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课程建设研究

2022-10-09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类师范

岳 庆 云

引言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3],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着重提出“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有条件通过”的专业,需要进一步贯彻认证理念,深入反思师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师范专业改革。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课程体系陈旧、支撑能力不足,课程模块之间难以有效融合等问题。

(一)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尚存在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地方综合类高校,师范类专业被边缘化,在强势学科的对比之下,师范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与中小学需求存在脱节,办学定位不清晰。同样一个专业,既有师范类,又有非师范类,学生和家长在询问师范和非师范有什么区别时,校方的回答往往会暴露师范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师范类课程的数量不少于非师范类,对教育理论及实习实践环节又需要加以重视,最后导致师范生的课程负担加重。从整体来看,师范生的专业性并不强,师范性也不突出,尤其是2012年以来,教育部放开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后,凡是“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而不必须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由此师范类专业似乎优势不再。

经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之后,大部分师范专业经历了自评阶段的完善与重建,课程体系的布局已初布完成,但还需继续优化。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认证结论皆为“有条件通过”,也说明师范类专业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持续改进的空间。

高校师范教育属于教师职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关乎中国的未来。师范专业建设要围绕师范教育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将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进行有效区分,强化师范类专业的师范特色。

(二)课程体系陈旧、支撑能力不足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重要指标。在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之前,大部分的地方综合高校师范类专业还停留在“专业课+师范课”的简单叠加状态,课程体系的建构中一般都包含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习实践课程等,课程体系设计倾向于综合性,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欠缺,现有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整体支撑能力不足。

针对长链式薄弱电网励磁涌流防控需要,在计及剩磁、合闸电阻及延时合闸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配合关系对励磁涌流的影响,进而给出了优化的合闸策略。同时,基于PSCAD平台搭建了藏中电网详细电磁暂态计算模型,提出用于励磁涌流评价的剩磁施加方法,仿真和实测对比高度吻合,充分验证了励磁涌流仿真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也为主变压器消磁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手段。

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二级认证师范生应该具备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发展、沟通合作等8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三级认证师范生应该具备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反思研究、交流合作等11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个认证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师范教育画出了一个大框架,希望以此为纲,引导各师范专业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来具体设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也要对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实现有效的支撑。专业建设的主体是专业,专业建设应该充分调研中小学对师范生的实际需求和本专业学生培养具体情况,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更新。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立足师范性,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程度,才可大力推动师范教育的良性发展。陈旧的课程,薄弱的课程体系,难以支撑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综合来看,目前课程体系支撑比较好的一般是学科素养课,因为专业课程种类较丰富。难以实现有效支撑的是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虽然专业也有类似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偏少,且开课质量很难保证,难以实现有效支撑。实践课的形式单一,又很难保证到中小学的实习质量,所以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和沟通合作等指标也很难支撑起来。各专业要贯彻“产出导向”的理念,站在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三)课程模块之间难以有效融合

“学生中心”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和出发点。一切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要求的设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开设与评价都要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进行。在现有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师范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这些课程模块之间难以融合是当前师范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

首先,通识课与专业教育的疏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通病。通识教育又叫“通才教育”,最初由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引进大学教育,之后风靡全球。通识教育重在通识,强调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专业教育是基础,通识教育是拓展。但是现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所学内容联系并不紧密,比如同样一门计算机课程,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法学专业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差别。试想,通识教育如果完全脱离了学生的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又怎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呢?

其次,专业课与师范课的疏离是当前师范教育的短板。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有师范类,也有非师范类,这两个办学方向的培养目标肯定是不一样的,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应该定位于合格中学教师的培养,专业课是否也应该围绕中学教师培养这个目标去开设?

轻视通识课,重视专业课,弱化师范课,几大课程模块相对孤立,是当前师范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要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让通识课、专业课与师范课从疏离走向融合,课程的开设都要为师范生的培养和需求服务,将“学生中心”这个认证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坚持“产出导向”,强化师范课程,实施课程创新,从多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坚持“产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中,“学生中心”统领师范教育理念;“产出导向”构建师范教育体系,“持续改进”是师范教育的质量保障。“产出导向”教育即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该理念自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迪(William G.Spady)创设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4]。“产出导向”教育强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实施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

“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专业建设应置身于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5]。专业建设应该进一步贯彻师范认证理念,坚持“产出导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进行广泛调研,了解各方意见和诉求,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实现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效支撑

师范专业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体系的更新。课程体系应该严格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构成。模块内容充分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注重师范生“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与研究性、专业性与丰富性、综合性与整体性。二级认证标准有8个二级指标,三级认证标准有11个二级指标,认证专业应该对二级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每个指标点应该有2至3门高效支撑课程。尤其是教师教育类指标点的支撑,往往是传统师范教育的薄弱之处。“在课程设置上,要建构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6],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实现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效支撑。

(三)实施课程创新,实现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与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

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改造和新课程的开发,实现通识课、专业课、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

1.改造原有的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实现三个融合。首先是通识课与师范教育的融合。可把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中的“两课”及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相关课程作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养成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专业课与师范教育的融合。可适当增加专业课的师范教育内涵,把专业课程中的人文要素作为本专业课程在实施思政教育和师德养成时所具有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融入思政教育和师德修养内容。如中国文学类课程中的感时忧国传统、尊师重道精神、典型人物的教育作用等,对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从教意愿、认同师德规范和提高师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是实践课与师范教育的融合。学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落实双导师制,确保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上课时数;各专业做好实践前的培训工作,实践中的监督、考核工作以及实践后的总结工作,让学生的教育实践不再流于形式。

2.开发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新的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催生新课程的开设。以汉语言文学为例,专业课程结合创新创业的需求而开设《创意写作》,专业课程结合中小学就业需求而开设《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语文名篇解读与诵读》等课程。专业教师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教师和研究团体合作,整合资源,与中学协同合作开发课程,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师范教育。以上新课程的开发,不仅发挥了专业特长,也满足了师范教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通识课、专业课与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

三、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强化目标导向,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

切实贯彻专业培养方案,强化目标导向,以毕业要求为主要依据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认证标准中8条或11条毕业要求均应有相应的课程支撑。教学大纲的设定主要包括课程说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等,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精神铸造。

下面以《文学概论》为例,说明本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构成,详见表1。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说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5个部分。同时教学大纲详细说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表1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具体构成

(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立足学生就业,通过推进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师范生“‘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拓宽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为专业实践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更多机会,为专业建设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更新教育理念,贯彻新文科教学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提升师范生学习效果

专业建设应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充分重视专业教育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所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进而丰富、充实、更新、提升师范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启用师范生“支教+顶岗”的实习模式,把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习”贯通。一方面,正确认识专业实践、教育实践、综合实践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意义,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在学生的课程设计中凸显这三者的区分度和重要性,推动“一体化全程设计、双结合的综合训练”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不断开拓教育实习基地,将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既消化、吸收了课堂所学理论,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以实践能力为重,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进行渗透,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进行有效融合;二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口语》《教师书写》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学基本技能;三是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性环节,给学生创造机会亲身体验、提高教学基本技能。以赛促练是提高师范生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技能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提高“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技能。

(五)课堂渗透,课外引导,通过言传身教,聚集榜样力量促进师范素质养成

“践行师德作为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理念上,也不能仅仅以理论教学、口头说教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师范生真正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培养深厚的教育情怀”[7]。综上所诉,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塑造是一种养成教育,要靠日常氛围的熏陶,主要包括课上授课和课下活动。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渗透思政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使师德素养成为课程目标潜在或显在的重要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中学校长、教学名师、专家学者走进校园,或组织从事中学教育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毕业生“回家”讲座、演讲等形式现身说法,春风化雨,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情怀。

(六)完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

师范专业应该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诊断评估和改进提高。可成立专门的课程评价组织机构:课程组和教育评价工作组。课程组由课程负责人和该课程骨干教师组成,教育评价工作组由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指委成员、教学督导、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专家等组成。课程组和教育评价工作组负责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诊断与评估、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根据课程目标支撑权重的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专业发展动态的调研、专业教师与专家学者的研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中心的督导意见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三元评价结果,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做出准确评断并对其进行针对性修改,对课程体系的修改坚持“四年一大修,两年一微调”,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和改进则是每年进行一次,于课程结束后实施。

四、结论

高等教育推行师范教育改革,提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符合“双一流”的办学目标,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课程建设是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抓住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抓住认证通过之后的建设时机,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主线,将“师范性”与“专业性”深度融合,突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师范属性,对师范类专业进行深化改革。让一切课程的开设都要为师范生的培养和需求服务,将“学生中心”这个认证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稳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类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