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2019-12-17

黄河之声 2019年14期
关键词:衬词号子韵母

纪 婕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一、绪论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邗江、江都、仪征等地。扬州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次方言,同时又位于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过渡区域。因为地理位置和常州毗邻,扬州话既有着吴语的软糯柔媚,又兼具北方语音的粗犷豪迈。扬州话的特点造就了当地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爽朗中不失婉约,旷达中又充满柔情,因而扬州民歌在中国的民歌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老的扬州民歌被填上了新词,一直传唱至今。

二、衬词

衬词是指在民歌中,“除了表现思想内容的正词外,还常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词构成的衬托性词句。”[1]衬词是一种虚词,通常和正词在语义上并不相关,却可以为表现歌曲内容和情感起辅助作用,同时也可以塑造音乐形象、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法。扬州民歌中衬词的使用极为广泛,几乎每首歌曲中都能听到衬词的出现,有些歌曲甚至直接以其中的衬词命名,如众所周知的《拔根芦柴花》。

三、衬词的语音特点

这里的衬词专指除口语词、拟声词、一般名词之外的音节性衬词。

从民歌的歌种来划分,扬州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两类。其中,劳动号子包括栽秧号子、车水号子、耕作号子、打夯号子等,抒情小调包括小调、道情、杂调等。衬词在这两个不同的歌种中呈现出不同的语音特点。

(一)劳动号子中衬词的语音特点

劳动号子是在体力劳动时劳动者为增强气势或配合劳作而产生的音乐,其衬词通常以吆喝声为主,因而劳动号子中的衬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号子中衬词的音节较为简单

劳动号子中衬词的音节简单体现在单个的音节形式相对较短,衬词的韵母以单元音较多,较少有复元音或介音,声母以软腭擦音[x]或零形式声母占多数。

例如《远望梨山青又青》中,和声部分的衬词有一段是“咦呀么嚎嚎子嗨嗨嗨嗨嗨”。扬州话中“嚎”的语音为[xɔ],“嗨”的语音为[xɛ],其他字的语音和北方方言类似,韵母部分几乎都是单元音。声母部分有软腭擦音[x](“嗨”),零声母形式的“咦”“呀”,其他双唇鼻音的[m](“么”)和一个齿龈塞擦音[ts](“子”)。

又如《小小扇子四角轻》中“哎嗨嗨嗨嗨”和《日出东方红堂堂》中“哎呀嘹哎嗨子呀嗨”,扬州话中“哎”的语音为[iɛ],“嘹”的语音为[liɔ],除此之外,其他音都是单元音韵母。声母部分除了“嘹”和“子”之外都为软腭擦音[x]和零声母形式。

2.劳动号子中衬词的前后音具有相似性

衬词前后音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前后字韵母的一致或相似上。

例如《唱得大家劲头来》中的“嗨嗨哎嗨”和“欧欧吼吼”。扬州话中,“嗨嗨哎嗨”的发音为[xε][xε][iε][xε],“欧欧吼吼”的发音为[Υω][Υω][xΥω][xΥω],每一组衬词的韵母都是相同的。又例如《一根丝线拉过河》中的“了嚎”,“了”的发音为[liС],“嚎”的发音为[xС],二者的韵母也是相似的,只有介音的差别。

还有一种前后音的相似是前一个字的韵尾是后一个字的声母。如《日出东方满天霞》中“哼哼㖸”。“哼”在扬州话里的音是[xən],“㖸”是扬州话中特有的方言词,发音为[ni],“㖸”的声母同时也是“哼”的韵尾。

3.劳动号子中衬词的韵母以开口韵母为主

劳动号子中衬词的韵母大多为开口韵母,齐齿和合口韵母一般只在一段衬词中出现一到两次,起调节音律的陪衬作用。

例如《姐姐要上街买镰刀》的衬词“哎哎子哟,哟哩呀呼嗨”中,齐齿韵母只有“哩”,合口韵母只有“呼”,其他都是开口韵母。又例如《一根丝线拉过河》中的“哟咦么哟嚎的嗨”,只有“咦”([i])和“的”([ti])为齐齿韵母,其他也都为开口韵母。再翻阅文献,发现在劳动号子的衬词中,韵母为开口韵母的衬词为大部分。

(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语音特点

抒情小调大多是普通百姓为讲述故事或表达情感而创作,其衬词多以感叹和烘托情绪为主,因而抒情小调中的衬词有以下特点。

1.抒情小调中衬词的音节较为复杂

抒情小调中衬词的音节与劳动号子相比较为复杂,具体体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多样性上。以《送与我情郎》为例,衬词“沙拉拉仔郎的当,沙拉拉仔郎的当,叮得郎当叮得郎当沙拉拉仔哟,哎哎哎哟”中,韵母出现了[][ɿ][ɑŋ][i][iŋ][əʔ][iɤɯ]七种,而声母出现了[s][l][ʦ][t]四种。又例如《打樱桃》中的衬词“㖸咦吼眠安”和“呀吼的个”,韵母包括[i][i][ɤɯ][i][iæ],声母包括[n][x][m][t][k]。这两例中,它们的韵母有为数不少的复元音韵母,而声母也不再像劳动号子一般以零形式声母或软腭擦音为主。

2.抒情小调中衬词前后字的语音相近

抒情小调中,衬词前后字常常会有相同或相近的声母、韵母。例如《送与我情郎》中,衬词“沙拉拉仔郎的当,沙拉拉仔郎的当,叮得郎当叮得郎当沙拉拉仔哟,哎哎哎哟”。“沙拉拉”的韵母一致,都为[],“叮得郎当叮得郎当”除了起调节作用的“得”([tɤ])之外,其他的韵尾都为软腭鼻辅音[ŋ],同时,“叮”和“得”的声母都为[t],这也是语音相近的表现。

3.抒情小调中衬词的重复率较高

这里的重复率是指在一首抒情歌曲中,一段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衬词会重复两次或更多。因为衬词为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所以衬词的重复也是语音的重复。

挑起我担子往(啊)前(的)走(啊),(呀儿哟呀,咿儿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咿儿呀儿哟)前面走到王家庄(啊),(呀儿哟呀,咿儿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咿儿呀儿哟)。(《王大娘补缸》节选)[2]

上例中的衬词“呀儿哟呀,咿儿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咿儿呀儿哟”被完整地重复了两次。

有时这种重复是不间断的,即发音相同的衬词中不夹杂正词。如《送与我情郎》中的“沙拉拉仔郎的当,沙拉拉仔郎的当”就是两段发音相同的衬词被连续重复了两遍。

四、衬词语音特点的来源

民歌中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因而其衬词的来源也有所不同。

(一)劳动号子中衬词语音特点的来源

作为一种音乐题材,劳动号子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西汉的刘向在《淮南子·道应》中谈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3]可以说这是最早关于衬词的记载,“邪许”是劳动号子的雏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衬词产生于正词之前。这和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是一致的。受限于人类的大脑以及发音器官,婴儿在出生的两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发出简单又毫无规律的单音,而用只言片语表达一些有实际含义的实词则要到一岁以上。歌词也是如此。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劳动号子中最早的歌词是音节简单的衬词,先有没有意义只激励人心协调动作的呼喊、吆喝,然后才出现表达思想和具体内容的实词。这符合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劳动时劳动者的体力主要耗费在肢体的动作上,因而劳动号子中的衬词会格外简洁顺口。单音的结构、声母以软腭擦音[x]为主、零声母的语音形式、前后相似的衬字以及以开口为主的韵母,都是以省力、高效为目的的。

(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特点的来源

抒情小调的首要功能是表达情感或叙事。人类在感到喜悦的时候会发出“哈”的声音,在感到悲伤的时候会因为哭泣而呜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发声通常也会以叹词为主,如果需要向他人讲述产生情绪的原因,常常是叹词中断断续续地夹杂着具体的内容。人类的这一本能表现在表达情感的民歌中,就会有同样的衬词在一首歌曲中来回出现、衬词的前后字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同时,相似的语音频繁出现往往起强调突出作用,更容易打动听歌者。

相比劳动时为增强气势或配合劳作的呼喊吆喝,抒情小调所要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表现在衬词方面,抒情小调中的衬词也就不像劳动号子里的那样简单直白,除表现本能之外,语音也要为表现情感而服务,因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语音形式也会复杂婉转一些。

五、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语音对比

对比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的衬词,二者在语音方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各自的发音特点。

(一)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的相同点

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的相同点主要有两个。

1.衬词来自方言

扬州民歌中,无论是劳动号子还是抒情小调,衬词大多来自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㖸”([ni])是一个典型的扬州方言词,在口语中表示语气。“㖸”在两种歌曲中都出现过。劳动号子中有“㖸哈嗨”(《郎扛木犁姐揹筐》),“放欧西㖸欧西呱呱呀来呱呀去㖸”(《有朝一日配成双》),抒情小调中有“杨柳叶子青儿㖸”(《西庄的姐姐来送行》),“㖸咦吼么眠安”(《打樱桃》)等。可以看出,“㖸”的使用极为频繁。

同时,扬州民歌中衬词的发音也和扬州方言的发音密切相关,如扬州方言中声母无舌尖后音,衬词中如果有在官话中念舌尖后音的字,在歌曲中也和方言一样变为舌尖前音。如《送与我情郎》中的“沙拉拉仔郎的当”,“沙”在这里的发音为[s],《明月照湘江》中“啊赏啊赏呀赏”,“赏”的发音为[sɑŋ]。

2.衬词以阴声韵收尾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无论是劳动号子还是抒情小调,衬词大多以阴声韵结尾。如《吆牛号子》中的“哼哪哎哎嗨又来,做吆末号号子哼哪,哼哪”。《王大娘补缸》中“呀儿哟呀,咿儿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咿儿呀儿哟”等。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在此不一一列举。扬州民歌中较少能看到以阳声韵收尾的衬词,仅仅在《打樱桃》和《明月照湘江》中找到“㖸咦吼么眠安”“啊赏啊赏呀赏”两例。

(二)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的不同点

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儿”出现的频率上。

扬州话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次方言,与华北-东北次方言区不同,“儿”在扬州话中的发音为[a],不似[ɚ]一般卷舌。在抒情小调的衬词中,“儿”的使用也较为频繁,如《王大娘补缸》中的“呀儿哟呀,咿儿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咿儿呀儿哟”,《拜年》中的“哈儿呀,咿哈儿呀哈儿呀”等。但在劳动号子里“儿”使用较少,偶尔有一些,如“海棠花儿香㖸嗨”,常作为词缀,不像抒情小调中那样夹杂在语气词中间。

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语音的差异源于二者不同的功能。劳动号子的创作目的在于呼喊、吆喝以及协调劳作,音乐旋律高亢而强烈,所以很难在同一句的衬词中频繁出现发音软糯的[a]。而抒情小调的功能在于叙事或是表达情感,音乐旋律柔和婉转,因此衬词中的“儿”音较多。

六、结语

衬词尽管在民歌的结构中起辅助作用,却是其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衬词的发音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歌的语音特点,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时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时更加贴近传统,为民歌的传承起到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衬词号子韵母
声母韵母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开山号子喊山歌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