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中外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探究*

2022-10-21李斌娟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师

李斌娟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省石家庄 051430)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广大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目标。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推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丰富艺术教育内涵、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外电影史课程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调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重塑电影史课程教学目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教师要有信念、有道德、有情操,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中外电影史课程应紧扣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将电影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外电影史课程组教师要定期集体备课,制订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把握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方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中外电影史这门课程在艺术类高校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主要以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电影艺术的发展经验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该课程,为学生接下来的影视专业课如视听语言、影视精品赏析、影视画面编辑、影视导演创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电影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一方面要实现该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电影史让学生了解各国电影的发展历史、特性和拍摄手法,掌握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优秀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世界电影的美学流派和艺术传统。此外,提高学生对中外电影的鉴赏能力,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电影创作的丰富经验,为将来的影视作品创作和评论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该课程的价值目标,在电影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挖掘电影作品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到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才能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全面育人。

二、深入挖掘电影史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讲什么”的问题。中外电影史课程涉及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电影作品进行思政教育,选择能够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作品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教师要对国外经典的电影理论和作品进行讲解,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电影史课程在融入思政内容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既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和专业知识的提升,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把思政元素贯彻到中外电影史教学的全过程。

在电影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电影作品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如中国电影史中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通过学习这一章节,让学生掌握电影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让学生学习左翼电影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不甘落后、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课程导入部分,可以选择应云卫执导的影片《桃李劫》中主题曲《毕业歌》播放,这首曲子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昂扬奋发的调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要对左翼电影的兴起和发展、思想内涵、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和作品等详细讲述。左翼电影工作者以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拍摄了一大批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意义和较高艺术水平的电影作品。左翼电影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现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处于底层人民的命运。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如许幸之导演的影片《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表现国家生死危急时刻知识青年不同程度的觉醒与成长,也反映出全国人民渴望抗日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影片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除了对影片分析,也要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影片《风云儿女》的创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左翼电影工作者如何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创作电影,《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外国电影时,也要巧妙地把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这一章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电影革新运动,对世界电影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发生在电影界的具有强烈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的运动,以真挚、朴实的风格展现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首先通过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如播放《罗马11时》片段,并提出问题引入。《罗马11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二战后的罗马,上百名女子应征一个打字员的职位,女孩们蜂拥挤进事务所参加面试,造成楼梯倒塌,酿成一场悲剧。通过观看影片片段,提问学生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问题。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初步的了解。新课讲授阶段,对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艺术主张、发展概况、艺术特点、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等进行讲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反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揭露出战后意大利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描述了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意大利人民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中,通过里奇父子艰难寻找自行车的过程,把二战后意大利人民真实的生活画面呈现给观众,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苦难与不幸,反映了普通老百姓贫苦、辛酸的生活。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描绘了意大利西西里岛渔民悲惨的生活境遇。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讲解时,要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对电影作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电影流派的理解,使学生对战争、人性等方面深入的思考。此外,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三、合理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怎么讲”的尺度和方法。课程思政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强硬灌输,而是自然融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教学要把握好“度”,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精准把握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中外电影史是一门理论课,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包括案例分析,辅助以影片经典段落的放映和解读,课堂提问、分析讨论、课外作业等。此外,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采用专业与思政融合、教与学互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扩展理论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如在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通过布置课前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查找和学习与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资料,或采用对分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另外,拓宽网络思政平台阵地,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采用钉钉群和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发布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内容,让教学科学地覆盖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电影史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课前,上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电影史资料、视频等,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堂测试或小组讨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针对所学内容发布电影史作业或讨论主题,及时巩固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施加有效引导。教师要从中外电影史课程的专业视角,剖析和讨论思政话题,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电影史课程的作业中,会安排学生多看一些以弘扬爱国精神为主旋律的影片,将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大民族精神融入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奋斗意志,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如近几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长津湖》等影片,这些作品蕴含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通过观看主旋律电影,让学生撰写心得或者影评,并在课堂分享讨论。在巩固练习、课堂讨论阶段,让学生对所看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内涵、拍摄手法等分析、阐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在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对分课堂法,将传统的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时间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另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使教与学真正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如讲解“中国第五代导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围绕基本框架和重难点讲解,然后布置适当作业和预习任务,让学生课下观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最新作品,并掌握影片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内容。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张艺谋执导的《影》,影片大量运用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如水墨画、琴瑟、油纸伞,太极图等。该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学生在这一环节探讨影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电影文化的理解。在电影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融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沉淀出的文化和智慧。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学生的成长。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主动担当起课程思政的责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在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中融入真善美,增强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要加强学生的电影史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电影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身心发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外电影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师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