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土文化到文化扶贫
——谈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

2022-11-05钟佳乐

影剧新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海淮剧锣鼓

钟佳乐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村里来了花喜鹊》是涟水县淮剧团创作的“村官三部曲”的收尾之作,主要讲述了苏北乡村文化扶贫的故事。剧中的花喜鹊是一位在文化站工作了25年的临时工,走马上任回到老家喜鹊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面对村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她克服苦难,以“文化扶贫”为思路,淮海锣鼓戏为抓手,搭建戏台,鼓励工匠制鼓,保护百年村落,保留红色历史遗址,最终带领喜鹊村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今天,涌现了许多有关“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村里来了花喜鹊》便是其中之一。它极富地域特色,以苏北乡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扶贫为旋律,巧妙地将脱贫路上的典型事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高亢激越的〔淮调〕来叙事、细腻委婉的〔拉调〕来抒情、流畅可塑性强的〔自由调〕来增强节奏感和情感张力,生动地再现了基层工作者带领乡村脱贫的故事,成为百姓们喜闻乐道的好剧。

一、乡土文化为根基

《村里来了花喜鹊》通过花喜鹊在喜鹊村扶贫所遇到的人和事,向观众递上了一张苏北名片,展现了苏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里是一个有酒有肉的鱼米之乡,又是一个写满红色故事的革命之地,还有精巧的淮海锣鼓以及热情生动的锣鼓戏。乡土文化是《村里来了花喜鹊》的根基,也是花喜鹊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年妇女蜕变为一名扶贫先进工作者的源泉。

从人物形象上看,花喜鹊是复杂的,她有年龄与经历所磨练出的圆滑,当郑镇长刚提出寻找扶贫“老大难”——喜鹊村的扶贫接班人时,她立马想要离开,当郑镇长说明想要她去扶贫时,花喜鹊也有抱怨和委屈,但她发自内心的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熟悉,促使她能够解决在喜鹊村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乡土文化是剧中主要人物花喜鹊的支撑点。到了剧外,乡土文化俨然成为了这部淮剧能够生动展现苏北乡村脱贫攻坚故事的重要支撑点。值得称赞的是,剧中的每一个人物虽都没有原型支撑却都生动立体的原因,便是在于剧作者袁连成在创作时,先后利用半年时间,深入全县15个镇、260多个村庄进行采风,高度提炼出苏北乡土风貌运用于舞台上。在接受采访时,涟水淮剧团的团长翟永军表示:“我们现在经常送戏下乡,每年有一百多场,和村民们亲密接触后,对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非常熟悉,而且我们大部分演职员工也都是从农家走出来的孩子,对这种题材的剧目深有体会。”从创作到表演,从主人公到表演者,无一不是立足于乡土间,就是这样一个从内而外“接地气”的表演团体,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才能够生动自如地流露出苏北乡土文化!

关于对乡土文化的巧妙融入,《村里来了花喜鹊》是十分值得称赞的。首先,角色命名上,熟练地运用了民间文艺。花喜鹊是从喜鹊村里出来的人,庄一手是一个拥有一手制鼓好手艺的匠人,贾小锤是唱淮海锣鼓的,常五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燕子是回归到村子里的大学生等等,这些充满寓意、趣味的名字,无一不彰显着这是一部充满浓郁乡土文艺风格的作品。其次,穿插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淮安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花喜鹊敲淮海锣鼓时唱的便是:“早上品尝品尝五粮粥,萝卜干子脆又香。中午来客灶台亮,切块鸡糕烧千张。平桥豆腐明晃晃,软兜长鱼油汪汪。捆蹄馋煞小娃娃,高沟酒一家开坛十户香。”其中所唱的皆是淮安的特色饮食。除此之外,常五爷欲请客令花喜鹊谈“抗日大食堂”拆迁事宜,以不会做饭为由留花喜鹊炒菜,喜鹊掌勺颠勺又唱到:“烩豆腐用坨粉,草鱼背上划刀痕,小炒肉与青椒最搭配,番瓜角子一锅焖。点火倒油,姜葱炸出香喷喷,放菜翻炒,农家灶台热腾腾,两口锅烧菜齐上阵。”喝的酒又是土灶酒。这一系列场景无疑增强了戏中的烟火气。再次,还将苏北传统曲艺——淮海锣鼓合理融入。在剧中,淮海锣鼓是喜鹊村脱贫的关键点,反观剧中的两位贫困户,贾小锤和庄一手,他们都与淮海锣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花喜鹊用淮海锣鼓敲醒了侯老爹,也敲醒了沉睡在苏北大地上的传统曲艺,这出戏让观众了解到的不仅仅只有淮剧,更还有淮海锣鼓。最后,苏北地区是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在这里有过抗日战争更有过淮海战役,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力量也是苏北乡土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以守着红色革命背景饭店却没好好开发而致贫的常五爷为中心,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故事中,成为该剧文化底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土是花喜鹊的根,乡愁是花喜鹊的魂。如果说李白的乡愁是举头望见的那一缕明月,余光中的乡愁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那么,花喜鹊的乡愁便是“老大难”喜鹊村了,由文化和乡愁催生出来的内在力量推动着花喜鹊着手喜鹊村的脱贫工作。而这种乡愁又流露到了剧外,作为县级基层剧团的涟水县淮剧团,扎根乡土间创作,守护着戏曲的发展,花喜鹊的惆怅又岂不是基层剧团的惆怅,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间流露的心声也是基层剧团的心声,用文化和乡愁共筑起这场文化脱贫的大戏。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将乡土文化铸造成灵魂,将创作立足于田野乡间,将苏北乡土文化中的饮食、传统曲艺、红色血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个舞台上,用幽默风趣的表演讲好了苏北文化脱贫的故事,足见其乃呕心沥血之作。

二、文化扶贫为旋律

在扶贫攻坚战从全面打响到全面胜利的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关“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都竞相争唱这一人类史上的奇迹。作为江苏省首部扶贫大戏的《村里来了花喜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前后获得了紫金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2020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淮安市“双名工程”扶持项目等成果。

《村里来了花喜鹊》秉行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生动地讲述了基层扶贫的现状。百年村落喜鹊村,坐落于废黄河畔,明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却成为了全镇的脱贫困难村,有着精湛手艺的庄一手,因找不到销路而致贫,变成一个“赖皮”;身怀祖传淮海锣鼓戏的年轻艺人贾小锤,在外出打拼未果后,回乡继续表演锣鼓戏却“涉嫌宣扬传统迷信”而被三番五次叫停,在失去饭碗而致贫的边缘线上挣扎;还有守着红色历史背景小饭馆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导致没有客人而致贫的常五爷。在这些现实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喜鹊村的三位典型贫困户以及喜鹊村,都在被文化衰落、文化自信衰落、文化精神衰落的阴影笼罩着。作为一个在文化站工作了25年的人,花喜鹊敏锐地嗅到了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机遇,为喜鹊村的脱贫工作打开了口子。她首先恢复了喜鹊村淮海锣鼓农民演出队,让贾小锤担任队长,这是花喜鹊为喜鹊村找回“文化精神自信”的第一步。而她接下来便是帮助庄一手寻找到了手工鼓的销售渠道,拿到了扶贫贷款,庄家制鼓得以开张,而庄一手夫妻也重归于好。在此期间,花喜鹊上门向常五爷请罪,棒打在自己身上,后悔不该忘根本,从而维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帮喜鹊村找回了“红色文化底蕴”。综上所述,皆离不开“文化脱贫”的思想,将处在衰微线上的文化重新唤醒,支撑起精神的脊梁,最后由精神富裕走向了经济富裕,将喜鹊村打造成为淮海锣鼓民间文化特色村,随着剧里淮海锣鼓农民演出团的表演,这项以“文化扶贫”为总思路的大戏也落下了帷幕。

这样以乡村特色而达到“文化脱贫”的现象,是涟水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与戏中扁担镇同名的涟水扁担村,便是一个以文化振兴为总抓手从“穷扁担”变成“金扁担”的村庄。在2016年时扁担村里平均每五六户就有一户贫困户,且村内环境恶劣,年轻劳动力流失,是省里的经济薄弱村,而两三年后,扁担村已经变成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村。地理位置上,扁担村属高沟镇管辖,距今世缘酒厂十分近,对接酒厂的4A级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扁担河也成为了国家级钓鱼竞赛主场地之一。在资金上,高沟镇的江苏涟水农村商业银行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剧中庄一手在书记的帮助下拿到了扶贫贷款。扁担村的村民们在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也拿到了扶贫贷款,开启了致富的大门,村内兴起了瓜蒌种植,专供附近的生物公司,还有大片的桑蚕养殖与县内的非遗项目云锦对接,很快在2019年年底实现了全面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年底的8600元增长到了2019年年底的超两万元,年增长超23.5%,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表扬。

《村里来了花喜鹊》是一部对扶贫题材深入挖掘的好剧,通过扶贫的故事,点出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以精神扶贫对准精准扶贫,以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文化与现实相照应,是现实里生动形象的光照进了戏里,也是戏里的光照进了现实。

在传统戏曲低迷的今天,淮剧的生存处境并不乐观,基层的淮剧团更是令人堪忧。或许,当看到现代新编戏曲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少了一些味儿,但回想,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戏曲是否也有“一代有一代之戏曲”呢?传统戏曲在那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们的生动演绎下,在华夏文化长河里熠熠生辉,而现代新编戏曲讲好现代的故事,又岂不是另一种传承?剧中花喜鹊的女儿叫燕子,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新的文化站站长,诚应了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从人民中来,回归到人民中去,才能够注以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对于基层的剧团而言。不难看出《村里来了花喜鹊》是涟水淮剧团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创作者扎根乡土的成果。

注释:

①本段话出自2019年10月19日《江苏首部扶贫大戏!<村里来了花喜鹊>讲述淮安乡村脱贫故事!》搜狐网https://m.sohu.com/a/348152740_100187967?_trans_=010004_pcwzy。

②该剧由涟水县淮剧团编排,由于没有剧本出版,故以江苏省第八届淮剧节演出版字幕为据,下同。

猜你喜欢

淮海淮剧锣鼓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四牌楼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馥绿德雅上海淮海百盛专柜盛大开幕
淮海决战定乾坤 淮塔园林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