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户县民间布老虎的文化创意转化研究*

2022-11-03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布老虎纹样民间

刘 均 白 瑞

(1.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2.西安思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一、虎文化的起源

虎文化是指我国先民依据老虎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关于中国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第45号墓室,发现三组由蚌壳、人骨摆出的雕塑作品。第一组被认为是龙虎北斗图,右者为龙,头朝西,面朝东;左者为虎,头微低,口微微张开,形态似下山之猛虎。关于虎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竹简《五纪》记载:“东维龙,南维鸟,西维虎,北维蛇。”这说明虎开始与方位对应,同时也与时令、五行相对应,分别对应西方、秋季、金,春秋战国时的西方的方位之神就叫“蓐收”。这些都是我国先民对虎文化早期的记载。这些虎文化的记载都属于虎图腾崇拜时期,是我国先民关于虎图腾崇拜的产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尚书》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诗·大雅·常武》记载:美南仲“阚如哮虎”。《周易》记载:“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说文解字》记载:“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些记载大都赋予了老虎英雄、权力、勇猛、威武的一面。关中地域的虎文化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虢国。虢国为周武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地,故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是崇虎大族。今天的大荔县为古时大荔国,大荔国在洛川北岸。大荔和枢戎都是西北戎夷。《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大荔古戎国,秦得之,改曰 临晋。”其地即今陕西省大荔县。龙虎文化向中原及四方传播,使得虎崇拜遍及各地,并在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从而组成中国虎文化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

二、户县民间布老虎的造型纹样特征

关中户县民间布老虎整体造型简洁,虎尾上卷,虎尾末端有小流苏。布老虎的腿多成立足状,这是户县民间布老虎的显著特征。虎身的装饰多样化:多有刺绣,贴绣,手绘等。户县布老虎虎身上的装饰纹样与千阳布老虎虎身的装饰纹样存在很大的区别(千阳布老虎虎身的装饰主要以传统五毒图案为主),这些装饰纹样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模仿虎皮上的自然纹样或通过自然纹样演变出来的几何纹样,多采用手工绘制、布条拼贴、缝绣等技艺。另一种是在布老虎的虎身添加中国传统纹样,如:梅花、莲花、牡丹花、如意纹样、铜钱纹样等。这些纹样大多象征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如:牡丹花、如意纹样和铜钱纹样。莲花和梅花则象征人的品格:出淤泥而不人、不畏艰难、纯洁孤傲。这些纹样都表达了布老虎制作者对儿童的期望与祝愿。稻谷纹样则表达了农耕时代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希望万物复苏五谷丰登,家里的农作物每年都有个好收成,体现了一种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之心。中国传统纹样作为户县民间布老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民俗文化发展衍变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祥瑞寓意,中国传统纹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祥瑞的寓意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虎头的造型比虎身要更加多样化,虎耳可分为立耳与折耳两大类。虎眼、虎鼻、虎嘴可分为良渚文化类型和商周青铜器类型。良渚文化类型的布老虎的眼睛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俗称南瓜眼;鼻子多为桃形鼻或在桃形鼻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嘴巴和牙齿多有獠牙,以显示老虎的威猛。商周青铜器类型的布老虎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牙齿多为商周青铜器虎纹样或兽面纹。具体体现在眼睛为金文的臣字形眼睛;鼻子为竖长鼻,鼻翼有内旋纹;嘴巴为“凹”字形嘴,牙齿有獠牙和非獠牙两种形态。还有少量的布老虎的獠牙形态存在良渚文化和商周青铜器混合型,这种布老虎反映的是民间艺术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如图1、图2。

图1 户县民间布老虎展览

图2 九十年代的户县民间布老虎

三、民俗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的户县民间布老虎

古人常说“格物致用”,是讲造物属于有目的的行为,即设计是有目的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文物在人类造物最初的目的是生存,而后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户县民间布老虎作为关中女红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形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户县民间布老虎造型简练、功能完美,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上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其朴实、大方、美观、喜庆的样式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1.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制作作为一种民间物质文化其基本创造规律有着一种约定俗称的体现。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创造是劳动者在集体创造中耳濡目染的结果,是由户县民间布老虎的物质文化以及由之构成的环境中的整体体验。民间物质文化的创造大多是由师傅带徒弟进行传承,千千万万的民间妇女在布老虎的制作技艺流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耕社会她们大多没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女红是她们贤良的一个考核标准之一。笔者在采访户县民间布老虎制作的一位老大娘时问她“虎身上为什么要这样画”,“虎头上为什么要这样装饰”。老大娘回答:“这样打扮好看,怎么顺眼(这里的顺眼也是好看的意思)怎么打扮。”你看她(或者她们)并不知道学术研究者所谓的美学理论,装饰法则,也没有什么学院派体系的造型训练。她只用了一个简单的词汇“打扮”。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约定俗称的标准,体现了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创造者的气质、情感和审美标准。

2.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地域性特征

《汉书·地理志》记载:“凡民函五常之姓,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顾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特定地域内生活的老百姓,其社会实践往往也是在特定地域内进行的。户县民间布老虎的造型特征与洛川布老虎、千阳布老虎、韩城布老虎的造型特征不尽相同。而陕西的布老虎造型与黄河流域的其他省份的布老虎造型也不尽相同,这些都说明户县民间布老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3.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娱教性特征

户县民间布老虎作为美化的“物”,除了陪伴孩子玩耍与成长之外,还有其教化作用。儿童对于老虎的辨认最初可能就是从布老虎开始的。为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每一位母亲几乎要付出全部的精力,这也使得民间布老虎得以传承赓续。从这些布老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劳动妇女对下一代的感情和寄托的希望。布老虎也成为民间社会文化的启蒙读物。

4.关中民间布老虎的吉祥寓意

民俗文化是有内涵、有目的,古代民间生活疾苦,百姓经常要面临自然灾害,因此民间艺术的创作很多是用来寄托驱灾辟邪的情感或者生存繁衍的精神寄托。老虎在民间被人视为吞食鬼怪、辟邪驱灾的神物。汉朝《风俗通义·祀典》记载,上古之时,神荼和郁垒二人善于捉鬼,居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用苇索拴住鬼去喂老虎。“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击之物”,认为幼虎方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所以百姓都期盼生子如虎。可见在汉朝老虎已经被百姓看作辟邪驱灾的神物,民俗中老虎的不仅能吞食鬼怪还能庇佑儿孙、纳祥赐福。

关中虎崇拜的民俗心理突出的表现在妇女生育方面,如:祈虎赐子,佩虎保婴等。未生之前,求子似虎;既生之后,给幼童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像虎子,保子健康等。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凰山的周公庙姜嫄圣母祠,每年都有祈子庙会,庙会从农历三月初十开始一直延续到三月十五。在庙会的时候,当地妇女都会在姜嫄圣母祠前祈祷祈子,然后在殿里讨得童鞋一双、泥塑童子一只,还要买彩虎泥塑一只。在祈祷祈子的同时,买一只七彩虎做守护神,这是没有生子时候的准备。生子之后,让孩子佩戴虎头帽子,穿虎头鞋子,关中民俗文化认为这样孩子一般好养活,期望能够生个虎头虎脑的儿子。

由此可见关中百姓对老虎的崇拜与喜好,老虎变为人们心中借物祈福的对象。关中民俗中的虎文化充分表明了关中地域社会底层人民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关中地域人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新时代布老虎的创意转化实例分析

笔者在对户县民间布老虎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关中地域的布老虎因地理区域不同,造型特点也不尽相同,传承和发展的近况也不相同。以户县民间布老虎为例,户县民间布老虎虽有传承与发展,也做过相关的文化宣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知名手工艺人较少(如大家熟知的户县民间布老虎传承人刘随军,见图1),除了刘随军老师很难再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户县民间布老虎技艺传承人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只是依靠少数传承人很难真正地做到传承赓续。外加一些民间艺人年龄偏大,对传承与发展也是一种制约。2.从事户县民间布老虎制作技艺的人员技艺水平参差不齐,这里主要体现在对手工艺的艺术美感把握不够,创新不够。很多从事户县民间布老虎的人员不了解户县民间布老虎的特征,存在产品特征模糊的特点。3.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储存不足,从事户县民间布老虎制作技艺的年轻手工艺人群体太少。如果没有年青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户县民间布老虎的生产实践中,在老一辈艺人年龄偏大的前提下,户县民间布老虎的传承可能存在文化传承断代的现象。4.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冲击下,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市场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一个纯手工制作的布老虎可能需要几百元的价格,一个工业化机器批量生产的布老虎可能20~30元就能买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压缩了手工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市场占有份额。

以上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当然我们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推广借鉴的案例:1.一些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愿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无疑是一个有利的现象,新时代的大学生参与民间艺术的制作,使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落地着陆,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这些大学生本身具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知识背景,对设计的理解和表达,知识层面运用是高于农耕社会的大部分妇女的。笔者在对夏家刺绣技艺传承人夏璐璐进行访谈时,明显感觉到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转化有着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见解。2.高校中开展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进课堂也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路径之一。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将民间布老虎引入产品设计教学课堂,在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吸收传统布老虎面料造型的制作工艺,认识新时代社会的流行趋势,探索民间布老虎装饰创新技巧的可能性。不失为民间布老虎文化创意转化的一个鲜活的实例,如图3所示。3.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打造的以“高校+体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手作推广体验空间,很好的把关中地区的布老虎技艺进行宣传与推广,为新时代布老虎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4.新生代年轻服装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借鉴应用与推广宣传,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张书林作为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老绣片情有独钟在她的很多服装设计作品中都有中国传统刺绣的影子,图4为以布老虎为灵感的服装设计。

图3 西安工程大学学生作品

图4 设计师张书林设计作品

结论

关中地域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发祥地,具有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户县民间布老虎制品可谓是关中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的瑰宝之一,是农耕时代关中地区广大妇女的智慧结晶。通过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户县民间布老虎的传承赓续,离不开新时代传承人的继承与发展,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创新要靠文化来支持,技术要靠文化来支持。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持。西安有丰富的民艺文化,充分挖掘户县民间布老虎的“虎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转化研究。将户县民间布老虎通过文化创意转化后运用到民艺产品设计当中,与户县民间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协同创新,推动户县民间布老虎的当代实践发展。以此来丰富西安特色旅游产品,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西安的设计创新性。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增添独特的区域风采和商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布老虎纹样民间
A granny and her handmade toy tigers 赵奶奶和她的布老虎
水彩慢行记
拯救“濒危”花纹
我为你点赞
布老虎睡午觉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