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年级定制式阅读推广实践探索
——以淄博市图书馆为例

2022-10-09

关键词:学段馆藏图书

孟 芳

引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从2014年始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开始的倡导到如今的深入推进,表明全民阅读已成为提升全体国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阅读决定着民族未来[1]。公共场馆面向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阅读服务,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起着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是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服务的主要场所。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一批高质量少年儿童图书[2]。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的实施为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图书馆应当立足自身社会教育职能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藏资源,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开展相应的阅读推广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淄博市图书馆开展的“书香伴成长”分年级阅读定制服务,为实施未成年人课后阅读推广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公共图书馆配合学校课堂教学进行阅读推广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

一、分年级阅读定制服务实施

2019年4月实施的《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少年儿童服务标准,在推动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保障少年儿童权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现实价值[3]。《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规范》的服务内容和要求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开展阅读辅导服务,通过专题推荐、编制书目等形式对少年儿童的阅读进行指导,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提高少年儿童阅读能力[4]。淄博市图书馆以五四制六年级学生读者为主要服务群体,以年级语文教材课文为主线,配合单元教学主题,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书香伴成长”分年级阅读定制服务。

(一)定制书单与课堂教学课后拓展阅读有机结合

结合语文教材课程教学进度,配合单元教学主题,参考权威推荐书目和获奖书目,根据馆藏定期在新媒体平台推出六年级阅读定制书单,开展与课堂教学同步的阅读推荐、同作家作品推荐和整本书阅读推荐等定制阅读服务。分别以主题、作者、书名为检索路径,检索馆藏信息,查看馆藏信息确定推荐书单,开展馆藏书目推荐。

1.同步阅读推荐

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同步推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完成单元学习掌握课内知识点后,及时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图书,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阅读空间。图书馆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民俗”为主题,同期给同学们推荐《揭秘传统手工艺》《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民俗风情)》《五感六觉中品味时间》等图书,通过阅读可以使他们发现更多的中华民俗之美,品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他们学习课文《京剧趣谈》的时间段,推出《京剧欣赏》《脸谱审美》《给孩子的京剧》等图书,通过这些书中展示的戏剧精美服饰、多彩变换的脸谱让同学们感受中华艺术之美,在激发他们对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国粹的了解和热爱。

2.作家作品推荐

推荐教材中出现的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作家不同的作品,了解作家的行文风格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使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之美。同学们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不断积累,对提高他们的文字写作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图书馆对应课文老舍的《北京的春天》,同期向同学们推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猫城记》,让学生们走近老舍的世界,更多了解老舍作品。在课程学习朱自清的《匆匆》的时间段,推荐作家的《荷塘月色》《背影》《经典常谈》等作品,使学生更多地感受名家的行文魅力和风格。

3.整本书阅读推荐

由于语文教材页数篇幅的限制,许多课文是名家名作的节选。以课文为切入点,将作者的整本著作进行阅读推荐,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学会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过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前言、后记和目录等,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提高整体认知能力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

整本书的推荐范围主要来自课本所涉及的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一是教科书中节选的著作,如《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盼》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金色的鱼钩》选自杨旭的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等。二是课后“阅读提示”“思考探究”“名著导读”等栏目提到的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阅读提示”中推荐《怀鲁迅》,《好的故事》课后“思考探究”中提到冯雪峰的《论〈野草〉》、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中推荐了《鲁滨孙漂流记》《飞向人马座》《汉字奇兵》等。三是语文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的关于课内外读物建议(未被教科书提及)的书目,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普及类的其他读物等。

(二)设立借阅专架,方便学生浏览借阅

图书馆在少儿借阅室设立六年级借阅专架。按定制书单从少儿借阅室选取图书,在所选图书脊上贴上彩色书标以区分其它馆藏图书,放入借阅专架,并在专架旁设立留言板,及时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图书馆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期间,跟踪学校教学单元进度,平均每个教学单元推荐图书50种左右,先后推出定制书单8期,共推荐图书441种743册。图1显示专架上图书借阅情况,图书平均流通率达到81.31%,通过对比图书馆少儿借阅室同期流通数据,图书流通率为68.27%,专架图书流通率高出13.04%,表明这种按年级主题组织文献的方式是受到读者欢迎的。许多读者在留言板上提出建议,希望开设其他年级的借阅专架。

图1 六年级借阅专架图书借阅情况

(三)新媒体阅读与推介,扩大阅读覆盖面

新媒体阅读也称数字化阅读,是指依靠各种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认知的过程。新媒体阅读主要包括手机阅读、ipad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等。第1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5],数字化阅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数量、不受时间空间的阅读限定和便捷选取的阅读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具趣味性的阅读体验。

依托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充分利用数字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新媒体阅读定制服务,使学生们的阅读不再受空间限制。对应课文朱自清的《匆匆》,推出“在朱自清的散文里看世界”系列听书单。配合红色文化的学习,推出《长征》《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史》电子书阅读。在假期推出“晨起听诗”系列听书单,让同学们利用晨起较短的时间温习本学期所学古诗词。疫情闭馆期间,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居家抗疫——亲子共读”栏目,在微信视频号上推出“书香伴成长——好书我来荐”录播节目,形成全方位少儿阅读定制服务氛围,扩大阅读覆盖面和便利性。在多元化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相互补充、和谐共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

(四)创新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加强少年儿童阅读行为,最重要的是充分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少儿的阅读习惯、提高少儿的阅读能力。创新阅读活动是激发少儿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热情的有效途径。

1.图书进班级,阅读分享上课堂

通过馆校合作配合学校课堂教学,将相关阅读内容送到学校搬上课堂,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激发同学们阅读兴趣。图书馆与驻地学校合作,定期把相关图书送进教室,丰富班级小书架。由图书馆派馆员到班级进行现场推荐和阅读分享,新的面孔和不同于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阅读分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翻阅小书架上的图书,开展班级读书会,进行阅读交流和分享。每次送书进课堂前,图书馆都向学生征集阅读需求,尽量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注重收集阅读反馈信息,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与分享不做硬性要求,同学们自愿参加,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给予适当奖励以作鼓励。

2.有奖阅读打卡,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图书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有奖阅读活动,扩大阅读活动的覆盖面和吸引力。采用在线阅读打卡的形式,让学生在线共读好书,分享读后感并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实时查看阅读排行榜。在阅读同伴的相互激励以及家长的鼓励下,获得持续阅读的动力。图书馆举办的“书香伴成长”线上阅读有奖打卡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一位获奖学生的家长表示,他们全家人利用空闲时间参与了线上共读活动,各自选择喜欢的书目进行阅读。通过这次阅读活动,孩子的视野和思想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与家人们分享,更重要的是全家人都形成了好的阅读习惯。

二、分年级阅读定制服务拓展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重点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6]。《语文新课标》强化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图书馆应配合学校课程目标,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围绕《语文新课标》所确立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制定资源采购计划,确定服务目标和内容,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未成年读者服务,从单纯馆藏资源的被动提供者转变为面向素质教育的知识资源定制服务机构。

(一)设置支撑课堂教学的基本馆藏体系

设置支撑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的少儿基本馆藏体系,是开展分年级阅读推广服务的资源保障。目前,淄博市图书馆开展的六年级定制服务,由于受馆藏资源的限制,定制的书单还有待完善与提升,而建立支撑课堂教学的基本馆藏是提升推荐书单种类和品质的关键。国家为加强和指导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提高藏书质量,自2011年起国家图书馆全面启动《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基本藏书目录》编制工作,藏书目录逐年更新,截至到2020年,收录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的少儿文献36 185册(件),包含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络数据库6种文献类型[7],可以满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基本阅读需求。该目录已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和馆藏建设的基本书目与指导书目,并作为参考指标纳入《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8]。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9],该目录分为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三个学段,统筹考虑了中小学生阅读时间、阅读特点和阅读数量。

《语文新课标》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了四个学段。依据“六三”学制设定学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对每个学段的阅读与欣赏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体现了从低到高不同学段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图书馆可根据学段要求,从年龄、分类等方面对目录进行重新梳理,与《语文新课标》有机结合,形成《分学段基本馆藏目录》,按学段主题组织排列文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知识,在图书馆能快捷地找到相应的阅读资源。通过大量阅读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起到扩大和巩固作用,在融合阅读中加深阅读层次。实现阅读推广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10]。《分学段基本馆藏目录》应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目录体系,将书目分核心书目和拓展书目,核心书目部分相对稳定,通常依语文教材的修改而调整,而拓展书目则是随着阅读需求与阅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作品的出现进行及时调整,用以适应学生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兴趣。

(二)建立少儿文献分学段重组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大都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进行分类排架,整体空间布局基本上按照文献类别进行组织和规划。《中图法》作为体系分类法,其高度结构化的特点非常适于文献的分类和排架管理。然而,从普通读者使用的角度来看,确实缺乏易用性[11]。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少儿来说,通俗的自然语言标识比科学的类目名称更能吸引其注意。如何有效地组织文献,结合语文教学进程,让少儿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能便捷获取与其阅读水平相当的读物,这是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规范》明确指出,印刷型文献资源的组织宜不同于成年人服务的组织形式,采用按专题、儿童读物的类型或读者年龄层次进行排架组织[4]。倡导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文献资源组织形式,图书馆应创新服务方式,勇于尝试更易于少年儿童浏览、查找的文献资源组织形式。2013年美国著名的达里恩(Darien)图书馆儿童馆员基于传统的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设计了新的杜威精简版分类方案,把繁杂的类目归入几大主题类目之下,各主题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区分,贴在书脊上作为一级分类,保留书脊上原有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标签作为二级分类,对儿童图书进行重组排架[12]。

我们可以借鉴贴双标签的方法,采用2022年语文新课标学段划分标准,在保留《中图法》索书号的基础上,以“学段+中图法”模式组织文献资源。首选按“学段”重组少儿文献,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识,同“学段”的再按《中图法》索书号排序。书脊上贴有两种标签,一种是代表学段主题的彩色标签,一种是原有的《中图法》书标。

条件具备的图书馆可以单设不同学段的主题借阅室,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程度、心理特点组织文献资源,不只有纸质文献,还要有电子文献、视听资料、VR体验等。我国已有专门的机构致力于儿童分级主题阅览室的推广,并有成功案例。随着公共阅读服务空间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以城市书房、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的创新阅读空间正逐步在城乡建立,采取易于读者浏览的文献组织方式,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以“学段+中图法”文献组织模式可在社区少儿阅读空间进行推广。

公共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分学段主题重组文献,使各年龄段的读者易于找到与其心智发展水平、认知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图书,使读者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通过阅读提高自身修养。

(三)实行假期分年级阅读活动

假期阅读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假期持续的阅读行为,保证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养成。美国暑期学习协会(NSLA)的研究表明,所有参加暑期教育活动的青少年都不会经历暑期学习滑坡。公共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和活动资源,是学生在假期保持学习状态的最佳场所。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界根据读者的需求,在假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近年来,美国具有百年历史的“暑期阅读”项目逐渐向“暑期学习”项目转变[13]。

我们在调查和访问中得知,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家长都希望在孩子们假期中,在家长没有时间陪同的情况下,学生们有安全的学习和放松的环境,图书馆无疑是他们最适合的场所之一。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适时顺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配合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假期活动方案,对前一学期的阅读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为后一学期做好学习准备。假期阅读活动可以采取“阅读+体验+游戏”的模式,假期前向学校发布招收学生营员的公告,让同学们个人报名参加,以建立不同年级阅读小组的形式开展图书共读与分享。他们以小图书管理员的身份,进行职业体验,了解图书分编排架规则,熟悉检索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配合假期开展的阅读活动,阅读休息之余还可根据年级适龄情况穿插益智游戏环节,如设置不同的小奖品,每个奖品对应一个有序号卡片,放入不同的书籍中,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书库去找出有卡片的书籍,通过对图书的检索查找,使他们了解对馆藏书籍的检索知识。

图书馆管理者应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关注社会发展热点,与时俱进规划活动主题,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可持续的服务品牌,使图书馆的假期阅读活动能增加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并使他们能够持续关注和参与。

三、结语

随着“双减”意见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入推进,为公共图书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与学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服务,可以更精准把握中小学生群体所具备的阅读素养情况,通过分级阅读定制服务,让同学们能便捷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知识结构所适应的可以阅读的图书。阅读是同学们开阔视野、提高内涵、增加底蕴、放飞心灵、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让阅读成为他们健康向上的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陪伴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学段馆藏图书
馆藏
图书推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