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与发展路径

2022-11-18方晖玥章长城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居民主体

○方晖玥 章长城

社区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社区教育能够给居民以较强的归属感、获得感,利用良好的社区氛围影响城乡居民,为城乡居民的发展营造和谐环境。近年来,社区教育的作用受到更多主体的重视,城乡居民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化教育元素的应用使得社区教育产生深刻变革。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应当与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为城乡居民的长远发展服务。因此,各主体需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过程中,为塑造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提升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建言献策。

一、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

(一)强烈的情感认同感

社区通常以地理范围为界限,主要涉及行政地理区域和共同的社会特征。社区教育本身具有本源性特征,因而社区的发展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如我国部分地区的社区宗族观念强,社区教育必须关注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特征,通过发挥关键人物的影响力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性。情感认同是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动力,许多城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来源于语言与各类传统活动,社区教育也借助传统活动形式与地区性的语言增强实际效果。居民在参与传统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较强情感认同,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逐渐提升,逐渐形成良性情绪循环。

首先,城乡居民在区域内使用的方言能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他们深度了解社区文化并产生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许多居民在社区中寻找参与社区教育的伙伴,基于同一方言找寻归属感。从实际状况看来,会说同一方言的居民与其他居民相比交友难度更低,从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数据看来;这部分居民在社区教育中的表现也更积极。方言是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漫长时间演变形成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城乡居民。社区教育的教育主体应当深刻认识方言在提升教育有效性上的作用,通过应用方言的方式增强城乡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城乡居民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度。

其次,城乡居民在情感上的认同使得他们接受教育的持续性更强。社区教育主要面向本社区城乡居民,而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通常具有部分共同特征。如在生活习惯、文化认同上存在相似之处,这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从调查数据看来,具备较强情感认同感的社区居民通常会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并在社区教育中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以个体形式参与社区教育的居民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更高,许多城乡居民甚至在参与社区教育之初便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这导致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效率不高[1]。由此可见,对社区、集体的认同感激发着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动力,也使得居民参与教育的可持续性更强。

最后,城乡居民的情感认同有助于他们打破对社区教育的刻板印象,产生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许多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了解社区文化,居民并没有将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等同于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认为自己在通过参与社区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如在部分农村地区,社区文化具有显著特色,社区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过去,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掌握的文化知识缺乏体系化特征,许多居民甚至对文化的起源认知模糊。通过参与社区教育,居民对文化形成系统化理解,掌握的文化知识具有完整框架,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居民能够借助这些优秀文化塑造自己的人格与价值观,推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社区内居民共同提升自身素养,区域内逐渐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这对社区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城乡居民处于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社区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物质与精神追求,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首先,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参与社区教育能够为居民的物质生活提供间接帮助。一方面,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吸收知识,了解区域内的新事件、新热点,或是全社会各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为个人职业发展或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居民还可在社区教育中获得权威认可,提升自身社会地位[2]。许多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由权威机构主导,居民参与教育后会取得具有权威性的证书,此类证书体现着对居民学习成果的认可。居民携带此类证书参与创业就业,更容易获得社会主体的信任,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城乡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教育结交朋友,在社区范围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居民创新创业奠定组织基础,畅通城乡居民创造经济价值的新渠道。同时,社区内居民形成良好的关系网络,居民通过互帮互助解决各类问题,居民关系和谐,这对居民创造经济价值起到间接促进作用。

其次,城乡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教育获得良好情感体验,满足自身情感需求,这也是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动力。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居民的情感需求逐渐扩张,居民可通过参与社区教育增强情感体验并获得精神满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通常需要获得认同感才能真正融入群体,这种认同感同时来源于集体的荣誉感。城乡居民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社区教育便是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又促使他们继续参与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注入活力[3]。

二、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教育相关组织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乡村居民社区教育相关的组织机制不够完善,这导致社区管理者与社区教育主体在实施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受到许多阻碍。如部分教育主体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但社区中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联系不够密切,部分部门对社区教育存在质疑,认为社区教育应当让步于其他工作。因此,在社区出现其他管理工作时,社区教育工作便会受到阻碍,甚至被直接取消。

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社区教育实施的过程无据可依,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时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充分尊重。从法律角度看来,部分管理主体在开展社区教育时缺乏法律意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过程得不到法律保障,对社区教育的信任度不高。社区教育相关的组织保障不够完善,社区教育相关政策难以有效实施[4]。如许多社区已经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但该委员会由社区管理主体构成,城乡居民在社区教育委员会中的存在感不强。社区组织教育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倾听城乡居民的建议发现并解决社区教育问题,但从该委员会组建与发挥作用的实际过程来看,大多数教育委员会没有做到真实、准确地反馈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对问题认知不全面,提出的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社区尝试邀请城乡居民加入社区教育委员会,但选择的居民大多来源于社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而无法反馈社区居民的实际状况,社区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部分社区管理者认识到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性,但没有对不同群体代表的数量进行合理安排,这也导致社区教育委员会难以发挥作用。要提升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需做到科学抽调教育委员会成员,真实反馈社区城乡居民的教育需求,满足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期望,最终达到提升社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二)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不同区域社区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一问题正在制约社区教育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但财政拨款数额限制严格,能够筹措到的经费数量有限。同时,由于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许多社区财政拨款被用于其他领域,而没有集中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分得的财政拨款数量少,可应用的资金数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也不高,久而久之,社区教育发展陷入瓶颈。

从社区教育的形式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形式的社区教育都需要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开展。线上社区教育需要在完善的线上教育平台开展,还要依靠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但许多社区缺乏构建完善基础设施的资金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居民参与线上教育的体验感较差。线下社区教育形式则要依靠场地、人员组织,尤其是在借助各种传统节日开展线下培训的过程中,社区管理人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组织人员、设备,这对社区的物质基础要求较高。许多社区正是由于无力负担线下社区教育需要的资金转而开展线上教育,但由于开展线上教育的网络生态还不完善,线上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困难。

(三)社区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社区教育的形式应当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促进居民素养提升并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但从社区教育的实际状况看,部分社区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对居民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如社区定期开展教育活动,要求居民按时参与,许多居民迫于压力参与,而非出于发展自我的动力参与其中,在社区教育中表现不积极,社区教育效果不佳。社区投入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但居民参与感不高,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社区则以签到的方式检查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状况,许多居民利用签到形式逃避社区教育,签到后便立即离开,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社区举办的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从监督的角度看,许多社区的教育缺乏有效监督,已经建成的监督体系不够规范,这导致社区教育相关活动不够规范,教育活动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社区鼓励城乡居民参与监督工作,但大部分居民缺乏主动监督意识。即使发现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到自身在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居民也不会主动上报相关问题。这便导致许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社区教育陷入低效困境。部分社区管理主体对社区教育的本质把握不够全面,将社区教育与教育宣传画上等号,投入大量资金对社区教育进行宣传,但实际参与社区教育的居民人数并不多。社区教育宣传覆盖范围广,但居民没有从宣传活动中获取与个人素养提升、社区环境构建相关的信息,因而缺乏参与社区教育的动能感[5]。由此可见,社区管理主体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城乡居民的监督意识,还要引进更多监督主体,鼓励多主体参与监督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三、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教育与城乡居民、非营利组织、政府存在密切联系,是多主体多项互动与民主协商的过程。要实现高效社区教育,必须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引导,凝聚不同主体的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起到凝神聚气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凝聚共识,实现共同价值认同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发展、权利、自由等角度出发,为公民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价值观上的指导[6]。在新时期构建社区文化,开展社区教育必须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城乡居民则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认同、深化理解、积累共识,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社区面向城乡居民开展教育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社区可通过道德实践、理论宣传、模范宣传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在社区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维护社区教育的根基。如在社区中渗透文化立人的宗旨,重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激发居民价值共鸣,实现地区的振兴与发展。传统社区教育中,教育主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相对单一,许多社区仅通过讲座形式开展社区教育,这种枯燥、单调的方式容易引起城乡居民的反感,甚至导致社区教育陷入低效。具有创新性且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能够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增强居民在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与归属感。社区教育主体应当选择富有区域特色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如许多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社区可借助独特的节日开展社区教育,将传统节日与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增强传统节日活动的趣味性,并利用此类活动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还可将社区教育与流行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如以“传承优良家风”为主题,积极宣传塑造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不仅要激发社区中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要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提升活动的影响力。社区具有较强群体效应,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社区教育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有效性。社区教育主体鼓励城乡居民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社区教育,逐渐形成群聚效应,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将显著增强。社区还可通过“家风教育故事会”等形式对居民进行教育,鼓励居民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将其中渗透的精神传递给他人。居民和居民之间相互分享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在潜移默化中传递良好的精神品质,这打破了社区教育的传统模式,改变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看法。社区教育不再是教育主体单方面输出知识、价值观的过程,而是转化为居民之间相互分享生活体验、增强精神力量的过程,社区教育的趣味性、生活性由此体现。与居民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社区教育更具感染力,对居民而言,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所分享的案例具有较强借鉴意义,许多居民从他人分享的故事、案例中寻找行为、精神榜样,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7]。久而久之,城乡居民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居民的参与感增强,社区教育的有效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二)完善公约规范体系

首先,制度是城乡居民开展各种活动的行为规则,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来往的秩序与框架。社区教育体系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根基,社区教育才能发展更快。良好的社区教育应当包含完善的制度,既包括成文的社区教育制度,又包含约定俗成的制度规范。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的社区教育体系具有规范化与标准化特征,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完备的制度能够约束城乡居民的行为,维护不同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在新时代,越来越多社区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开始探究多元治理的有效方式,促进不同主体的良性互动,降低社区教育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力求促使各方在社区教育工作上达成共识[8]。社区教育应当紧扣制度建设这一环节,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相关制度,并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宣传。培育居民的规则意识与制度意识,鼓励城乡居民都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提升社区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社区教育的转型升级。

其次,关注社区制度文化的建设状况是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与管理主体应当认识到,制度文化本身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根本保障。社区管理主体应当以制度建设为主要抓手,要求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建立居委会选举办法、居民代表会议章程等文件,加强不同类型制度的整合,发挥不同制度的合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城乡居民在参与社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执行力与向心力,社区通过制度化的平台了解城乡居民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通过有效的社区教育解除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困惑,创建稳定、和谐的基层环境。

最后,社区教育具备宣传与引导的功能,社区管理者与教育主体都应当通过建设制度公约的方式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提升社区教育效能。城乡居民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但大部分城乡居民组织意识松散、自治能力不强。社区管理者应当打造社区教育平台,或应用社区教育的方式激发城乡居民自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社区自治水平。目前,部分社区利用社区教育平台推动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协调,政府利用社区教育平台了解民意,鼓励城乡居民参与公共事务,使城乡居民认识到公共参与的重要性[9]。城乡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时了解社区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居委会还可引导居民制定居民公约、社区公约等制度,体现对居民话语权与表达权的尊重。许多社区设有文化广场、文化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城乡居民通过这些场所、媒介参与社区教育,对社区状况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刻,社区教育的形式也因此变得更多样。

(三)融合社会资本力量

社区是城乡居民凝聚精神力量的共同体,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居民的沟通与合作为前提,社区教育有助于居民以更平和、有效的方式沟通,为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奠定基础。在社区教育中融入社会资本的力量有助于培育新型社区关系,增强城乡居民契约性认同感,提升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度。社区管理者与教育主体应当高效利用社会资本,通过搭建多种平台的方式丰富教育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激发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并通过社区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

一是要以社区文化活动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感。文化活动具有显著的聚集功能,能够将原本联系不强的陌生居民联系起来,逐渐形成多个具有相似之处的“趣缘群体”,城乡居民之间的互动随着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变得密切起来。在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城乡居民构建起“熟人社区”,这为良好的社区教育奠定了牢固基础。部分社区的城乡居民具有较强创造力,能够通过组建手工协会、舞蹈团队等方式提升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感。还能主动利用已有资源构建起文化教育环境,为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文化服务。社区教育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讲座、开会,而是拓展到手工活动、实践活动等形式,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二是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提升城乡居民的参与能力与综合素养。居民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发挥团体学习的优势提升自治能力与参与能力。政府还可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为居民提供更多管理公共事务的机会,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事务中反馈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部分社区已经建成部分小型公共教育场所,这些场所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如部分社区发挥读书角的作用开展阅读活动,将线下书屋的图书资源与线上阅读资源联系起来,培养居民读书的习惯。同时,发挥大数据系统的作用追踪居民的阅读习惯,为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服务,丰富居民的文化与精神生活。再如,许多社区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情民意交流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对城乡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城乡居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许多居民通过这一方式了解社区发展状况,主动参与到社区开展的助人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社区的温暖,形成良好的集体价值观。社区还将志愿服务视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10]。社区尤其关注对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鼓励城乡居民帮助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这为提升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奠定了环境基础。随着和谐社区氛围的形成,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更高,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也更加多样,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由此体现。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正在成为维系城乡居民情感的重要纽带,许多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教育结识朋友并感受集体的温暖。在新形势下,社区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应当开发更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形式,推动社区教育形式、内容与城乡居民现实生活需求结合,构建起具有创新性、生活化的社区教育模式。随着新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成,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更强,社区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居民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何谓“主体间性”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