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文化符号解读与传播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节目为例

2022-10-11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博类节目文创

庞 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向好发展,切实完善文物保护、修复、普及工作,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国推出了多项条例和多种举措为文化继承弘扬提供支持[1]。《上新了·故宫》作为我国原创虚拟类文创产品兼文博类节目,在主打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的核心点嵌入新颖未知的故宫区域探索视角,实现了故宫文化符号的内在表达与外部传播。该节目受到多方肯定与赞赏,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全新尝试。

1 《上新了·故宫》中的符号表征

皮尔斯将符号定义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2],并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提出其符号学经典理论三分法:它由“类象符号”“指示符号”和“抽象符号”组成,他认为这是较为根本的一种符号分类原则。因此,本文对《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符号解读将通过皮尔斯的第二个符号三分法展开。

1.1 故宫文化图像符号的表征

类象符号是通过对对象的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对象的,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它所具备的条件必须与对象的某种特征相同,具有明显的可感知的特征。《上新了·故宫》中多次选取《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见图1):乾隆皇帝身穿汉服坐于卧榻,背后附着着完全相同的肖像画,画中的右上方写有“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来表示儒家墨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3]。并且节目还借助情景剧的方式,通过皇帝乾隆与江南才子乾隆的对话,向观众揭示乾隆皇帝内心向往自由与身为统治者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矛盾,帮助受众对乾隆皇帝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1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内容呈现

1.2 故宫文化指示符号的表征

《上新了·故宫》中的许多建筑、文物,在命名、建造、设计过程中都包含着古代文化或者古代习俗的内核。例如,紫禁城的藏书阁——文渊阁(见图2),文渊阁是为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四库全书》而建立的,它不同于故宫内大多数建筑的风格,不再将黄色瓦片与红色墙体作为“灵魂”色彩。首先,文渊阁改变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对称”格局,整体建筑布局以明间作为中心轴对称,且文渊阁的面阔数为偶数,代表着它“独一无二”的地位。其次,文渊阁参照了江南地区著名藏书阁“天一阁”的建筑风格,一层为面阔六间,一层用书架将空间隔开,起到防火防潮的作用。古代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天一阁”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指示“以水镇火”之意。文渊阁参照其建筑和命名风格,在命名上选择“渊”字,希望通过文字外形达到以水压火,且文渊阁被安排在水缸和金水河的旁边,方便就近取水灭火。此外,该建筑周围有许多与水有关的纹样,如水草、莲藕,并且整体建筑颜色以黑绿色为主,绿色代表水的自然颜色,黑色则呼应五行学说中的水主黑色,代表水的象征意义,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文渊阁对防火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文渊阁无处不在体现着“以水压火”的指示意义,才使得《四库全书》得以保存完好并一直流传。可以说,文渊阁作为建筑符号和文化符号被嘉宾与设计师深入挖掘,在介绍了文渊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承载之外,还向受众科普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防火措施。

图2 文渊阁建筑及牌匾

1.3 故宫文化象征符号的表征

1.3.1 表示规约制度的象征符号

《上新了·故宫》节目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性质的符号,如一件衣服、一件物品、一件器具或一处宫殿,这些符号不仅是故宫文化历史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规约制度的体现。节目有一期探索怡亲王有关的军机处室内展中陈列的一个“红色漆皮奏折匣”,象征当时的等级制度。该物品是清代奏折的包装形式之一,是清代奏折审阅制度下的产物。该奏折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并且奏折匣配有两把钥匙,官员与皇帝各持一把以确保奏折内容的保密性。通过对“红色漆皮奏折匣”所处历史背景与来源的讲解,能够向观众展现清代的奏折审阅制度,观众也可以借助该制度对清代官员的等级进行推断,有利于帮助受众了解古代管理制度和等级制度,还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此外,故宫妃子宫殿中的碗具颜色与材质、生活用品的纹样、室内装修的风格等,都是嫔妃等级的象征。通过对这些文物、纹样、颜色的研究和介绍,也能够向观众展示紫禁城严格的等级制度。

1.3.2 体现习俗约定的象征符号

《上新了·故宫》节目中包含较多社会传统习俗或者普遍认同约定的介绍,而设计师将这些融入文创产品中来表达一种祝福或者寓意。例如,节目曾推出名为“九龙坛”的文创产品(见图3),设计师对酒瓶瓶身进行了设计,将“龙”的纹样与皇室象征颜色“黄色”相结合。其中,“龙”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图腾,一则体现了威严、磅礴的气势,二则体现了作为“龙的传人”的精神与气魄。这些象征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将我国古代社会的习俗与美好寓意进行了传播与弘扬。

图3 “九龙坛”酒瓶瓶身设计

除了文创产品,还有一些象征符号在如今仍然被人们所沿用。例如,冬至要送长辈棉袜这一民间习俗,至今仍有部分地区盛行。棉袜作为民间习俗的象征符号,它寄托着对长辈“福寿绵绵”的美好祝愿。通过介绍这些民间习俗,能够将我国的优秀习俗和承载着美好、吉祥寓意的符号传递给受众,并让青年群体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

2 《上新了·故宫》符号解释项生成

2.1 故宫文化符号与节目传播意义解释项

故宫的建筑、文物、雕塑等具象化的实物符号,图腾、纹样等人工打造的图像符号,以及传统习俗、文化信仰这些抽象化的虚拟符号构成了故宫文化的整体。《上新了·故宫》节目通过对故宫中这些文化符号的探索,展现其背后所处的历史背景、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记录的历史故事,向公众输出故宫文化。并且通过故宫中的某些人打造的具有纪念意义或者警示作用的雕塑建筑,传递古代君王对某一人物的赞赏或嘉奖,突显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和内心情感,同时也将古代著名人物为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其崇高的精神传递给公众。《上新了·故宫》节目牢牢把握节目调性,发掘受众喜好,每期都会设置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标题,并且会邀请大众喜闻乐见的嘉宾,通过共同探秘、解密及情景剧的方式将故宫文化内核传递给受众。这些符号的意指能够让受众更加了解故宫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每一位接收者。

2.2 文化符号解码过程的解释项

2.2.1 嘉宾与故宫工作者的解码解释项

解码解释项是指接收者接收符号后,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结合自身储备对符号内涵作出自我解读。《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嘉宾作为故宫文化的第一级接收者,通过阅读故宫中的文献资料、场景探索等,可以得出第一层自我解读。例如,周一围在了解溥仪的自传和其成长轨迹后,认为溥仪的一生坎坷而曲折,宛如一位“流浪者”,不断漂泊,终身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地。与此同时,节目还邀请了许多故宫工作者和相关的研究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对这些历史文化再次进行深入讲解与科普,向受众呈现更加真实、正确、全面的故宫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借助这些专业人士和明星嘉宾的名人效应,《上新了·故宫》不仅能够迅速大范围地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在名人效应的作用下,权威性的解读能够增强受众对故宫文化的认知度,并且能够纠正历史误读的现象。

2.2.2 文创设计生产者的效力解释项

效力解释项,是指接收者在符号接收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理解或者以全新视角切入进行解读,在原有符号内容上形成全新的内容解释项。《上新了·故宫》节目会邀请专业的文创设计开发人员,与明星嘉宾协同开展未知的故宫探秘之旅。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者要搜索并收集符合本期主题的文化元素符号,设计师需要结合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者的专业性解读与自身感受,将主题中具有代表性或者某种异形的符号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源,创作出既体现历史人文价值,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故宫文创产品。例如,某一期节目的文创产品是设计师根据《大禹治水图》中的“印章”符号设计的一款“双色眼镜”,由于玉石做的眼镜佩戴过于沉重,设计人员结合乾隆对玉的喜爱,选取了相近于玉石的材质,镜身设计有莲花图腾,珍珠质的鼻托和可变色的镜片,将这款变色眼镜的时尚感和历史厚重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文创设计人员通过对故宫多种符号和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索,在保留其原本符号意义内核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与注释,将抽象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具象化的文创产品形式进行呈现,能够推动故宫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继承。

2.3 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共同解释项

共同解释项是基于意义解释项和效力解释项形成的,节目中符号自身意义的传达和接受者结合自身理解对符号内涵作出进一步的挖掘和解读,共同形成了该节目对受众产生的共同解释项。首先,《上新了·故宫》有效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对故宫文化符号的探索,向受众普及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结构、精湛的传统工艺、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等。并且通过对故宫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与解读,能够对我国影视古装剧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和歪曲事实现象进行纠正,帮助受众对历史环境、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知,从而能够提高受众对该节目的认可度,增强受众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可与接受度,文化认同感随之增强。其次,《上新了·故宫》对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该节目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虚拟文创产品,其自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并且,该节目将故宫传统文化和优秀习俗融入文创产品中,依托兼具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与创新实用价值的特色文创产品来弘扬、传递故宫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底蕴,使受众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意义。这种满足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新兴节目与其文创产品不仅吸引年轻群体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对外传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

3 从《上新了·故宫》看中国文博类节目发展路径

3.1 设置独特环节,提高受众参与度

《上新了,故宫》节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实景探索与虚拟演绎相结合,明星嘉宾在探索故宫前会在演播室内进行情景演绎,将每一主题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以“话剧式”的方式演绎出来。嘉宾以其出神入化的演技配合舞美与音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4]。鉴于此,文博类节目可以借鉴这种“明星演绎+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看节目的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场景体验,以一种可观可感的方式使受众感受时代背景、人物内心及家国情怀。文博类节目也可以设置其他独特的环节,如以观众视角为某一人物或某段历史写封信、假如在现代会是什么样等。独特的节目环节不仅能使文博类节目别具一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使受众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厚重的历史,增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弘扬意识。

3.2 找准定位,推动文化内容跨界合作

我国现有的一些文博类节目,虽然在某一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但是传播范围局限,目标聚焦于相关文化的受众群,忽视边缘受众。《上新了·故宫》将故宫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文化传播与实用性相辅相成,是文博类节目一次突破且成功的尝试。《经典咏流传》则是将优秀的诗词通过歌唱的方式呈现,并且根据诗词的不同寓意调整乐器使用、戏剧表现及舞蹈选择,帮助受众更深刻地理解诗词内涵,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因此,文博类节目可以借鉴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根据节目自身的调性发掘其可以发展的方向,如地方类的文博节目可以与当地本土特色相结合;博物馆类的节目可以与游戏公司合作,设置博物馆探宝解谜小游戏;传统服饰类的节目可以与时装秀合作等。根据不同调性选择不同的跨界方向,缓解文博类节目同质化问题,为文博类节目增加边缘受众,推动文博节目百花齐放。

3.3 借助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与内容

文博类节目首先可以借鉴《上新了·故宫》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实现跨屏传播,增强受众与节目间的交互性,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端参与实时互动。在移动端观看节目时,受众之间也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实现彼此间的实时或延时互动,因而文博类节目应积极利用年轻群体喜好的互动方式,促使故宫古老的文化“走”入大众日常生活[5]。其次,文博类节目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设置全新主题,如“御猫说”,并且文博类节目也可以设置相关历史每日一说,简洁生动地进行文化介绍,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抑或设置小剧场来播放节目组制作的情景小剧。再次,文博类节目可以与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制作节目相关的文化IP、积分小游戏、H5互动小程序或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实景体验馆,通过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和高科技的全新体验刺激青年群体接收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4 结语

《上新了·故宫》是我国文博类节目探索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继承的创新表现形式。其通过演绎情景剧和探险式的节目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同时与观众互动,联合设计师跨界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既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好奇心理,也调动起了青年群体参与文化体验的积极性。而该节目的播出不仅扩展了青年受众群体,保证了文化传播的承接性,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贴近青年群体喜好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文化更易于接受,也为我国其他文博类节目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猜你喜欢

文博类节目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不喜欢胖的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