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里下河民歌的区域特性及艺术特征

2022-10-31徐志玉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里下河衬词号子

徐志玉

(盐都区文化馆 江苏 盐城 224055)

在浩如烟海的祖国音乐艺术宝库里,民歌是蕴藏丰富而又深受群众欢迎的珍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斗争,并以简洁的艺术手法,记载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趣。民歌是属于人民群众长期口头传唱的一种艺术形式,看似简单、原始,但从其群众性来看,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民歌在简单的曲体结构中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人民群众这种集体性的创作方式和富有想象的创作才华,正是我们今人应努力借鉴学习的。

中国民歌因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自然及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音调,其音调都融合了许多方言元素,曲调依字行腔,不同的地方俚语、称谓、衬词等都会形成民歌各自的风格。里下河地区民歌的起源和传播同样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由于“里下河”贯穿江苏中部地区的里河与下河(西连里运河,东接串场河,北串苏北灌溉总渠,南囊新通扬运河,总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包括南通、泰州、扬州、盐城、兴化等地),区域内语言复杂,因此音色各不相同。以扬州为例,这一地区的方言属于南方语系和北方语系交汇地带,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不但有吴侬软语的嗲气,还有山东语调的粗犷,由此形成了扬州民歌那种有刚有柔的语言特色,听起来既雅致柔美,又活泼爽朗,而且,这也几乎成为扬州民歌独有的风格。如果单从语言上来考量,扬州民歌对固定衬词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再夹着扬州方言中那种响亮的音韵和到嘴到肚的土话,更是充满幽默和谐趣,如“杨柳叶子青啊呐,七打七呀蓬呀呐,杨柳叶子青啊呐,送又送呐蓬又蓬呐”“哎哟喂我的大姐也,大姐做事么你发嗲,你跟我成亲又把脸撇,看人不能够看外表,我老粗两句良心话,美人呱呱叫咧,我的心肝咧”……这些衬词特色鲜明,象声词和实词融合得相得益彰,使这些民间小调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活生动。

里下河地区地域广阔、民歌众多,不仅有大量的直接抒发劳动人民质朴感情的民歌,还有相当数量的说唱曲牌和器乐曲。以体裁来分,有劳动号子、诙谐小调、爱情小唱、民间宫曲等。但就里下河地区的民歌分布和流行情况来看,最基本的形式是劳动号子和各类民间小调。依笔者对该地区民歌的接触看,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探析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艺术瑰宝。里下河地区的民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表现劳动和平常生活的民歌。这类民歌多半短小、朴实,在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风格和音乐色彩变化多姿,如各种号子、五更调、四季调、谈媒调、剪剪花、劝郎调等;二是具有说唱性质的民歌。这类民歌一般通俗、流畅,音调口语化,有的是叙事风格的说古唱今,有的是诙谐风味的逗笑取乐,如僮子调、道情调、麒麟调、花鼓调等;三是近似于戏曲化的民歌。这类民歌大都明快、秀丽,节奏和旋律均含有一定的可塑成分。这里面的不少成分被淮剧直接引用,如柳叶子调、十送调、拜年调、打菜苔、跳槽调等。

这些流传在里下河民间的多种类型的民歌起源于里下河平原地带,传唱于广阔的农村、城镇。它们有着共同的歌唱特点:粗犷爽朗、热情奔放。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民歌发展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和侧重点。以盐城为例,响水和东台都有港口,渔民号子和各类夯歌居多,调性比较开阔;盐城、建湖系鱼米之乡,秧号子广为流传,音调纯朴且富有时代气息;阜宁、滨海等素以农业为主,吆号子声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别有一番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浑厚的民间特色。这些活在人民心中的和口头流传的优秀民歌如无尽的珍宝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里下河地区为例,本地区的民歌之所以形成自己的音乐特征,背后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关系、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要素。而这种地区的特殊性,往往又表现在该地区的所有民间音乐之中。现就里下河民歌的基本特征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

一、表情特征

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的任何表现形式和外部规律都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民歌的形成发展取决于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语言。里下河地区地理位置边远偏僻,它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人民的经济生活乃至政治、文化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下,同时,习惯性的劳动方式也给该地区民歌的音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总的方面来看,所有民歌均能从不同侧面反映里下河地区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真挚情感。但从民歌音调的个性和所反映的生活面来看,特征尤为显著:其感情色彩多为高亢、感叹、明快的情绪;其节奏形式一般保持由弱到强和宽广舒展的延长节奏的规律;其旋律发展通常朴实无华、柔美流畅,大体上保持四度、五度音程跳进。

二、结构特征

曲体丰富是民歌的一大特色。里下河地区的民歌结构和曲式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单一乐句的基本结构形态。这类结构形式的民歌仅有一句核心旋律,还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乐曲,但它却常以典型的音调勾画出准确的形象。它主要见之于“卖熟食”“收荒货”“卖桔头”等一类叫卖音调中;第二种类型为上下对句式的单乐段结构。流行在该地区的号子和民间小调大都运用这种曲式结构。它的特点是短小洗炼,且呈独立性,并通过它的均衡、对称,表达出一定的完整乐意。如“号子”“打菜台”“僮子调”“十子调”“麒麟调”等。当然,在同一个上下对句式的结构形式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变化手法。如“花鼓调”“哭七七”等,其尾部的结束句完全是下句旋律的重复,被称为“重叠式”的结构。又如“插秧歌”“买小饺子调”等,通常在重复后一句乐句之前加些衬句铺垫,被称为“换尾式”的结构。再如“哭小郎”“哭灵调”等,多半将相同的素材作不同的处理,同时,在上下句乐意未尽之时,加进一些变化乐句,使之更加丰满,这也叫“延伸式”的结构;第三类为四句体的复式乐段结构,此类结构形式为该地区民歌普遍采用。它虽然只是两句式乐曲结构的扩充和发展,但更有层次和连贯性,结构严谨、转接自然。从其内部结构变化来分析,也可分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虞美人”“四季棉花调”等,它的收束乐句完全是第四句的重复,实际上也是整首乐段的扩充。“三十六码头”“花担子调”“手扶栏杆”之类的小调,有的是上下句的相近,有的是前后两句的重叠变化,或者加上一个延伸尾句,这实际上是再现的手法,给乐曲以加深和强调。“探妹调”“十劝调”等民歌尾句的延伸,从旋律上看颇有新意,从内容上看,是整个乐段的补充概括;第四类为多句混合乐段结构。这类结构形式常适用于抒发性的大段歌词中,尤其是里下河宫曲中更明显。它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乐曲的基本音乐资料作旋律、节奏上的多样组织和安排,使乐曲更富动力性。

三、调式特征

在调式问题上,常常因地区、民族的不同,显示出它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大量民歌,有不少和邻近地区的同类民歌具有同一调式。如盐城东台的“秧号子”,就和南通地区海安等县的“栽秧号子”在旋律进行和调式结构上具有同一性。又如大丰、滨海的“探妹调”及阜宁等地的“剪剪花”在乐曲主题和旋律音型上均与扬州地区的同类民歌相似,甚至在旋律的片段素材上也一致。当然,这仅仅是调式发展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里下河地区处于平原,它的旋律多以宽广、舒展的平滑进行为重要特征,其调式调性也多有温柔、纤细的色彩。里下河地区的号子及民间小调基本是由五声音阶构成,调式一般沿用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三种。在此基础上,有的民歌也形成一些其他调式结构或调式色彩。以“四季游春调”“虞美人”“月儿渐渐高”为代表的徵调式民歌因多以表现颂扬和爱情题材为主,给人以清新、活泼、恬静、优美的感觉。类似扬州的“栽秧号子”、盐城的“牛号子”和“捕捞号子”等,则多有商调式的特征。这类调式的民歌虽然在功能上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但乐曲本身具有的大调色彩比较明确,至于如“花船调”之类的羽调式民歌,常常为诉说的性质,故而另有一番深沉、酣畅的艺术效果。

除此,近似“馒头调”的宫调式,“十不全调”角调式等,在里下河地区的民歌中也很常见。有时,为适应内容的需要,调式变换的潜在功能也随之有所发展,诸如“荡湖船调”“探妹调”在调式上的交替使用,“倒花篮”等在手法上同宫转调,都为里下河地区的民歌增添了色彩。

四、语言特征

语言和音乐虽属两种不同范畴的表现形式,但两者均是构成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整体存在。在这一方面,里下河民歌在通过文学语言刻画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上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其一,语言简洁、通俗、浅显。主要是准确地选择了大众化的语言,给予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以高度的概括。如:上头没得被子盖,底下没得席子铺,麦芒戳屁股,嗯唷嗯唷哼唷,麦芒戳屁股。通过这简洁的四句歌词,不仅道出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也揭露了旧制度的本质。又如:寒冬腊月刺骨凉,小奴家站在门口望,丈夫衣单在远方,为妻盼你早回乡。这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没有伤感之处,把一个充满深情、盼夫归来的朴实妇女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就艺术的表现力来说,感情真实、线条清晰。再如:一家八口人,坐在桌子上,吃着那白米饭,荤腥蔬菜尝,桌子边老太爷开了腔,一家子过上好日子,不忘共产党。显然,这是一首颂扬小曲,但歌词风趣、轻快,充满活力。

其二,有多种情趣的衬字、衬句。衬词衬句本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可当它被引用到民歌中后就更具音乐性,通过歌唱的手段揭示它各自包含的内在情绪。纵观里下河民歌对衬字、衬句的运用,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从类别上分有三种:首先是语气衬词。如呵、呀、嗨、呐、啊、嘿、哟等;其次是称谓衬词。如亲哥哥(哎)、干妹妹(哎)、我的个乖乖(哎)等;再次是形容衬词。如“格里格冬代”“哎里爱上好”“点呀点磨台”等。从手法上分,有过渡性质的引子起腔衬词,也有补充性质收尾烘托衬词或每个乐句在分句之间的垫词或衬词。如“那个”“伙家”“的个”“那么”“呀哈”等,还有前后乐句之间互为呼应的连接式衬词,如“嗯来嗯子呀”等。从性能上分,有些衬词可以从其习惯的用法中看出它特定的地方色彩。如大丰、东台接近江苏南方,因此,衬字多见“我伲”“来哉”等。盐城地处水乡,语调较纯和,它的民歌就多有“㖸”“喃”之类的衬词。再如海州劳动号子《嗬大海》所惯用的“哼、嗬、哟”等,就更见衬字的“土”味了。此外,尚有不少衬字、衬词是作为代表一定劳动的呼声,和模拟某种音响而加以运用的。如“嗨哟”“啊哈”“哟啰嗨”“依啧啧哟”等,实际上是对劳动生活音型的提炼,并成为表情达意、丰富乐曲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

其三,富有特征的方言在民歌中起到了色彩调节作用。我们都知道,构成民歌民族风格的主要要素是音乐语言,而音乐语言只有和地方语言紧密融为一体,才能显示出它的独特性格。里下河地区的许多地方语言在民歌演唱中已经成为一大传统特色。归纳其表现形式,大体分为这么几种:1.一字多音。如东台把姐姐唱作“姐家”“妹妹”唱作“妹哉”;盐城把哥哥念为“哥格啊”,老婆念作“女家”“婆娘”。2.同语异义。如大丰民歌中常用的“送不勒”指“送”的意思,“赖狗巴”即“蛤蟆”。东台民歌中所惯用的特征方言“什呢搞子啊”指的是“什么东西”,“不成啦”则是“没有”的意思。盐城民歌中所习用的“作什呢啥”“畜掐痨”则是“干什么”“坏东西”的另一种释义。3.语音增变。南通和苏南各县市仅一江之隔,且有经济、文化交流,因而它的民歌语言自然地渗进了吴语体系的语调。如“咯有”“勿成”“啥子”之类的词汇的运用,听起来给人以一种柔、嗲的感觉,而响水和徐州、淮安相连,其民歌音调中也就多了卷舌音,具有一种北方的“侉”味。这充分说明地区之间语言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可看出这种语言音调对音乐语言的改变所起到的渗透作用。

五、结语

民歌是人民群众经年累月的共同创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写照。里下河地区的民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影响极其深远,不论是题材还是所反映的生活,都是广泛、宽阔的。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里下河民歌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这些民歌有的汲取了原有民歌的主题和题材,有的沿用传统民歌的体裁和形式,有的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有的偏重于提炼丰富的民歌语言……所有这些,都对里下河地区民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里下河衬词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唱起号子走汉江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