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创新

2022-11-18程利敏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程利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这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2]。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学校、家庭应率先积极行动,协同发挥双方在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1+1>2”的合力作用。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家校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进一步创新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手段提供了技术基础[3]。

一、当前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存在偏差

民众对于家庭和学校教育重要性的争辩由来已久,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要性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4]。对于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问题,相当部分家长和教师会存在以下两种相左的理念: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的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教师是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专家,教师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担负的责任最大,他们逐渐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时,会首先抱怨教师和学校;部分教师认为家长最了解、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家庭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责任最大,当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时,会首先归因于家长的失职。为了充分发挥家校育人合力,需要学校积极行动、主动谋划,牢固树立家校协同育人的正确理念;同时,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创设各种条件,引导教师和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正确的方式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落细。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范围层次有限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信、QQ、钉钉、今日校园等应用软件和平台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广泛运用,学校和家庭之间信息传递极大丰富,信息传递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家校协同育人层次的深度与范围的广度未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层次缺乏深度方面。在家校的互动中,受传统习惯影响,学校方面自带权威属性,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家庭方面往往较为被动,导致家校沟通中主要以信息的单向传递为主,信息在双方之间双向互动和交流相对欠缺,存在不对等现象[5]。这必然导致家庭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家校协同育人的层次还处于教育教学信息向家长单向供应的初级阶段,家校沟通的信息内容也十分有限,主要围绕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安排、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等进行。

二是家校协同育人的范围缺乏广度。结合工作实际和相关调查发现,家校间相对个性化的沟通通常发生在个别学生出现明显的学业、心理、人际等问题时,这时,家校双方才会主动、频繁联系,就个别学生问题的解决交流意见和采取措施,家校合作的随意性较强、计划性较弱[6]。而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个性化的互动和交流往往比较缺乏,也没有形成每周、每月或者每季度固定沟通交流的机制,以帮助家长和学校持续地、连贯地把握每名学生的现实表现,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榜样”和“引路人”,避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做“灭火队”和“消防员”。

(三)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亟待完善

长久以来,学校方面已逐步意识到加强家校共育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依赖于家校共育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但目前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定期的将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方式方法等方方面面纳入家校联系中来的协同育人的机制,尤其在协同共育的制度建设、平台搭建、人员职责、落实成效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家校协同育人提要求、喊口号多,轻落实、靠自觉多,家校协而不同、协而不作,减弱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应有成效[7]。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从学校角度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许多学校都没有对家校协同育人设置专门的经费预算和明确的责任单位,同时对家校协同育人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家校协作的主动推进不足。

从家庭角度看,缺少参与的信心和途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升,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会逐步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认为自己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越来越缺少信心和方法,同时,对于自己该如何配合和支持学校教师开展工作也感到无所适从。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旨在让家校双方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提高家长在孩子心理、思想、学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从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新媒体视阈下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技术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已不成问题,通过接入互联网的日常电子设备,即可围绕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学校要积极将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应用于实际中,主动建构家校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育人功能和合力的充分发挥,从而对学生成长创设更加有利的条件,形成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努力。

(一)善用新媒体营造浓郁的家校共育氛围,增强协同育人理念

学校需要深刻认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氛围,共同的目标和良好的氛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参与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意识。

一是强调平等的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定位和家庭的关系,要逐步将“指导和要求家长”的传统理念转变为“服务和协同家长”的新理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学校首先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在与家长的线上、线下交流中,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引导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关系树立正确、统一的认识:家校关系不是一种被动、附庸关系,两者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同时,要让家长积极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要让家长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家校协作并不是学校在推卸责任,而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发挥,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是突出合作的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指引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才有可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和家庭双方要统一思想认识,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蕴含的重要意义,理清双方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权责和任务,在情感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行动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助学生成长成才[8]。家长在家校协作中可以发挥多重作用:首先,家长是子女教育的参与者,通过让家长及时全方位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可以更多地获得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持、理解和投入;其次,家长是学校或班级活动的志愿参与者,要积极发挥家长的力量,为教育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身边的学习榜样;再者,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制定的参与者,可通过参加学校或者班级的家长委员会等,作为学校或者班级事务决策制定的参与者,为教育教学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善用新媒体完善家校互动平台,打造协同育人网络生态

新媒体技术促使家校协作与互动的平台日趋丰富和多元,有传统的媒体,也有新兴的媒体,还有新旧媒体的融合平台。面对互联网新兴而多元的应用,学校作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从推进家校协作的工作角度,需要主动“担当”和“发声”,需要建立互联网用户思维,增强新媒体应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一是提升官方平台信息质量。通过开通和运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并不断通过强化明晰的价值定位、优化平台整合和设计、提升信息发布的质量和数量等树立良好的新媒体形象,不断通过提高自身主动挖掘、发现、整合、创新信息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媒介话语权,引领积极正向的公众舆论,打造学校官方媒体平台形象,提升学校官方媒体平台公信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新媒体能力和素养。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通过微观层面的亲师互动来实现的,即以教师个体或群体与家长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为基础来进行的。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必然成为制约家校协同育人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9]。教师在家校沟通的网络环境中,担负着指导家长网络社群、引领家长舆论方向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形象的网络“代言人”。当前,教师的新媒体认知和技能良莠不齐,并不足以满足教师队伍运用新技术进行家校互动的要求。从促进工作成效、提升能力成长、保护教师权益等角度综合考虑,学校迫切需要加强教师新媒体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专门培训,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技能和提升素养。

三是营造家校良性互动的网络文化。学校应该充分调动和信任每一位家长,通过搭建平台,实施家庭参与家校协同互动的认知、体验、宣传等类别的系列行动计划,积极营造家庭积极参与的氛围和文化。家校合作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文化。当你相信它时,它更易变为现实;当它变为现实时,便会无形中影响到更多的人;当它影响的人足够多时,它就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三)善用新媒体整合家校优势资源,提升协同育人综合能力

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多维化和即时化,信息的传播数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为家校优势资源整合提供了载体选择。

通过家校协作平台,充分发挥家校智力优势资源。学校可邀请教育、心理、生涯等方面的专任教师、专家学者等,通过线上直播报告会等方式开展“如何做优秀家长”等家长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也可以围绕家校协同育人录制系列主题微视频,通过官方平台专题栏目进行展播,提升家长对家校协作的认知水平和实操技巧。同时,学校可积极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家长人数众多、职业各异、经历丰富,不乏在家庭教育、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佼佼者,可以通过开设“家长讲堂”等分享育人经验、科学应用、行业前景等方面的知识和感悟,助力师生扩大社会认知,开阔视野。

通过家校协作平台,实现与家长的“一对一”沟通和交流。学校可通过开发家校协同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手机APP等手段,进一步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交流,增进对学生基本情况、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优势不足等的了解,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数据库,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情况。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隐患,提高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可通过家校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家长发布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工作调研,征求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成效不断上升。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广阔的可为空间,通过将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在营造家校共育氛围、优化家校共育网络生态、整合家校优势资源等多个方面,可更好地发挥家庭作为子女的发育、成长、生存首要基地的作用,可更好实现学校作为培养学生主阵地的功能,从而为培养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