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颞骨轴位高分辨CT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指导作用及术后评估价值研究

2022-10-18刘永刚魏璐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神经内耳耳蜗

刘永刚 魏璐璐

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s,CI)是一种利用特殊声-电转换电子装置替代原有耳蜗功能的术式,可将环境中机械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电极传入耳蜗,刺激残存听觉神经元,让患者产生听觉,是当前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唯一有效治疗方式[1]。CI手术重点在于将电极完全植入耳蜗内,同时避免耳蜗损伤,但耳蜗位于颞骨深部,其解剖结构精细、形态复杂,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如何精确显示内耳解剖结构是保障手术安全、有效进行以及评价手术效果的关键[2]。近些年来,随着CT影像技术发展,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因成像质量高、清楚显示耳蜗解剖、评价耳蜗鼓阶同人工耳蜗关系等,在CI术前及术后评估应用越来越多[3]。本研究将颞骨轴位HRCT用于人工耳蜗植入中,旨在分析其对患者术前指导及术后评估价值,为提高CI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86例(108患耳)行CI治疗的SNHL患者,纳入标准:经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前庭功能等检查明确SNHL诊断,佩戴助听器、行常规训练无法改善,拟行CI手术,家属或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外耳道或内耳损伤、手术史,合并中枢性耳聋,存在耳蜗未发育、神经纤维瘤、急性化脓性中耳炎、Michel畸形等手术绝对禁忌症。86例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1~33岁,平均(10.85±4.07)岁,患耳右侧36例,左侧28例,双侧22例。

1.2 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多层螺旋CT,于术前、术后行颞骨轴位扫描,扫描范围:以上眶耳线为基线,自外耳孔下缘到岩骨上缘,涵盖整个中耳、内耳。对无法配合的患儿检查前予以10%水合氯醛灌肠,小儿患者检查时均加穿铅防护服保护。参数设置:管电压140kV,管电流300mA,扫描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螺距0.562:1,扫描完成后,采用骨加算法重建,完成MPR、CPR、MIP、VRT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差:伪影明显,细微结构难以分辨,无法观察;一般:存在小片状伪影,细微结构显示欠轻,尚可诊断;良:有少许线状伪影,细微结构显示较轻,但不影响诊断;优:无伪影,细微结构显示清晰,方便诊断,统计优良率;观察耳蜗、前庭、上外侧半规管等结构,测量面神经至前庭窗、蜗窗距离,面神经隐窝到前庭窗、蜗窗水平截面距离。患者手术及术中测量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行HRCT观察电极位置、形态等。HRCT结果由具有丰富的经验1名手术医师、2名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评估后达成一致。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用n(%)描述,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HRCT术前及术后重组图像质量评分情况86例患者术前HRCT图像质量评级中,差0例,一般2例(2.33%),良5例(5.81%),优79例(91.86%),优良率达97.67%;术后图像质量评分中,差0例,一般3例(3.49%),良5例(5.81%),优78例(90.70%)优良率达96.51%;术前、术后HRCT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

2.2 HRCT术前内耳发育畸形检出情况术前颞骨轴位HRCT结果显示,86例(108耳)患者52例(68耳)存在内耳畸形,其中前庭导水管扩大28耳(见图1);耳蜗畸形共16耳,其中耳蜗发育不全7耳(见图2),不完全分隔型5耳,共腔畸形4耳;半规管发育畸形11耳(见图3);耳蜗神经发育不良8例;内听耳道畸形5例(见图4)。

图1 患儿3岁,男,HRCT提示前庭导水管扩大。图2 患儿4岁,女,HRCT提示耳蜗发育不全。图3 患儿5岁,男,HRCT提示前庭半规管发育畸形。图4 患儿4岁,男,HRCT提示内耳道扩大。

2.3 HRCT术前检查与术中实测结果比较HRCT术前所测面神经到前庭窗、蜗窗距离及面神经隐窝到前庭窗、蜗窗水平截面距离与术中实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异常情况86例108患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经HRCT检查,共12例(11.11%)电极植入异常,其中不伴内耳畸形植入异常发生率2.50%,明显低于伴内耳畸形的16.18%(P<0.05)。

表1 HRCT术前检查与术中实测结果比较(mm)

表2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异常情况[n(%)]

3 讨 论

CI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让无数SNHL患者听觉或听力获得不同程度恢复,尤其对于小儿患者,其应用使得其语言能力得以继续发展,对患者人生影响重大[4]。CI最经典的术式主要步骤包括行后鼓室入路,开放面神经隐窝,将圆窗龛与圆窗膜暴露,最后开放内耳鼓阶、将电极植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患者内耳发育情况及个体解剖差异较大,手术医师常面临面神经隐窝及圆窗暴露困难问题,使得手术难度及术中神经损伤风险增加,因此准确进行术前评估,评价患者手术可行性、难易程度及手术风险,并以此制定合适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十分重要[5]。

既往X线在CI术前及术后评估中有一定应用,但其对颞骨解剖、深部耳蜗等重要结构显像差,已逐步为成像质量更好的CT、MRI等检查替代[6]。HRCT是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可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良好空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细微结构,在骨骼检查、眼耳鼻喉检查、胸部检查等方面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7]。将HRCT用于CI术前及术后检查,主要有以下优势:(1)图像层厚薄(一般1mm内),经后期三维重建可提高空间分辨率;(2)图像为断层显像,能清晰显示骨迷路及其他细微解剖结构;(3)综合应用多种三维重建模式,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显示细微解剖,了解内耳发育情况及病变;(4)可通过影像测量面神经到前庭窗、蜗窗等距离,为术中推测面隐窝可开放大小提供依据;(5)术后检查可直接显示电极植入长度、形态及在耳蜗内位置,了解手术效果;(6)CI以小儿多见,而HRCT因扫描时间短,较常规CT扫描提高了小儿配合度[8]。本研究将HRCT用于CI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获得的HRCT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且优良率分别达97.67%、96.51%,提示HRCT适用于CI术前及术后评估。

SNHL发病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密切相关,对先天性内耳畸形的准确诊断及分类有助于评估CI手术可行性、难易程度及并发症风险等,从而为临床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9]。本研究86例患者中,有52例(68耳)存在内耳畸形,其中前庭导水管扩大28耳,耳蜗畸形16耳,半规管发育畸形11耳,耳蜗神经发育不良8例,内听耳道畸形5例,这些内耳畸形的检出对指导手术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前庭导水管扩大为例,患者耳蜗水管相比正常内耳解剖患者宽度明显增加,且常伴有不完全分隔畸形,术中出现脑脊液“井喷”风险升高,而脑脊液“井喷”会增加电极植入难度及颅内感染风险,因此术前评估需重视其发生可能性,做好以下应急准备:首先,对该类患者术中将面神经隐窝充分暴露;再者,如遇到“井喷”时,可适当将圆窗或耳蜗开窗口扩大,在鼓阶打开后,可不必将电极急于植入,而应等脑脊液涌出压力稳定后,再将电极缓慢植入,最后用少许肌肉组织将圆窗和鼓阶严密封闭,耐心观察约10min确认封闭可靠,进而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风险[10]。本研究对比HRCT术前所测面神经到前庭窗、蜗窗距离及面神经隐窝到前庭窗、蜗窗水平截面距离与术中实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前HRCT检查可内耳解剖形态可精确显示,可供术中面隐窝开放大小等参考,有利于提高手术精确性、降低面神经等损伤风险,与魏璐璐等[11]发现类似。人工耳蜗电极准确植入是CI手术成功的关键,理想状态下电极应位于鼓阶内,可使得电极更接近听神经,并可提示手术为对骨螺旋板、基底膜等完整性造成损害,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12]。本研究显示,86例108患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有12例存在电极植入异常,且不伴内耳畸形植入异常发生率2.50%,明显低于伴内耳畸形的16.18%,说明HRCT对术后电极植入异常有检测作用,且对于术前伴内耳畸形者,且检测尤为必要。

综上所述,HRCT检查用于CI患者术前、术后评估,具有图像质量好、能客观显示内耳发育情况及解剖结构特点,可有效评估患者术前内耳发育情况及术后电极植入效果,利于手术指导及术后评估,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面神经内耳耳蜗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恐龙内耳的秘密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