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声乐艺术

2022-11-04李昊广东科技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声乐歌唱音乐

李昊(广东科技学院)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听众欣赏一段音乐,无论是音调的变化,还是乐器节奏的变化,都没有那么强的直观性,听众首先并不会感受到它的深层含义,只是会感觉这首歌很美,很动听。有些人在听了这些乐曲之后,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不清的画面,而这些画面来自什么,又代表了什么,这些都是与艺术规律有关的问题。其次,所谓的“音乐审美”,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乐与审美”的融合,是一种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音乐的本质。声乐演出虽然常见,但它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入的探究,可以掌握声乐表演的发展规律。在音乐演出方面,声乐有别于普通器乐演奏,包含但不限于通俗、美声、民族唱法等多种演唱方式,即以歌唱为载体,与器乐演奏、戏剧、电影相关艺术元素相结合。比如,芭蕾和其他的舞蹈,都可以被纳入声乐表演的范畴。好的嗓音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天生的条件,也就是天生的好嗓音。天赋有时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极限。二是后天的锻炼,与天赋相比,后天的努力也十分关键。声乐表演者即使有极高的艺术才华但是却不够勤奋,那么就是对其自身天赋的浪费。歌唱也是一种表演,需要提前做好舞台上的预案,不可能光靠天分就能高质量地完成表演。歌唱表演者也是如此,表演者需要不断的练习声乐技巧,并加强乐器的训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力,再配合精湛的表演技巧,来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成功的演绎一首优秀的歌曲。

一、中国声乐艺术表演的研究发展历程

根据有关研究,中国的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是对中国歌唱的起步期进行了基础性的探讨。我国的声乐创作始于先秦,其代表作有《诗经》和《乐府》,它们对后世的声乐创作有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的演唱历史,从最初的单一乐器演奏逐步发展为乐器和舞曲的融合,最后才有了演唱,将乐器、歌舞、演唱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演唱的艺术效果。

第二类是介绍了中国声乐与外国的声乐艺术结合的基础研究,着重介绍了中国声乐对外国声乐的借鉴。20 世纪早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方的一批音乐艺术在我国实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把西洋音乐艺术引进中国的声乐艺术,促进两者的结合。

第三类,对国内的歌唱表演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调查,重点介绍了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歌唱表演的发展情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的演唱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我们独特的歌唱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广为人知,而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对于我国声乐表演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二、音乐美学与声乐表演的关系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和观众的欣赏上,声乐表演起着关键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受众能否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不过,作者所说的和听众的感受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作曲家、歌手、鉴赏家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种:

首先,作曲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演员们就会进行演出。而歌手进行歌唱,可以说是一种二次的声乐创作,演员将自己的感悟融入歌曲之中,再加上个人的情绪;而欣赏者在接受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自己的主观感觉,因为他能感受到作曲家的情绪,也能感受到歌手本身的情绪,最终,欣赏者会将这种情绪融入自己的身体里。最终再加上欣赏者本人的某些情绪与创作的共鸣。因此,与电影、戏剧等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一样,对歌手的理论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表现出歌唱技巧还不能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此外,还要认识作家所身处的年代以及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除了这些,还要坚持审美的基本原则,对声音的整体美感也有一定的要求,声乐表演并不只包括单纯的呼吸、位置、身体的协调等。总体而言,要达到演出的和谐与生动,歌手必须更注重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表演者的演出更加完美、和谐,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演出的目的。

现代的歌唱越来越重视审美观念的确立,单纯以歌曲的形式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感情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品的真实感情,为作品赋予更多的生命活力。音乐审美作为一种有着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审美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人们对音乐审美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使我们能够真正地变成一个有艺术气质的艺术欣赏者。对于歌手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演出中引入了艺术美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和艺术元素,使整体的演出更具魅力。嗓音技术与歌唱的境界不是声乐演出的全貌,说它是声乐表演的基本依据会更准确些。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全了解该曲目的情况下,在演奏时把演员的情绪投入进去,以此来提升听众对作品的感悟。这些演出常常能直接击中人们的内心,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让作品得以流传下去。音乐源自生命,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歌唱中,歌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在人们产生悲伤、沮丧等消极情感的时候,可以用音乐作品,感受作品蕴含的和演唱者表达的情感来调整自身情绪,从而找到悲喜相通的感情寄托。歌唱是一种很好的抒情方式,可以用各种类型的歌唱来寻找合适的感情载体,达到表达自己的目的。歌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和渲染能力,因此歌手在演唱前要有足够的情绪表现能力。而在歌唱中,音乐审美又起到了引导歌唱的作用,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它的范围很广泛,它被业界誉为“音乐哲理”。当代的音乐审美需要艺术家们不能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作品的表层上,歌曲的歌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歌手不仅要有对其音乐审美的基本认识,还要了解其创作的历史和创作人的创作愿景。对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产生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其所蕴含的感情与内涵。表演者不仅要对自己的作品具有独到的观点,还要具备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并将其与音乐的观念和艺术相融合。

三、中国声乐艺术转换音乐表演的基本构成元素

中国声乐艺术在音乐演出方式上采取了一种新颖的创造观念,并秉持着“相对平衡”与“相对自由”的思想,因而涌现了许多出色的作品。在乐曲演奏的创作中,包括音部织体、调性、润腔、音色、歌词等五大要素。第一个层面,因艺人成长的地域及成长环境,其声部织体所偏向的方位也不尽相同。它是由自然与国家的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以壮族“山歌”为例,歌唱时要采用支气结构,采用原声部和新声部结合、交错的方式,更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第二个层面,“调性”是指音乐中的一个专门名词,它是指主要声部和调类型的统称。调性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但在实际演出中,演员会依据自身的具体状况和特征,在坚守作品主题的前提下,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从而为同一曲目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唱法。第三个层面,是指润饰、修饰,通过不同的音调来抒发自己的情绪。润喉是中国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表演上也极具感染力。第四个层面,在声音的定义上没有清晰的界定和定量的尺度,在声音的边界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在演奏时,演员可以随意切换自己的声音范围,比如:“真音”“假音”“鼻音”“喉音”的切换。第五个层面,唱腔作为声学的基础,它的变奏也有很多形式。唱词的演出,是表演家根据原有的唱词、曲调,把原有的曲调原汁原味地呈现。而歌词的演变,是通过对演唱形式的革新,通过对原本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演唱形式,最终呈现给观众。

四、中国声乐艺术的音乐表演的具体内涵

目前,我国的音乐演出还处于探索式的状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音乐表演既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对于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把它放在音乐的展示视野中。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表演者却没有遵守音乐的规律,从而否认其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不管怎么说,演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声乐的艺术法则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要遵守有关的音乐规则,掌握好自己的乐理,做好自己的声乐基本功练习,然后通过自身出色的表现来展示中国歌唱艺术的更深层次内涵。音乐演出的具体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方面,它的功能在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在歌唱艺术中,创作者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去发掘自己的灵感,而最终的作品则是一种体现了创作者的抽象性情绪,而这一表达方式则因个人的查阅而存在着不同。在演奏时,要把自己的艺术特色完全体现在各种表达方式上,同时要把自己的感情注入音乐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方面,在确保声乐艺术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与创造。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创作者就是音乐表演者,这一群体能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产生清晰地理解,从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情绪连续性。但即使如此,演员们也会因为时间、地点、心性等因素而对原有的作品进行处理和重新创造。第二种情况是,表演者不是原作者。表演者应该从总体上理解声乐作品,理解其创作的历史脉络,从而体会其与创作者的感情差异,并在演出中添加新的因素,从而提高其音乐作品的内涵。

五、音乐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策略

(一)提升主流媒体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责任感

为了迎合商品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收视率,各类综艺节目也变得更加有趣。作为国家主要新闻媒介,我们应该重视提高对民族声乐的宣传力度,把更多的艺术观念传递给大众。比如,在进行流行歌曲演唱大赛时,要考虑到民族演唱的特点。近几年,有关中国民间歌唱艺术的节目及竞赛活动很少见,所以在宣传民族声乐的时候,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这一重任,并精心组织优质的歌唱大赛,以各种形式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播放量,对中国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的审美观是很容易被满足的,过度接触摇滚、爵士等具有流行色彩的音乐,会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但是,因为一些媒体看重的是通俗唱法的商业化,觉得只有通过举办通俗歌曲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复杂的通俗演唱形式,这使得中国的民族嗓音很难得到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声音文化的市场监管,增强主流传媒对民族声乐文化宣传工作的责任心。

(二)要注重世界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

中国的歌唱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不仅要将我国的民族声乐推向全球,还要将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意大利的声乐之所以能被全世界所认可和传唱,是因为意大利长期涌现出许多知名的作曲家和歌唱家,因此意大利的声乐作品以及声乐表演在国际上得以广为流传。基于此,我国也应该像意大利学习,使我国的音乐艺术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了向世界传递声音的基本能力,近年来我国许多青年歌唱家都走向了国际,在维也纳的黄金大厅里展示过中国的歌唱艺术,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世界认识和接受。在此背景下,中国声乐音乐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精华,建立一个崭新的声乐流派,使中国的歌唱艺术在吸收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同时,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三)推进声乐艺术的多元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声乐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的特点,促使我们的歌唱事业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当代中国的歌唱艺术有独唱、二重唱、合唱等多种唱法,而少数民族歌唱的种类则包括京剧、黄梅戏等多种类型的唱腔形式。因此,要实现声乐的多元化,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越来越剧烈,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歌唱事业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推动下,歌唱艺术走向多元化发展,在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中,音乐工作者应坚持多元化的思想与方针,为国家的音乐艺术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声乐艺术的发展中,仍然要坚持“民族及世界”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地吸收国外声乐艺术的优点,但是在国外声乐艺术的引进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既不要对国外的声乐艺术进行全盘的否定,也不要对国外的声乐艺术照单全收。对于国外声乐艺术的优势技术,我们要进行积极地借鉴,对于国外声乐存在的不足,要予以剔除。另外,推动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民乐进行寻根,从我国的传统艺术中,探寻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例如在我国安徽地区广为流行的黄梅戏,无论是在唱法,还是唱词上,都值得现代声乐艺术的借鉴。与黄梅戏相比,赣剧并没有极强的存在感,但是传统赣剧仍然值得现代声乐艺术的借鉴。赣剧中戏曲演员的唱段以及动作,都可以对现代声乐表演提供一些参考。例如赣剧中的经典剧目《罗成》,在《罗成》中,有一折名为《叫关》的场景,这一场景是赣剧中对于“歌”的绝佳展示。在这一折戏中,罗成以一个骁勇善战的古代英雄形象出现,在这一折戏中,罗成有着许多独立的唱词,充分展现了罗成内心中的复杂情感,这对于现代声乐情感的抒发,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这一句唱腔的处理,就必须注入更多的刚性,而在一些声乐作品的演唱上,也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四)促进流行唱法的艺术化

通俗唱法比较重视个人特色,但过分强调个人特色,则会损害歌曲的艺术品位。流行歌曲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风靡,而那些有着一定艺术意义的古典歌曲才能被时间所珍藏。尽管大众音乐深受广大青年喜爱,但歌手在歌唱方面却缺少了专业、艺术的素养。对此,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促进歌手由普通唱法向专业化的艺术唱腔过渡,以提升通俗唱腔的艺术性,带动了通俗歌曲的发展与提升。

近年来,在各大音乐学院和主流传媒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声学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各种质疑和探讨,但是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已经被时代所埋没。中国声乐艺术要想得到良性发展,就需要正确地掌握它的内涵,建立起以民族唱法为中心的中国歌唱艺术的教学体制。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把表演的思想和审美与声乐演出结合在一起,并不是要否认我们目前声乐表演的价值与意义,而是对传统声乐表演的一次重大创新,为声乐表演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唯有如此,才能使声乐表演真正地体现出“表演”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声乐表演真正的走向世界,实现我国声乐的健康、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声乐歌唱音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