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

2022-10-27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贾广远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张骞西域史料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 贾广远

一、整合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三个子目既相互独立,又有着一定的关联。梳理三个子目的内容,发现“丝绸之路”这条主线贯穿其中。如果按部就班地呈现三个子目的内容,就会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作用。为了凸显主线“丝绸之路”,使教学线索更加清晰,体现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对教材进行整合,将“张骞通西域”放在“丝绸之路开通”中考查,将“对西域的管理”放在“丝绸之路的经营”中考查,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即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经营、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以学生学习内容为依托,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表现聚焦在问题的解决上,实现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运用地图,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2)阅读分析史料,在梳理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等相关史实的基础上,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以古鉴今,联系现实问题“一带一路”,尝试总结历史经验,凸显历史的教育价值。

通过以上设计,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指向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达成目标。

二、巧用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历史,需要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才能理解和解释历史。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全部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史学论文、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资源,搭建探究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

讲授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时,需提及阻碍丝绸之路贯通的因素,为经营丝绸之路做铺垫,然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该项内容,笔者使用史学论文创设历史情境,开展史料研习活动。

【PPT展示史料】

在西汉之前,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已经存在,然而此时的道路大都带有一定的临时性和非贯通性,常因沿途各国和民族的战乱而中断,尤其是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常常洗劫途经的使团、商队和贸旅,使得外交、贸易往来常常中断。除此之外,即使是和平时期,也往往由于绵延山川、茫茫戈壁阻隔,加上缺乏驿站提供有效物资保障,使通行艰难。

——“张骞‘凿空’之于丝绸之路贯通的意义”

教师:阅读材料,找出阻碍丝绸之路贯通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部族战争,匈奴劫掠,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补给不发达。

设计意图:开展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分析史料,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出使西域的关系密切,张骞为何出使西域?过程与结果如何?如果让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或者由教师口头讲述,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使用影像资料进行情境教学。

【PPT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过程表】

次数 目的 出发时间归来时间 结果 困难第一次第二次

【多媒体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教师:观看视频,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往返时间、结果以及遇到的困难填入表中。

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依据表格内容,“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像资料是历史纪录片,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该段影像资料鲜活生动,可看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融入历史情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取信息、叙述过程三个步骤,对张骞出使西域有了清晰的认识。

张骞出使西域后,随着汉朝和西域的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为了保障丝绸之路通畅,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在第三子目“对西域的管理”中谈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等措施,仅有这些内容是不全面的。笔者补充展示了“克孜尔尕哈烽燧”“玉门关”“悬泉置”等历史遗址图片,讲述了它们的历史功能,即用于示警的烽燧、驻扎军队的关隘、提供食宿的驿站,之后提出问题:以上措施有利于解决阻碍丝绸之路畅通的哪些困难?请说明理由。

学生1:修建烽燧,设置关隘,有利于解决匈奴劫掠的问题。

学生2:设置驿站,为来往使者、商旅提供食宿,有效解决交通补给不发达的问题。

学生3: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有效调节西域各国的矛盾纠纷,防止部族战争的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汉朝经营丝绸之路的措施,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问题引领教学,探究提升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不是靠灌输历史结论形成的,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因此,教师要以问题引领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笔者作了问题链式的教学设计。

【PPT展示史料】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

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学生活动一:阅读材料,“分一分”中国输出与输入的物品分别是什么?

表1 中国输出与输入物品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将输出与输入物品分类归纳,能认识到丝绸之路上的物品交流,为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做了铺垫。

教师:历史文献是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来源,除此之外,还能用哪些史料来“证一证”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学生:可以依靠出土文物来印证。

学生活动二:学生介绍课下收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信息。

【PPT展示如下文物图片】

图1 新疆和田尼雅出土的蜀地织锦

图2 陕西西安出土西汉裸体幼童铜像

图3 广西合浦出土弦纹玻璃杯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史料的不同类型,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运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PPT展示表1:中国输出与输入物品分类表】

学生活动三:结合表1信息,“想一想”丝绸之路开通后产生什么作用?

学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物品的交流后,引导学生运用史料,通过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学生活动四:结合所学,“评一评”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说明理由。

学生1: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因为商人经由这里运送货物,进行贸易。

学生2:丝绸之路是一条科技之路,因为中国的造纸、冶铁等技术传往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生3: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因为西域各国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PPT展示: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海陆交通线】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唐、宋、元、明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教师:学习历史,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地评价,要求把历史事物放到它发生的那个时代来看它的作用和影响。辩证地评价,要求我们把历史事物放到历史长河中发展地看待它对后世的影响。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它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从深远影响上来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丝绸之路作为沟通的桥梁,为东西方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丝绸之路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掌握辩证、历史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知识结构。

【PPT展示本课知识结构】

?

学生活动五:结合所学,“议一议”古代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启示?

学生1: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政府的推动,建设和平稳定的贸易环境。

学生2: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走出去,与西方国家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学生3:建设“一带一路”,还需要中国国力强盛,有强大的国际号召力,吸引西方国家来华。

设计意图:总结整课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化;联系现实,深层设问,引领学生在已有历史知识与认识的基础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对丝绸之路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拓宽历史视野与思维,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张骞西域史料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史料二则
西游新记7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