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探析

2022-11-11甄华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园现代农业数字化

甄华杰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产业振兴是攸关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面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比重下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等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厘清产业振兴的内涵、发展原则,在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民、农村为主体,实现人与自然、城镇与乡村、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产业振兴和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理想路径。

1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内涵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较常见的产业发展思路有二种:

思路一是将农业保障、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三大目标拆分,协同较少,各自推进。集中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市场化管理;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获得货币补偿。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主导产业发展,容易造成农业比重或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影响粮食安全。二是农民就业未能有效保障。三是农村人口和人才外流。

思路二是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精品民宿、采摘庄园等。这种发展思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忽视农业发展的问题;二是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三是存在浪费耕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明确发展内涵,推动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要保障农业发展不动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乡村产业振兴要提高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协调城乡产业布局,增加乡村就业途径和收入水平,消除农民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愿种地的现象。再次,乡村产业振兴要兼顾社会发展,协同推进民生产业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缩小与城市的差距,留住劳动力和人才,缓解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最后,农业保障、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三大目标同等重要,必须整体性规划,协调推进,同步落实,保证乡村振兴的真正实现。因此,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位一体,协调优化,可持续发展。

2 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原则

乡村振兴的发展内涵要求乡村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农村和农民协同优化发展的原则。

2.1 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使命所决定的。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3/5以上,数量庞大,生活水平总体偏低。因此,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避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乡村的繁荣发展。

农民要制度化地参与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由于不同区域的乡村发展存在客观差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产业规划要避免“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的产业主体地位,提供必要的机制和渠道,让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制定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发展有成效,农民权益有保障。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爱农业、识大局、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民素质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和现代经济思维,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产业振兴献智献力。

2.2 保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农业复兴,农业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基础,兼具经济和非经济属性。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生态气候、种植环境、自然规律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取得质的突破很难,产业发展需要长期研发、优化。具有前期投入大,资金周转慢,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

政府、市场和劳动者三元主体协调推进是新时代发展农业是必由之路,但是要有所偏重。以农业发展利益为重,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功能,防范短期投机行为,保证农业优先的长远规划和目标不动摇。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是保证乡村产业振兴成败的关键。政府要发挥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监管功能,防止市场和资本的短视行为,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产业规划和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民生建设、制定教育和人才引进政策等。

2.3 保持乡村的主场地位

保持乡村的主场地位是保证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要求,旨在加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能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助力,最终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关键是保持乡村的主体地位。

乡村产业振兴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关系中,因乡村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乡村要么依附于城市,要么游离于城市,由此引发一系列发展问题。产业振兴必须立足乡村价值,正确定位乡村与城镇的关系,明确乡村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一切向GDP看”,落地项目要体现乡村价值,符合乡村实际。因此,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以县域为单位,立足乡村实际,做好长期规划和产业评估,避免旧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价值。

3 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

“乡村”是完整、独立、开放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在探索乡村产业发展道路时,政府要协调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和乡村价值,以数字化发展为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三产融合、城乡协调的发展局面,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充分、均衡的发展,消除相对贫困。

3.1 数字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数字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出要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因此,在以农业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发展思路中,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数字化农业服务,是现代农业的两大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

3.1.1 数字化智慧农业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风口产业 在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的背景下,数字化智慧农业成为发展趋势及风口产业。该产业是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这种新兴业态集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能有效地降低生产、运营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实际表现看,智慧农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根据《数字农业白皮书(2019)》,2016~2020 年智慧农业复合增长率将到达14.3%,到2020 年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

3.1.2 数字化农业服务及应用领域 数字化技术除了应用于生产领域外,更重要的应用场景是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服务领域。数字化服务以服务农业为核心,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能够整合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依据国内外宏观经济数据,包括统计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生产数据、气象、灾害数据等,为区域农业生产和营销提供基础服务。在此基础上,科学管理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低沉本、高效率地完成产品的规划、生产、推广和销售。可见,数字化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名实成败的关键。

3.2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理想载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借鉴工业园区的理念发展的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协调发展。以产业融合、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促进县域乡村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具有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等功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为动力,整合农业及相关产业,实现农业创新驱动、品牌化推广、标准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农民主体。各级政府是园区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其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实现农民利益的长期增长和园区的产业化经营。企业是园区的经营者,依据市场需求和政府规划,自主布局和运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企业利益目标和农民的利益目标相结合,实现园区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3.3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繁荣,有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必然以县城、乡镇为发展载体,其发展成果对县域经济繁荣有积极作用,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能够提升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大城市资源和乡村资源的交互节点。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能够凸显乡村价值,有助于重构城乡发展格局和关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创新为动力,创新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着力突出乡村和区域特色,以产业、生态、文化、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核心,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生态修复、教育服务、金融服务、生态产品、养生服务等产业。最终实现乡村价值提升,在繁荣县域经济的同时,实现城乡发展互补和协调发展。

3.4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助于相对贫困治理

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突破口,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相对贫困治理成为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能力不足,根源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农民为主体,立足三农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在三农领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潜力巨大的发展平台和战略节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借助信息化、生态化、市场化、制度化,可以有效地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解决政策、产业、城乡、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有赖于产业振兴,只有建立现代农业基础上的普惠性的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非常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产业实施路径。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下,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现乡村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回流、人才流入、居民收入提升、新型乡村雏形初现,最终逐步消除乡村各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态。

猜你喜欢

产业园现代农业数字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现代农业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