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2-11-16曲婧喆王冰聪周欣蕊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试剂农药农产品

刘 洋,曲婧喆,王冰聪,包 懿,周欣蕊

(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吉林长春 130000)

农产品安全既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因农药残留而引发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在成为热议话题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担心与顾虑。农药残留是残存在农产品中的农药,农产品被喷洒农药后,农药中一些成分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降解,但也有一部分物质非但未能降解,还会通过转化、代谢等形式生成其他有毒物质。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农药滥用、过度使用已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检查处罚力度的加强,我国农药残留问题已得到有效改善,加上各监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药残留问题及农产品安全问题已得到极大的改善。

1 农产品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①农药配比缺少规范性的标准依据。农药的配制比例应具备规范性和严谨性,但这些要素是大部分农户所不具备的,相较于规范标准,农户们更愿意相信自身经验,这些凭“经验”“惯例”配制的农药,很可能因配制比例不正确而引发农药残留问题。此外,缺乏专业培训的农户对农药知识的了解不足也是农药不合理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1]。②未建立系统性的农药残留标准。目前,农药残留制度及管理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缺乏系统性、统一性的农药残留标准,使农药残留问题时有发生。此外,农药行业、市场缺乏严谨的法规及制度的制约,导致农药生产及使用较为混乱,也使农产品产生较为严重的农药残留。

2 现阶段农产品农药残留主要检测技术

目前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免疫法、酶试剂法和生物法等。①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检测物质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农药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检测。②色谱法。色谱法是通过色谱仪与质谱仪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农药残留。色谱法因精准度高、速度快等特点,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能为农药残留提供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2]。③免疫法。免疫法主要通过分析抗体反应的变化检测农药残留。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此方法也因其优势特点成为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④酶试剂法。酶试剂检测法是利用农药主要物质构成实施检测。即试剂中的酶在接触到农药中的酯类物质、磷类物质后发生反应,通过反应程度确定农药残留量。这种方法简单、精确且成本低,但对酶的保存条件要求较高[3]。⑤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新型先进检测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农药残留物质进行生物感应识别,检测结果更精确、全面。

3 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检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一直受到管理混乱的负面影响,部分检测机构在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下,检测操作不规范、检测数据不准确、账目不透明、仪器损坏和数据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检测机构运营成本增大、效率降低。而对于检测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则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增大,检测机制的优化,已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仍是制约检测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4]。

3.2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农药检测已成为快速发展的热门行业,但对各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配置情况分析后发现,专业型技术人才需求缺口依然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相关专业未能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专业开设比例不足。此外,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前景不被看好。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现有技术人员检测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由于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引发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问题,也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3.3 检测程序标准化不足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涉及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想要得到精准度高、高质高效的检测数据,就要在农产品源头严格规范操作。因为采样是否全面、样品采集是否真实都将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如果因检测流程标准化不足而产生操作漏洞,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4 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有效方法

4.1 构建农产品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检测程序

现阶段,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总体水平较高,但仍不能排除一些突发风险。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或因气候突变而引发的偶发性病虫害等,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也要保持高效性和高度警惕性,这不仅对检测体系的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通过总结和分析各类问题,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的有效性[5]。

拥有完备的农产品检测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的新问题、新挑战,构建农产品检测体系,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突发状况应急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问题,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得到高效推广。在农产品源头上,要严格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约束检测人员的操作。为应对农药中的新型残留物质,保障农药检测的持续高效性,要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定期升级软件。同时,制定规范的检测标准,对检测流程和具体操作提供明确细致的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因检测人员操作不当引发的检测数据偏差。

4.2 严格规范检测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对发现的故障问题要及时维修解决。在检测试剂、材料的管理上,要将重点放在储存和保存期限上,存放试剂的环境要适宜试剂的长期保存,并定期巡视检查试剂,一旦发现试剂出现性状变化或已经过期的,应及时移出、销毁[6]。

4.3 组织专业化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检测机构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检测机构要面向社会广泛招聘专业人才,并尝试与各大高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以填补巨大的人员需求。同时,相应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薪资与福利,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降低人才的流失。要想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专业化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①对于新进人员,要设置岗前培训,由机构内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讲师,对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②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可聘请权威专家或业内技术骨干传授相关知识,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③检测机构之间可通过技术交流研讨的形式互相沟通,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推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进步。

4.4 强化关键检测节点的管控

从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全过程可发现,检测操作中存在几个关键节点:采样、样品保存和运输、检测环境和检测方法。把握好这几个关键节点的操作严谨性,能够提升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4.4.1 采样

在前往采样地点前,采样人员要先检查携带的采样工具资料是否齐备,保证存放样品的器皿洁净未受污染。采样人员要充分了解各种农产品农药易附着、农药残留较为集中的区域,并在这些区域进行样品采集。

4.4.2 样品保存和运输

采取样品后应保存在密封性好的容器内,存放样品要选择结构稳定、洁净无污染、不易与样品发生反应,且具有一定抗压强度的容器,并对样品容器进行编号。在样品运输过程中,要避免过度颠簸,在运输期间要保证专人看管,并定时检查样品容器是否完整、密封。此外,样品所处环境的温度要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因温度过低或过高,使样品发生性状变化,进而影响检测结果[7]。

4.4.3 检测环境

在样品送至检测机构后,检测机构要保证检测环境干净卫生,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操作人员在对样品进行提取、净化等前处理时,要注意规范操作步骤。在将样品放入检测仪器前要检查仪器的洁净程度,要彻底清除前次检测留下的痕迹。

4.4.4 检测方法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物质多种多样,因此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决定性作用。检测人员要充分掌握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针对不同物质构成的农药残留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使检测数据更全面、检测结果更准确。此外,检测数据的保存与备案也同样重要。检测机构要确保相关数据保存的完整性,要选择较长时间作为数据保存的有效期。还要加强数据保存的有序性,方便数据的查询与备份。

4.5 不断推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一条经种植、加工、销售再到人们餐桌的生态之路,农产品信息必须从农业种植最初阶段进行翔实记录,对农产品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测。对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能做到有据可查,并能及时准确地找到解决办法,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的高度透明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 结语

综上所述,保证农产品安全品质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人们的饮食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完善检测管理制度、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等方式,能够有效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猜你喜欢

试剂农药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