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探析

2022-10-21梁文珊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礼乐教化美育

梁文珊

(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篇,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和人文意蕴,通过深入研究应用《乐记》中的音乐美育思想,能够推动我国现代教育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出更多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促使每个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乐记》著作中所记载的内容肯定了音乐是作为一种传递内心情感的艺术,其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美育功能。

一、《乐记》音乐美育的基础

音乐是后天形成的,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而激发的情感。音乐是展现情感的艺术形式,而人的情感也非独立存在的,其必定是对外在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音乐会影响人的内外,展现出人内心的情感。且音乐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情感,会伴随着人的需求而进行改变。《乐记》中明确肯定了音乐与情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并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进了描述。《乐记》还提出,诗、歌、舞均能够展现人的情感,都是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反映,然后再用以乐器进行演奏。《乐记》音乐表演就是乐器、乐谱等在乐响之间的综合与统一。这也是《乐记》能够开展美育的基础与前提。

二、《乐记》音乐美育功能分析

1.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从音乐实践教学角度分析,音乐美育作为一种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其能够在让学生欣赏美好音乐艺术的同时,切身体验感受到音乐艺术文化魅力,并了解到音乐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尤其是那些充满正能量、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们能够向欣赏者展现出人性中光明与平和的一面,让学生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进而使其形成坚毅的品质。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永不言弃、勇往直前。《乐记》本身作为一部经典的音乐美学著作,其从人性中最为深刻的方面科学有效诠释了音乐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明了音乐与人生价值观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乐记》美育思想理论,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有效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学生能够基于互联网平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而这些音乐中有的充满了浮躁暴力情绪,这些不良的声音会影响到学生的正确判断,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此时,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组织学生去学习了解《乐记》中的美育思想知识内容,基于先进的审美实践教学活动,促使每个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有效激发学生的乐观向善之心,并培养他们坚强奋斗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先进审美观念

《乐记》中明确记载:“凡音之起……为之乐”。该段话的意思是音乐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其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审美教育功能作用,感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通过将《乐记》中的内容融入实践教育中加以分析理解,能够辅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实施音乐审美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先进的艺术审美观念,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作为表达传递人类内心丰富情感的重要审美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向人们传递出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激发人类的切身情感体验。虽然说音乐并不是一种直接的人类情感,但是却能够成为人们表达释放情感的最佳载体,基于不同音响节奏、旋律下能够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教育工作者利用《乐记》实施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美育教育经典著作,通过深入学习研究《乐记》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直观了解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各项美育功能,正确认识到如何在音乐中感悟到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以及对各种人类真实情感的追求体验。

3.推动社会建设和谐健康发展

《乐记》向世人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乐记》有记载到:“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化与社会安定团结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充满着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动人美好旋律,那么这个社会的民众多半是处于和谐幸福的状态。而倘若社会上都是一些不健康的负面情绪音乐,那么势必会引起更多不必要的不和谐现象发生,导致民众走向极端之路。《乐记》认为音乐教育是治理国家社会的重要手段,其能够给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培养民众良好的综合素质,有效起到扬浊涤清的社会教化作用。《乐记·乐论篇》有记载到:“乐者为同……合情饰貌者,礼义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段话科学阐述了“乐”与“礼”之间的异同之处,其中“乐”主要突出了人与人相同的地方,“礼”突出了人与人不同的地方,它们两者是属于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的关系。“乐”是作为社会民众自律的道德良心,“礼”是作为社会民众他律的刑罚。

三、《乐记》音乐美育思想

1.《乐记》音乐美育思想建立基础“物感论”

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国家社会极为注重“礼乐教化”,而《乐记》作为一部科学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音乐美育思想构建的根基就是“礼乐教化”,强调了音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与感化作用。《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的构建是以“物感论”作为核心支撑的,该著作有阐述到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如何实现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来进行美育,使得民众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内心深入体验感知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各种真实情感,其本身就具备了打动人心的作用,并且人类本身就有感性的一面,内心情感十分容易被各种类型的音乐所影响,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反应。《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音之起……故形于声”。该段话科学有效突出了“乐”与“人心”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音乐表达可以算是人类内心情感对外界不同事物的真实反应。

《乐记》中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之美有着清晰明确的标准和准则,它是与社会道德发展体现存在极为密切联系的。由此可见,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背景下,音乐美育价值的实现与实施就是为了完成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促使每个人都能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函的人才。在音乐美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乐”与“人心”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学生静心聆听感知音乐,才能够从中实现音乐教化,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道德素养的升华。

2.《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的“象德”

“德”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确和规范,其范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以对民众思想道德、言行举止、日常礼仪等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其更加规范;二是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德有着紧密联系。即为要做到修身养性,进而治理天下。《乐记》中有明确记载到:“乐者所以像德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其认为音乐不仅仅只是能够作为教化民众、巩固国家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在《乐记》这部音乐理论著作中,有反复强调到音乐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与情绪,然而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所具有的“表情”功能是要受到国家“礼乐教化”标准限制的。《乐记》中的“象德”指的是音乐能够激起人心中固有的情感必定是包含道德价值的,音乐美育思想能够促使人们日常言行举止合乎道德规范。就如《乐记》中记载到的一样:“礼者……故明王以相沿也。”这句话中的“礼”即为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进行规范管理,以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平等友爱。“乐”则是通过各种乐曲来促使人们之间能够相亲相爱。它们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相似之处,因此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都会重视利用礼乐教化社会民众。先秦时期编著的一书《乐记》从音乐的层面分析了“礼乐教化”的美育理论,且从“礼乐”的层面探索了如何利用“礼”“乐”来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弥补完善了历史发展中“礼”与“乐”的功能与意义。根据《乐记》书中记载的音乐理论思想来看,音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就“礼乐”,而引导社会民众参与到音乐学习体验中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他们去正确理解“礼”的实际意义。《乐记》提倡音乐教育者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德”,真正懂得“礼乐”的深层次含义,这样才能够从“礼乐”中获得“德行”,就是《乐记》中提道的“知乐则几于礼矣……德者得也”。

3.《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的“约束”和“教化”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之所以认为音乐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育人作用,是因为国家统治者可以基于音乐教化去明确各种道德秩序规范,有效培养民众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观念,避免民众误入歧途,从而最终实现对每个公民的教化目的。《乐记》中有明确记载到:“乐者,乐也’……可以观德矣”,该段话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君子与小人在体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他们会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但是都能够在音乐学习中满足自身的兴趣欲望,获得道德的教化。通过科学实施音乐美育工作,能够对社会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每个人都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阐述了“礼乐”的根本职能就是“乐者为同……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该段话体现出来的含义是乐与礼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乐的作用是协调上下,这样能够促使人们变得更加亲近,而礼的作用则是区分贵贱,这样能够让人们保持相互尊重。面对社会全体成员,明确音乐教育对提升个人修养的意义。另外,通过探索“道与欲”之间的联系来分析“乐”对于改善社会个体道德素养的价值。另外,还指出了社会个体行为规范即为:“君子反情以和其志……以行其义”。另外,《乐记》中还清晰指出,古时帝王在作乐时所指出的不同规定是为了充分突出音乐能够展现伦理道德的作用。要从音乐美育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发展动态。先王之所以创作音乐,健全社会音乐发展体系,是为了能够效法天地治理人民,并通过“礼乐教化”规范民众的日常行为举止。国家统治者实施音乐教育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教化民众,促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

四、《乐记》音乐美育思想中的礼和乐

1.礼和乐自然协和的生存

《乐记》作为先秦时期儒家的美学思想总结,其认为礼体现了自然特性是有序的,而乐则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乐记》中有明确记载到:“乐者,天地之和也……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该段话科学有效阐述了礼和乐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运用自然四时去展现出音乐的特色,且通过音乐来突出礼在社会进化中的关键价值,指引人们在体验欣赏音乐的同时,还需要注重遵守礼仪教化。《乐记》向人们传递出了传统礼与乐之间相互呼应的特点,同时也直观清晰表明了音乐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模仿和对自然界和谐精神的效法。

2.礼和乐的人文创造

《乐记》认为礼和乐是不同的人文创造,它们有着不同的教化作用。前者礼的教化作用是通过指引人们参与到礼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等级制度的相关意识,正确认识到社会是有分别等差,人们需要遵守长辈尊卑之分,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建设发展的井然有序。而后者乐的教化作用是为了能够让人们在精神精神上获得愉悦欢快,产生良好的亲切友好之感。《乐记》中有明确记载到:“乐者为同……礼胜则离”,该段话的意思是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礼与乐这两者的人文文化虽然有着显著差异,但其两者均可被用于教化民众,也可以用来作为国家统治者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3.礼和乐殊途同归的共同性

《乐记》中有提道:“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该句话的意思是“礼仪用来教化民众思想;音乐是用来和谐民众情感的;政令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避免犯罪行为的”。可见,礼仪、音乐、刑罚与政令,这四者最终目的一致,均是用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民众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礼体现形成万物的地,乐显示创始万物的天,它们变化动静组成了天敌万物,所以先秦时期圣人时常提出要以礼乐教化治理天下。我们从《乐记》中分析可以得知,礼乐对于社会和人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种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关系,在和谐统一中追求着共生效应。在《乐记》看来,礼更加强调如何去规范优化人的行为规范,通过教化不同类型的人来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乐则需要注重优化调整人的内在性情,促使人们能够相互尊敬和认同,最终达到一种“仁”的最佳境界。而如果是从实际调节效果来看,礼主异和序则人们会相互尊重,服从秩序则会减少相互争斗。乐本同与和,人们便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亲近。只有当礼和乐之间是同行的,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礼和乐之间始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只是注重礼,不重视乐教那么将会造成人们无法从心理上得到相互认同,最后容易产生相互背离的现象,从而影响到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而如果只是注重乐,而不注重礼貌,则会导致人们之间不会相互尊重和信任。

结语

综上所述,《乐记》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成熟完善的音乐理论著作,其本身有着较为丰富的音乐美育功能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应用《乐记》,能够充分发挥出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科学结合《乐记》产生的文化背景和音乐发展情况,合理探讨分析《乐记》音乐美育思想。

猜你喜欢

礼乐教化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秋夜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美育教师
不走绝路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