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南皮影戏造型与工艺创新开发研究*

2022-11-03杨雅君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影人皮影戏皮影

杨雅君

(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冀南皮影戏由宋代中原影戏发展而来,流传于河北省南部古城邯郸的地方影戏,发展极盛在清代的直隶省(今河北省),主要在成安县、肥乡县、永年县、魏县、大名县、磁县、馆陶县、曲周县,其中成安县是发展的中心地区。其阵地全部在农村,反应市井的小农生活,具有原生态的拙朴视听感受。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冀南皮影戏至2013年陷入危险的生存境地,随着大多皮影艺人年事渐高、中青年一代传承较少,影戏箱逐年递减,班社道具常年闲置,使得皮影表演难以为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冀南皮影戏有两方面的原因走向下行:其一,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变化和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屏幕化,人们追求至极的声光电演出效果和大舞台氛围,导致村落间小型聚集性影戏演出,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其二,是影戏自身的局限性,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时创新发展,在影人造型与工艺保护和创新开发,剧目内容更新与丰富、演出开放性和结合屏幕化大舞台转换等方面故步自封,造成自身难以为继,逐渐走向失传的道路。

笔者走访了邯郸市群艺馆、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团、冀南龙台皮影剧团,与西姚堡团长郭江臣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到,冀南皮影戏的构成要素,其集戏曲、民俗、唱奏、美术于一体,是综合性民间传统戏剧形式。本文希冀从冀南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色彩、和工艺方面,进行保护和创新开发研究,试图加入紧跟时代的剧目内容与创新性造型设计,研究如何保护传统剧目的同时,研发设计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皮影造型、色彩工艺,让传统皮影戏的影人手工艺焕发新生,让跟广泛的百姓对冀南皮影戏在传统认知基础上有耳目一新之感,最终推动冀南皮影戏的创新开发之举。

一、冀南皮影影人与道具造型、色彩特征梳理

冀南皮影戏影人和道具充分彰显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静观为画、动则成戏”,影人是表演的静态艺术,与民间剪纸有类似审美,造型朴拙粗犷,高度一般一尺左右,方便演出者手执与操控,适合于乡镇村落的小型剧目演出幕布和百姓近距离观看的试听效果,拉近百姓与演出艺人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没有距离感,喜闻乐见,演出氛围融洽。影人角色一般由头部和身体组成,有些头部和身体可以拆开另外组合使用。头茬数量较多、影身较少,众多头茬共用一个影身,因此皮影造型设计的难点和智慧就在于,人物的个性与身份全在头茬部分体现。

1.头茬造型特征梳理

据郭江臣口述,早期皮影造型借鉴连环画人物形象,成安县老家至今还存有几大箱连环画小册子。《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影戏是延续至今仍热门的影剧,人物造型与连环画接近,并进行了一定的平面化处理。头茬面部为脸谱化概括,采用线条化描绘、侧影居多,多采用粗细相同的轮廓线条勾勒形象,侧影造型也方便舞台影偶之间的对手戏表演,给人第三者视角之感。面部额头、鼻子、嘴巴和下巴、颈部及头饰都采用侧面轮廓线,唯独眉毛和眼睛且是一只眼表现,采用正面呈现。这样的多点透视表现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追求整体感觉和最佳视觉效果,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结构的局限,让视觉运动起来,创造特有的空间关系,让平面化视觉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是传统东方绘画的精髓和灵动的审美趣味体现。(图1)正面人物脸部只有简单轮廓线勾勒,年长者或妖精神怪加以皱纹堆积线条刻画,给人凶神恶煞之感。极尽丑化的反面人物,脸部堆积麻子加以浓妆艳抹,龇牙咧嘴,来表现人物的丑陋和险恶。男性或用胡须表明,强烈个性的人物,会用夸张面部表情呈现,或眉毛上挑、或睁大眼眶。

图1 冀南皮影戏头茬,笔者拍摄于郭江臣家中

2.影身造型梳理

影身各部件之间用一点固定,使整个影身可以做出行走坐卧等动作。手臂和小腿则用袖子和裤腿来表现,文将和女士较宽松袖口,武将采用束身袖口,方便灵活打斗。影身配以花纹装饰,女士装饰柔美花卉线条,男士装饰粗犷的抽象图案。文将和旦角一般只有一只手臂,武将两只手臂。这是民间创造的智慧显现,文将靠端庄的面部脸谱刻画和字正腔圆的唱腔表现正义与肃穆,武将则用两只手臂与小腿的敏捷活动,展现站立、坐卧、跑跳、打斗等武戏动作。有些影人与坐骑雕刻连接在一起,称“马葫芦”,一般为武将,马蹄代替人腿脚,影人手持武器,减少腿部操持,艺人可以将精力放在手部兵器操纵上。

3.雕绘色彩特征梳理

影人雕绘结合,借鉴京剧或地方戏曲的脸谱色彩,用象征手法表示人物忠奸与善恶,红色为忠勇的正面人物,黑脸刚正不阿,白脸象征奸佞的反面角色,绿脸一般为青面獠牙的妖怪神魔。

4.道具造型梳理

冀南皮影的道具场景布置,比较简陋,一般由桌椅、祥云、树木老鹰等几种道具,与宫廷皮影的华丽殿堂、车马骈阗相比显得朴实和市井气息。其中桌椅的刻绘体现中原生活习俗,中式方正对称的桌椅摆设,桌有桌围,配以图案雕刻和装饰;椅有椅披,木质雕花与布面的镂刻相呼应,使得桌椅的呈现也带有传统戏剧的绘画风格。另外桌椅的透视采用反透视法和平面化塑造,让舞台的室内氛围更加浓烈、丰富又真实。室外场景则用树木、祥云等简单道具来呈现,雕刻也相对简洁,造型采用大块面,概括、浑厚、敦实。其中《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出场会与祥云组合,仙人坐卧于祥云之上,人物与道具之间可以巧妙的结合。(图2)

图2 郭江臣演示姜子牙坐卧于祥云之上

二、冀南皮影制作工艺雕、绘结合的民间敷彩智慧彰显

冀南皮影的制作工艺与一般皮影相近,包括选皮与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等多道工序,雕、绘结合,这些工序需要艺人具有民间匠人的耐心和手工艺崇敬心理,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纯手工完成皮影成品,并且无法用机械化技术复制去代替手工劳作。早期皮影采用黄牛皮材质,皮质较厚,现存第五代传承人手中可见传承了三百年之久的影人头茬,除了色彩有些退化,其结实耐用程度比现在新制皮影还要厚重。一个成熟的制影艺人需要老艺人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授其工艺技巧,并没有成文的教材或专门的老师去引导,大多是身兼多职的老艺人既能制影又可执影演出,对下一代传承子弟口传心授。为了及时快速投入演出,冀南皮影戏艺人采用雕、绘结合的工艺,对影人进行手绘色彩,拙朴便捷,适应无台本的即兴演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的工艺也有所变化,影人的厚度渐薄;影人连接处由牛皮线改为铁丝代替。

三、城市化环境下冀南皮影戏造型、色彩与工艺创新开发策略

1.静态皮影影人的实体保护与创新呈现

传统皮影影人制作工序复杂的目的是影人能够长时间使用和保存,但是影人也是有使用和存放寿命。传统影人凝集着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内涵,现时代农村较少能见到皮影演出,除了艺人比较珍视地保存好影箱与影人外,国家与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利好政策,保护实体影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成安县建设了冀南皮影传承馆,比较大力度的保护影人和展示、宣传冀南皮影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形式。

目前冀南皮影的影人实体,悉数保存在剧团团长或传承人手中,有三百年之久的头茬、也有百年之余的影身,还有近些年新制的皮影新剧造型,如邯郸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等新剧影人。新制影人由第五代传承人、团长亲手绘刻而成,色彩鲜艳,造型上传承传统样式之外,用更加简练的手法表现人物的面貌。

2.皮影特色旅游文创开发

冀南皮影戏立足农村走向城市化,新时代倡导文艺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旅游文创发展的脉搏、聆听信息化、数字化时尚的声音,整合成安县皮影戏形态符号的信息化、文创化发展路径,提取皮影戏平面化、装饰化素材符号、进行数字化设计与研发,制作与生产,将皮影产品娱乐化、多元化、时尚化包装与输出,宣传皮影戏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反哺冀南皮影戏的传承创新。

其一,纯手工皮影影人实体藏品小众传播:把握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的高知人士或海外人士的精准需求,他们深刻的理解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懂得民族艺术的现实价值,对于小众化、边缘化文化艺术产品有收藏需求。培训一批美术生作为皮影手工制作的传承人,他们具有良好的美术绘画功底和动手能力,接受纯手工影人制作技能较快上手,比培训专门的制影、弄影、唱腔于一身的老艺人全套技能相较省去表演方面的工序和技能,将制影与弄影演出分开。完全遵循传统造型特点和工艺流程,按部就班、守住匠心制作原汁原味的兽皮皮影影人作为收藏品级别的产品,可供品质化选择。

其二,提取皮影特征符号开发文化周边产品:城市化进程中,高效、快节奏成为主流。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又追求复古时尚,将皮影戏的形象符号提取、设计和凝练,达到对皮影戏文化周边的二度开发,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与消费团体,采用新工艺与新材料,选用有机板等适应批量化、机械生产的材料,保留皮影形象元素和视觉特征,结合创新工艺制作大众化消费水平的快销周边产品。

其三,将皮影元素玩具化设计研发:迎合未成年儿童群体兴趣和关注点,契合皮影影人可活动、可操控感的把玩性质,采用轻盈快捷的工艺材料,形成尺寸较小、颜色鲜艳纯净、适合小朋友把玩的皮影产品,投向儿童消费市场。

其四,提取皮影戏装饰化素材制作实用性文创物品:冀南皮影戏影人造型与装饰化审美形象,具有程式化设计与输出,其造型特征与装饰化元素具有粗犷、戏剧化、和民间装饰感,繁简交织,虚实相映。将其装饰性形象提取,作为纪念册、笔记本、手机壳、冰箱贴、服装印花等装饰纹样,服务于城市化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满足个性化和实用性市场需求。

3.数字化皮影风格虚拟动画研发

冀南皮影戏自身浓烈的农耕文化是其生发、传承的精神支柱,发展至今,其精神内涵同时成为自身发展的枷锁。前有1960年中国第一部水墨画风格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取材齐白石大师绘画作品的鱼虾形象进行演绎,将中国传统水墨画静态观看形式,用流动的画面展示,向广大儿童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后有老年舞蹈队《俏夕阳》舞蹈作品,模仿皮影人物的动态和侧面剪影展现,2006年列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一致好评,给人带来新鲜又熟悉的视觉冲击力和视听感受。以此为触动,冀南皮影在求新求变的道路上,也可以加入数字化动画研发的行列,运用数字化和三维动画的虚拟展现,将皮影戏投向屏幕化的“大舞台”,从手工实物转向数字虚拟,匹配与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尤其是最近兴起的短视频时代,其宣传和传播速度以帧计算,视频化素材能够快速渗透城市百姓,达到用创新形式的传播方式传承和推动冀南皮影的迂回发展。

4.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皮影表演与周边文创的输出:冀南皮影戏可以走出农村,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茶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和娱乐空间,演出原汁原味的冀南皮影戏剧目和结合城市发展的创新剧目,让城市百姓就近即可欣赏传统艺术剧目,演出之余展示和销售手工皮影影人和周边文创产品,达到更好地视听感受和“将文化抱回家”的亲切感。

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其他非遗有所不同的是,“皮”是物化形态的工艺美术形式,“影”需要传承与凝聚。即使“影亡艺绝”,“皮”作为审美性造物,即使进入博物馆,成为文化符号,也具有一定的可见性存在。何不从“皮”即影人之造型与色彩、工艺方面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演出的同时,结合展示与销售、现场制作影人的方式,引起新的现代工业时代城市居民的关注点,相信影人这一造物集结了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符号属性、可收藏价值属性、可操控游戏与玩具属性、文创属性等的工艺美术形式,一定成为城市文化市场的小热潮,从而带动皮影演绎的发展。

结语

冀南皮影戏的造型与工艺创新与传承,需要广开思路,创新研发影人视觉审美,希冀带动整个冀南皮影逐渐发展壮大,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冀南人民甚至全世界面前,传承民族传统,责在当代、功在千秋,为即将失传的邯郸市非遗做出积极力量,从可视化审美造型入手,参与非遗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承。

猜你喜欢

影人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皮影的来历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安康皮影
影人漫像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