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理念下课程思政在本科新闻评论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2022-10-11常慧明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周 媛 常慧明

(作者单位:1.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传媒学院;2.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1 研究背景

新闻传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时代,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其实践能力。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身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未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应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同时要符合市场需求,成为创新性复合人才。因此,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必须有所改革,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科特色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

2 新闻评论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融合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传播主体和观点表达渠道都得到拓展的同时,其传播路径、受众群体等也都发生了变化[1]。新闻评论教师应思考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在教育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新闻评论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2.1 新闻评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专业课程同样应具有育人功能,在专业课程中也要进行思政教育,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要逐步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正确传播正能量”,媒体应该如何“有逻辑”地“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2.2 新闻评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文化立场

新闻评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素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益的,还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素质。

3 新闻评论课程面临的主要挑战

“00后”已成为大学受教育主体。“00后”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高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新方式,也带来传播方式的革新,新闻评论课程面临着三大挑战。

3.1 技术赋权:教师“权威”被瓦解

如今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打破了教师的“信息垄断”,师生之间的信息平等初步实现。技术赋权之下,学生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渠道增多;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教师的职业“权威”。

值得警惕的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扩大信息源头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如果缺乏信息判断的能力极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因此,教师应对网络上的声音有所觉察,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

3.2 碎片化传播:学生注意力不断被稀释

无论什么时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不能共享,无法复制。吸引学生,留住学生是每一个课堂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专业的教学特色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课堂注意力被不断抢夺、稀释。

如何在碎片化时代有效提升学生课堂抬头率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共同问题。新闻评论课程授课教师需紧扣时事,选择学生感兴趣,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的思维和信息接收习惯进行改革,将新闻评论课程的理论融入有趣有用有深度的案例中;同时,通过“弹幕”等现代化技术,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沉浸式体验,以此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

3.3 “读图时代”时代:受众信息接收和认知习惯发生了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已转向图像化。相较于过去基于文字的深度认知和严密逻辑,新媒体“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学生的逻辑性。新闻评论课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支撑论证,但从现有学生的练习可以发现,几百字的小评论中语病和逻辑错误层出不穷,“不会写,写不长,没逻辑”成为学生在新闻评论课堂中最常见的问题。

基于此,新闻评论课程应抓好“内容和渠道”两大抓手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内容层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时事进行分析讨论,在锻炼学生评论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更强化学生对时事的理解力和宏观环境的认知力。例如,组织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讨论“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新闻评论”,探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闻评论中的“正能量”。

渠道层面,运用新媒体思维,教师从过去的“传授者”变成“引路人”。通过选题的设计,指导学生如何用新思路、新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对传统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新媒体化改编,以符合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和话语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 OBE理念下课程思政融入新闻评论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路径

4.1 “OBE+5E”:创新新闻评论教学过程

新闻评论课程需逐步打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根据新闻评论业务开展的情况实现模块式教学,即选题、论据、论证三大模块,通过具体的案例导入和实际项目实训提升学生新闻评论能力。通过“课堂选题会”“课堂辩论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业界体验,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也更了解行业。

新闻评论课程设计中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主题和任务,结合实际情况采用5E教学法(见表1),即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表1 新闻评论课程5E教学环节设计实例

在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教”,是在教师“教”的主导下的学习活动;而在OBE课堂中,教学中的“教”成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促进者与组织者,课堂围绕“你会怎么评论”“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点”“你将如何展开论证”等主题性问题开展教学。

例如,2017年教学组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评论的切入点。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获取资料展开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多样化学习活动后,提出了如“人性与法律”“正当防卫的边界”“民营企业融资”“媒介审判”等诸多论点,在提升学生选题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

学期开学之初授课教师根据热点布置新闻评论练习,学生在尚未经过系统学习时便会完成第一篇“错误百出”的新闻评论稿件。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不断完善学生新闻评论稿,学生在打磨新闻评论稿件的同时也更加深了专业知识的认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另外,在5E的每个环节中均设置相应的“任务”,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后将学生具体的成果纳入阶段考核。

4.2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新闻评论课程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意见交织,网络成为主要的信息集散地。Z世代(网生代)正在迅速成长,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增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领域间协同,树立“大思政”思维,在新闻评论教学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从职业素养入手挖掘思政元素

新闻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4]。教师结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展开教学,深度挖掘育人元素,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真正培养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新闻事业接班人。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线下实地调研采访,让新闻评论课堂更接地气,培养“四力”之余,也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4.2.2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入手挖掘思政元素

新闻评论教学中,通过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区域的实践成果进行案例教学,如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挖掘论题,展开讨论,分析宏观政策阐释蕴含的逻辑,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2.3 从国内外时事挖掘思政元素

新闻评论是基于时事的评论,是对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评论。当前大学生有极强的表达欲望,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结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分析,挖掘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提升社会责任感。

4.3 打造教育教学新媒体矩阵:创新新闻评论教学平台

当前国家对舆论引导的要求是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将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向互联网倾斜,人在哪儿,宣传报道就应该到哪儿,这既是对媒体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在哪儿,教育教学平台就该在哪儿”,围绕学生需求,提升教育亲近性。

亲近性文本是指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文本解读者期待方式、思维方式、解读心理相一致[5]。提升教学亲近性就是要求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选取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利用“两微一端一站一抖”(微博、微信、客户端、哔哩哔哩、抖音)等学生习惯且喜欢的平台作为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平台,

4.4 强化引领、交叉融合、多元发展:制订新闻评论课程的未来规划

未来,新闻评论课程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发展:

(1)注重引领,建立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的价值引领,凸显和凝练“课程思政”的理念,探究和总结具体的实现路径,形成典型和特色案例,为新闻评论相关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推广经验和案例参考。

(2)交叉融合,建立全新的新闻评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将专业思政的教育理念切实贯穿新闻评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引入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赋能,巧妙设置教学主题,用多学科、多文化的知识体系涵养培育教学,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多元发展,建立全新的新闻评论课程评价及考核体系。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础和平台,围绕如何在新闻评论课堂上培养和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协调新闻评论课堂中趣味性和深刻性,如何在新闻评论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问题,持续展开创新实践,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有求知能力、有做事能力、有共处能力、有发展能力的新时代实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