发展。

2.课程资源动态更新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知识重构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依据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时代要求,重视建设内涵,保证最新标准、规范及前沿技术的及时呈现[6]。通过课程系统化建设,保证培养方向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学习视频、学习课件、习题库等建设工作,创新编写工作手册式、立体化式教材,切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深入改革。按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搭建完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保证每年持续更新[7]。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创新开展专业思政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出“三观正、人品优”的实用型人才。

3.课程实施立体化

课程实施立体化是指依托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见图4),开展纵横立体交叉的教学。横向创新构建“理论—实操—虚拟仿真—VR 体验与实景体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8];纵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编手册、连现场”“常开放、多练习”“虚感受、实体验”四大举措:纵横交错,促进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图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型

以课前知识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深化为主线,依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助推学生核心胜任力的达成。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来丰富理论教学方式。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实际工程案例、评审经验等,开展课程系列讲座,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熏陶职业素养,落实理论应用。

通过“编手册、连现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联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结合工程实际、现场实测实量任务、国家标准规范等,编写《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实操手册》(工作手册式教材),加大实操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与现场工程师连线,通过现场讲解、观看施工现场的质量检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同时,深刻领会技能强国的实际意义。

通过“常开放、多练习”强化质量模块的学习。虚拟仿真实训室是多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实训室之一,按照“增量点、保教学”原则,长期开放。学生通过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虚拟仿真训练,可反复、多次地对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工程及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真实直观地查找并解决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进一步提升质量模块的学习效果。

通过“虚感受、实体验”安全模块学习。在建筑安全体验中心,借助VR 设备、VR 眼镜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基坑坍塌、物体打击、触电、机械撞击、高空坠落等安全事故;借助实体设施,亲身体验触电、物体打击等安全风险。在VR 与实体双重体验下,学生能够认识安全事故后果,从而提高安全意识。

(四)课程评价综合化

颠覆以前的课程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依据学校相关文件,结合课程实际,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5)。课程评价模型为:Z=0.8G+0.2Q+C。

图5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五)改革成效多样化

1.教师层面

一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通过改革,团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明显提升,近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师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是思政育人深入推进。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其融入课程建设。近年团队教师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各级各类成果奖等多项。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提升。依托课程建设成果,团队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方案论证等技术服务,为辽宁省辽阳市住建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安全培训,为全省建造师提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服务。在辽宁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开展主题授课,充分分享课程建设经验,得到教师学员的认同。

图6 课程评价案例

2.学生层面

一是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切实提高了学生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就凸显出课程改革带来的优势,在就业时深受企业欢迎,相同学历情况下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二是打通了学生就业渠道。部分学生通过“订单”培养方式,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部分学生通过双选会,到中建、中铁等大型国企就业;部分同学被委派到孟加拉国等国家开展工作;多名学生由于表现突出,专业能力过硬,已顺利实现职位升迁。

总之,团队教师和授课学生已充分享受到课程改革红利:1 名教师顺利晋升教授,3 名教师获省级荣誉称号,2 名教师获市级荣誉称号;学生的就业岗位比达1∶3,且就业岗位多为大型的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

二、课程建设“五化模型”的特色

(一)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共育、共享

学校与企业在课程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从共同建设课程,到共同培育人才,再到共同享用成果,实现了“资源来源于校企、成果应用于校企”的设想,逐步从课程合作向技术服务延伸,开展深层次、高难度的产学研合作。

(二)秉承动态建设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人员、内容

在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整个进程中,始终保持动态建设的原则。为防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过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高度,紧跟前沿;为实现传帮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吸纳并培育新成员,融入新鲜血液;为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脚步,定期进行课程资源的更新。

(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成果的复制、推广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成果研究过程中,深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建设方向。

成果的规划、建设、实施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规范的应用实践,切实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可靠与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培养出可靠的建筑事业接班人。

三、成果应用及成效

应用“五化模型”建设的“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开展4 轮教学,有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广东理工学院等多所院校5 000 余人次参与学习。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网络教学(学习者注册并自主学习) 的同时,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内听课学生数达2 000 余人次,效果良好。经过多轮教学诊断与整改,不断完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一)开发系统化课程资源,出版了两种优质教材

课程配套资源不断完善,已出版两种教材。一种是《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实操手册》 (工作手册式教材),解决了学生实操教学不规范的问题;另一种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立体化教材),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碎片化学习。

(二)搭建高水准课程平台,获得省级荣誉

完成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已开展4 轮教学,解决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问题,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在线精品开放课程。

(三)实现混合式教学,入围国家级典型案例

混合式教学改革获得好评,我院“课程思政背景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入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 年中华传统美德典型案例项目。

(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获得多个奖项

团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明显提升,获省级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 项,校级云端优质课一等奖1 项,多名教师获优质课教师称号;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一批论文获各级奖项20 余项。

(五)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荣获校级示范课程

从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课件等全套课程资源入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该课程被评为校内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校级课程思政成果二等奖2 项。

四、总结与展望

(一)解决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该课程无在线教学资源的问题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团队建设的“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是全网高职教育类同类课程中唯一一门在线开放课程,从疫情爆发至今,已服务了多所院校、多家企业、5 000 多名学习者。系统的课程资源、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教学视频,彻底解决了该课程的在线教学问题。

(二)解决了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单一化的问题

本成果从课程团队组建,到课程资源建设,再到课程教学实施,最后到课程成果的应用,均是按照“校企协同,育人为本,资源共享,动态建设”原则开展工作。从以往的单项合作,上升到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合作,确保课程建设科学合理,“三教”改革深入实际,培养人才实用好用。

(三)解决了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胜任力的问题

基于“五化模型”,通过“课程思政+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具备思想胜任力、职业胜任力、自我胜任力、社会胜任力、通用胜任力等五大核心胜任力。

(四)解决了课程学习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

按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型,开展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任务引导,再结合定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教师忙、学生更忙”的课堂盛景[10]。依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助推核心胜任力的达成。

(五)解决了实践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编手册、连现场”“常开放、多练习”“虚感受、实体验”等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提升育人质量。

总之,作为高职土木施工类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课程,本成果在课程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胜任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