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近自然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衡阳城区段湘江河为例

2022-11-03刘小洋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护岸滨水河道

刘小洋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

一、引言

城市河流是城市社会发展的缩影,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的布局与发展。城市河道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区域,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环境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滨水区的价值诉求,从单纯的经济性、防洪扩展到休闲生活、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上。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往往是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忽略了生态资源、河道自然特性的保护,致使城市河道滨水区域自然基底被破坏,生态问题突出。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回顾滨水地区的发展历史,深入思考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问题。

让河流恢复自然,建设可持续的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这种“近自然化”河流修复理念已成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主流方向,在欧美国家的应用日渐普及,形成了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河流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本文将研究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自然化更新的理论,并结合实例,提出一些具体策略。

二、河道滨水景观近自然化研究现状

目前普遍认为德国的河道景观修复治理走在世界的前列,Seifert最早于1938年首先提出近自然化河道治理的概念,核心是以自然为蓝本,采用较低的河流治理成本,使传统河道治理之后能恢复河道自然环境。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使河流的整治符合生态化、自然化原理。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苏黎世地区河川保护局建设部在德国河流治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日本1986年颁布了用近自然方式来治理和保护河道环境的“近自然河川功法”。美国则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通过生物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对河流景观环境进行治理,奠定了“多自然河道修复技术”的理论。

对比国内河道滨水景观相关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工程实践,文献里见诸较多案例有慕尼黑伊萨河、新加坡加冷河、休斯敦布法罗河、法国里昂罗纳河等,国内也有较多的学者对这些河流的整治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恢复河流自然性的一些基本措施,包括:恢复缓冲带、重建植被、修复湿地、降低边坡、重塑河流自然形态、修复浅滩和深潭、修复沼泽地、修复改造堰坝等;探讨了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一些方法,如设置健身步道、休闲活动设施、植物景观等。

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开发转入存量更新、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内学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河道景观的近自然化研究。(1)从宏观视角探讨梳理、修复城市廊道、绿道和城市河道之间的关系,实现蓝绿空间景观整合。(2)以自然性评价为基础的城市河道滨水景观修复及更新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指数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对景观现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修复和更新方法。(3)以近自然化、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研究,包括水质修复、植被恢复、护岸设计及技术等。

三、研究区域概况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从衡阳主城区穿城而过,是衡阳的母亲河,衡阳城区从湘江两岸发展而来。湘江衡阳城区段宽约300~700米之间,年均流速0.34m/s。由于湘江流域水电开发,城区上下游段均建设有径流式水电站,城区段库区设计水位50米,平均水位51.5米,警戒水位56.5米,汛期大部分临水步道在水位线以下。

湘江两岸滨水景观最早进行建设的是中心城区段,始于1986年,后在2009年进行了提质改造,并对湘江两岸开展景观亮化工程,这一区域河岸基本被水泥硬化,属于高度硬化护岸段。进行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及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中心城区的上、下游段部分河段也先后进行了景观建设,主要结合城市房产的景观化开发,呈现半自然化状态,景观效果较好。各个时段景观建设呈现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时候的社会背景及规划设计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部分河堤高度硬化,生态环境被破坏;空间功能不完善;淤滞严重,游憩功能受损;堤岸景观单调,缺乏地域特色等(如图1所示)。

图1 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四、衡阳城区段湘江滨水景观近自然化更新策略

(一)从流域尺度修复河流自然生境,构建生态网络1.尊重自然水文过程,修复水质

自然状态下的河流的集水区域的雨水会经过植被、土壤、湿地等过滤进入河流,这是一个水文的自清洁过程。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下堑面基本已被硬化,大量雨水尤其是冲刷路面,并将污染物带入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上下游的水电站建设使城区河段成为库区,导致水流速度降低50%以上,降低了河流水质的净能力,对鱼类回游也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从源头控制水质,合理规划管线,杜绝污水直接排入水中。吸收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区域,采用透水铺装、建构雨水花园、增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植草沟等来缓解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恢复自然水文过程。同时还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水、补充地下水、截留径流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提升水质。在非城市区的集水区域,该通过建构生态林、保护自然圩塘及湿地系统、减少农药的使用等方法来保证河流集水区的水质。

2.从规划视角实现蓝绿融合的自然景观格局

从总体上来考虑,以恢复生境、实现河道近自然化、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修复湘江河道岸线,优化河岸生态廊道。实现城市绿道网络、生态斑块与湘江生态廊道的有机结合,修复城市山水生态格局。尚未开发的河道两侧应保留足够的宽度来营建、恢复河流自然特征。

充分考虑各个整个湘江河段的场所记忆和文化特征,依据场地特征进行规划设计,串联整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及景观特色,打造各关键节点标志性景观。

植物景观规划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原生物种,构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形成连续的具有自持力、低维护、能自我更新的自然性植物景观。

(二)河段尺度近自然化更新策略

衡阳城区湘江河道的景观建设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分段建设,中心城区滨水区域狭窄,几乎无拓展空间,属于高度人工硬化段,自然化修复主要集中在现在有护岸的生态化更新改造,水线位置引入阻流要素、抛掷石块构建生境、适当建设生态浮岛等。上下游段则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进行近自然修复,可以选择性扩展河道空间,恢复浅水通道与河漫滩,软化驳岸,增加生境岛屿,尽可能地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塑造弹性河流边界。

1.高度硬化护岸段

(1)现状

高度硬化护岸段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段(如图1红线所示),从船山路大桥到公铁大桥这一河段,景观建设开始最早。两岸以商业街区、居住用地为主,人口稠密,早期建设以防洪为主。该段采用斜坡式水泥硬质护岸为主堤身形式,兼有直墙式堤岸,空间尺度较小,堤岸与常水位有很大的高差,护堤坡度大,高度人工硬化,尤其是东岸,自然植被完全消失,水线处虽然设置了亲水游憩步道,但因护岸与水面过大的高差,环境绿化、可游性较差,加之亲水步道狭窄,缺乏相应的休闲设施,驳岸的亲水空间环境不友好,市民游憩意愿低。部分步道处于变水位域,经常淤滞,无法通行。滨江绿化带以柳树、樟树、夹竹桃为主,下层空间植被破坏较严重,植被生长状况较差,部分区域被建设成为停车场,未能实现景观资源有效利用。

(2)更新策略

此段为旧城区核心区域,周边居民分布密集,对公共空间着强烈的使用需求。沿线还分布有石鼓书院、湘南学社、老码头、公铁大桥等历史文化景观。因此,主要采用功能复合公策略,实现游憩功能、景观形象、生态环境的整合;采用生态化策略来实现护坡的软化与美化;采用植被近自然化更新策略来构建乡土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堤顶部分紧临滨江车行道,梳理滨江景观与周边公共绿地、人流的关系,在关键节点打造休憩平台,实现滨江空间与城市路网和景观结构的有效衔接,将堤顶部分打造成可达性高的滨江公共休闲公园。

护坡常水位线以上部分,在保证行洪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去除部分水泥浆砌护结构,将其改成生态护岸,可以采用生态植草砖加喷播草种的方式,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提供条件,恢复河道的水文过程。后期建设景观护岸的部分已采用了这种方法,景观效果良好。

堤脚水线位置现设有步道过窄,且时有淤滞,可以通过设计栈道的方式来拓宽路面,增加可游览性,减少淤滞,并更具亲水性。水位线浅水区域,为防洪安全,保留原有硬质堤脚,并在现有基础上,可通过放置石块的方式,既能来减缓河水对无堤脚的冲刷,又能为植物、动物的生长与活动提供生境,促进植被的自然已恢复,营造近自然的河道滨水景观。

2.景观化护岸段

(1)现状

景观化护岸段(如图1黄线所示)大都在2010年以后建成,这些河段不像老城区那样受到空间的限制,具有比较宽的水陆缓冲区域,这为景观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的是缓坡式的护岸,呈现半自然的一种状态。由于河道常水位与汛期水位有5米以上的高差,且汛期时间较长,导致变水位区域长时间处于水面以下,洪水带来泥沙容易造成淤滞,部分精心建设的亲水步道、休息设施已完全被泥土覆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部分未被完全淤滞的地方每年汛期都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维护。护岸植物景观单一,生境多样性较差,植物品种不够丰富,植物配置没有体现自然植物群落的特征,尤其是由堤岸顶部外侧到水面线这一护坡及亲水区域,多以草本和乔木搭配,灌木层缺乏,水生植物配置基本没有。

(2)更新策略

由于淤滞造成游憩功能丧失,亲水活动受到限制,存在安全隐患,可通过架空栈道的形式来构建亲水步道和游憩平台,既能利用和保护已经自然恢复的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为植生境恢复提供空间,又能够防止游径被淤滞,在满足游憩功能的同时构建近自然的滨水景观。

通过设置人工湿地、洲岛的形式,对水陆交界处进行自然化处理,实现水生环境到陆地环境的自然过渡,为水边生物地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提高物种丰富度。

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增加乡土植物品种,观赏性较好开花或色叶植物品种,增加灌木层来构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

3.土堤或自然地形护岸段

(1)现状

土堤或自然地形护岸段(如图1绿线所示)大都尚未进行滨水风光带建设。衡阳城区河道滨水景观采用统一规划、分段建设的方式进行,尚未进行景观建设的区段多数都建设了相应的防洪堤,部分区域堤脚部分进行了硬化,部分抛掷了石块防止堤脚冲刷。堤身部分坡度一般坡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多数岸线被拉平直,河道的自然弯道消失,生物的自然生境遭到破坏。护坡位置的原始植被基本被清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草本和小灌木自然生长出来,但是基本没有乔木。

(2)更新策略

这些区段通常不像城市建成区那样受到空间的限制,通常有比较多的弹性空间来处理堤岸与景观的关系,可以适当对现有或规划岸线进行调整,将岸堤后退,留有足够的空间来构建自然式的缓坡,这些缓坡区域既可以塑造自然岸线,改变河道形态单一性,可能通过保留生态林、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生境,也可以增加行洪空间,缓解中心城区洪峰压力。

总结

城市主干河道滨水景观建设受到城市化空间限制,难以恢复到自然的状态,修复更新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现状,根据场地特征,以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综合考虑生态、文化、功能方面的需求,采用相应的策略。中心城区河道滨水区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大都空间狭小应该采用功能复合化的更新策略。在河道滨水空间尺度弹性较大的区域则应该更多地追求生态化和自然化策略,构建景观优美、具有自持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自然型河道景观。

猜你喜欢

护岸滨水河道
广东某河道治理工程中护岸型式比选应用分析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弯道之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撮粮之术(下)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