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判断美 表达美 感知美
——浅谈话剧演员的审美修养

2022-11-05

影剧新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剧内心

雷 欣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一般意义上来说即创造、表达和感知什么是美。审美修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作为话剧演员,艺术创作者,好的审美修养需要毕生去努力追求和学习。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对美学的实践,在话剧表演艺术中,演员需要做到的是塑造人物,把剧本里的方块字变成舞台上有血有肉的人,这个过程是很重要也很艰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案头、做分析,再在导演的要求下进行无数次的排练和数不清的推翻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演员的审美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审美修养”说起来好像是很虚幻的一个东西,但它在所有演员的创作过程中是永远存在,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角色塑造的成败,不留心是发现不了的,如果留心就会发现它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话剧演员,对自己的审美修养一定要有所追求,而且是高级的追求。

首先,演员的审美绝不单是外表的漂亮这么简单,这里说的“美”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演员首先要清楚自己塑造的是一个人,这个人的质地是什么样的,工人?农民?学生?老板?老师?军人?等等。正所谓众生百态,千人千面,所有审美建立的基础一定是先从人物身份上开始的。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来自生活。有着泥土气息的农民,被汗水打湿的工人,书香世家的青年,养在深闺的少女,因为常年劳作而弯腰曲背的老人等等,只要是符合了剧中的人物特点,符合生活逻辑,这些形象都是美的!

举个例子,2021年江西省话剧团创排了大型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剧中有大量的军人形象,当时导演就要求大家无论男女,底妆都用最深的。每一个人物的肤色都泛着健康的古铜色,再穿上服装,那种整日行军打仗的军人气质立刻就有了,翻看剧照也会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作为演员一下子就被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了,真的是一种别样的美感。当时有几个学校来我团实习的女孩子,很接受不了上台演出画这么深的底色,悄悄把肤色给调浅了很多,虽然自我感觉这样漂亮了,但是放在这样的剧中,这样的规定情境中,这种“漂亮”反而格格不入,把演员出卖了。还有个别影视剧中穿着笔挺,头发打蜡的新四军战士;穿着剪裁修身的连衣裙军装,带着假睫毛的新四军女卫生兵,这种影楼照般的“帅气和美丽”真的把观众雷得外焦里嫩,先不谈主创们做了什么功课,只看一味地追求帅和靓,毫无基本的生活常识与逻辑的造型,就不能仅仅用“无知”来解释崩塌的审美了。这些都是关于演员与剧目主创审美观念的事例,可以发现审美修养对于演员成功塑造角色有多么重要。

2017年,我在团里的大戏《哭之笑之》中扮演“苦娘”,一个命运多舛的老人,出场时腰有些弯,满脸皱纹,只有当〔皂罗袍〕唱起来才可以看到她眼中偶尔闪现的亮光,能想象出她年轻时的样子。我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很有创作的冲动,苦娘出场时间并不长,只有两三分钟的戏,这给创作增加了难度。三两分钟的时间展现一个老妇人的人物身份、人物关系,而且是立体多维度的。“苦娘”二十岁前是唱戏出身,那时她叫“绿娘”,二十岁后因为战乱被朱耷抛弃,当时曾立誓“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锦水汤汤与君长绝”!基于此我觉得,几十年后再次出现的苦娘与从前的那个漂亮清纯的闺门旦应判若两人,大相径庭,所以一出场朱耷认不出她。这就像是隐身术一样,灰棕色的衣服、已经变形了的佝偻腰身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把我隐藏在这个人物的背后,也把绿娘藏在了苦娘的背后,只有当她唱起〔皂罗袍〕时才藏不住了,因为那是绿娘的嗓子,是十几年科班学习刻进骨子里的东西,于是才有了相认、不认的情节发展。这个人物她本身是不完美的,甚至有些残缺,步履蹒跚满身风霜,但这就是“苦娘”,是一位经历了世间悲欢离合的老妇人,虽然从头到脚无一处跟“美”沾边,但正是因为她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人物她是“美”的。

第二,除了外形上的审美修养,更重要的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内心形象的审美分析。我们都知道,角色的内心是支撑他外部行为的一切力量。这点非常重要!我认为,任何人物的成功塑造都是因为找准了角色内心的质感,分寸尤为重要。作为演员在导演的带领下完成了戏的排练,然后走进剧场,在舞台上表演,这时与观众产生交流也开始了。首演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在排练中没有预料到的情节观众有了反应,甚至有的地方观众反应还很大。比如一段戏,演到这句台词,演员说完之后观众会心地笑了起来,笑声给演员极大的自信,在第二天的演出中,说到这句台词时,为了让台下观众产生效果,演员便刻意放大了表演,故意强调了台词,结果反而观众没有什么反应了。这是很多演员身上都会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我谈到的角色内心质感的审美。作为演员必须清晰地抓住自己这个人物内心是什么样的?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考判断方式……这一切都应贯穿在整部剧的表演里,注意力集中,不分心不分神,不要有任何杂念。好的审美修养是可以帮助演员把握表演分寸的,演员要懂得戏的把控拿捏。如果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过度表演,这本质上是审美修养出现了偏差,这样的表演行内有句俗语叫做“洒狗血”,意思就是过度地追求此时此刻的演出效果,并沉醉其中,而忘记了自己扮演的人物的性格,忘记了与对手的交流,这不是入戏而是出戏,即使有了剧场效果也是廉价的效果,脱离了角色本身的质感,也伤害到了角色本身,也伤害了全剧的风格和完整。

演员审美修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的,首先演员自身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能力,知道什么样的表演是高级的,什么是需要修正的,这本身就是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演员学会感知美、判断美,才能做到表达美。在很多优秀的剧目里,那些特别优秀的演员的表演中,会发现无论悲剧喜剧,无论大人物小人物,那些强大的感染力的表演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真实存在,都是演员对生活和角色内心的真实的认知与感悟。2013年,我团创排大型话剧《生如夏花》,我在剧中扮演军法处处长林寒樱,剧中男一号方志敏的扮演者是我团的宋运成老师,曾经有一场戏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剧中方志敏在林寒樱的办公室里得知了妻子被捕、孩子夭亡的消息后内心悲痛至极,但是在敌人的看守所里,他必须控制自己,所以他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反应,更没有嚎啕大哭,在回牢房的路上突然看见了一朵小花,他慢慢地蹲下身子,把花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捧在手心,深深地靠在心旁,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因为极度压抑情感而缩起颤抖的后背,再慢慢走向舞台深处。全过程没有一句话,我们却完全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极度悲伤,每次演到这段戏总让侧幕条中看戏的我潸然泪下。是的,它符合生活逻辑,自然而然地与观众产生共鸣,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欣赏这样的表演是享受的,观演结束后带来的久久回味并不是哪一个夸张的、所谓“炸裂”的表演,而是观众的内心也跟着那些灵动的、鲜活的角色一起体验了一次他们的生命。

话剧的舞台不仅广阔而且真实。演员的表演千人千面,如果说生、台、形、表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对生命敏锐的洞察力、对世界无尽的想象力等等,是演员毕生都要学习的审美修养,当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修正了,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质朴而鲜活,真实而深刻,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顽强生长,就像伟大的俄国戏剧家契科夫说的“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样貌、心灵、衣裳还是思想”。

猜你喜欢

话剧内心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迁徙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只要内心嘿起来,哪里都是舞台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