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曲《静默之弦》的印度色彩解读

2022-09-27李怡萱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泛音音响效果静默

李怡萱

一、琵琶曲《静默之弦》

琵琶曲《静默之弦》是由青年作曲家孙晶受第三届“辽源杯”琵琶大赛邀约创作于2018年的一首作品。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中的第100首:“我要调拨我的琴弦,和永恒的乐音合拍,当它呜咽出最后的声音时,就把我静默的琴儿放在静默的脚边”。作曲家以此诗为名,借用泰戈尔的“献歌”表达出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敬畏之情,曲中弥漫着一种静谧、飘逸、肃穆的意境。该曲目从题材和技巧两方面均受到了较大的认可,它将中国乐器与印度音乐风格相结合,开创了当代琵琶曲创作的新思路。在最终定稿的版本中,这首作品融合了传统及现代、中国与印度等多种音乐元素,为听众展现了琵琶这件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演奏这首作品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演奏技法,更要从世界民族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中发掘该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如此才能更全面的诠释这首作品。

该曲中旋律多运用比较形象的短句,以对比、类比的方式突出音色强弱的不同,表现出印度传统音乐中两人对奏的状态,极具律动感;节奏模仿印度节奏圈,运用各种复杂的节奏组合极力刻画出浓烈的印度音乐色彩,重音打破传统范式,富于弹性。并以对塔布拉鼓和持续低音弹布拉的模仿作为织体进行铺垫。在演奏技法上将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琴的诸多处理方式融入琵琶演奏技巧中,如滑音、泛音、推拉音等装饰音的处理等,并对印度音乐鼻腔音和共鸣弦加以模仿,以求用琵琶表现出西塔尔琴的音响效果。该曲给予了演奏者极大的二度创作空间,演奏者演奏时音色的变化带来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同样展现了颇具风味的印度音乐氛围。

二、琵琶曲《静默之弦》中的印度音乐色彩

《静默之弦》是作曲家基于“拉格”与“塔拉”这两个印度音乐基本元素而感性创作的乐曲。印度古典音乐大多是有自然性的旋律和节奏,这也是印度音乐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经学者研究传统印度音乐旋律几乎是单一的线性旋律,这是印度音乐最具共性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静默之弦》这首作品能将印度音乐色彩写入现代琵琶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印度古典音乐中鲜少出现类似西方音乐的立体化和声音效。因此,在这点上印度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相似之处,这也是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将中、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印度音乐家们在演奏时甚至没有预先确定的曲谱,印度音乐的旋律也因此存在着些许不确定性。在一次次的口传心授中,印度音乐的旋律逐渐多了许多随性的装饰音,节奏变化自由丰富,印度音乐旋律和节奏特性的文化也由此产生。因此,即兴也是印度音乐的一大特点。

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从印度音乐旋律、印度器乐音色和印度音乐节奏型等多个方面的模仿中,为听众呈现了“印度风味”。

(一)节奏型的分析——以印度节奏圈为例

印度节奏圈被称为“塔拉”,有关“塔拉”一词有诸多解释,总的源于梵语,意为拍手。在印度,节奏有均分律动也有非均分律动之分,而塔拉就是一种非均分的循环式节拍,它的即兴性极强,也是奠定曲调和音乐形式内部结构的标准。在印度音乐中,节奏节拍的运动总是以某种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反复进行着,其中三拍子或四拍可以说是最常用的基础节奏。无论节奏节拍怎样变换,基础节奏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以四拍子举例,在印度音乐的演奏过程中,音乐家们往往能够将一个四拍子的基础节奏分成4份至16等份,并且演奏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而印度节奏圈可以以任何一种拍子作为循环往复的基础,在演奏时被不断强调,因此印度音乐的节奏模式大多都具有循环的特点,这甚至是音乐家们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一种模式。《静默之弦》的乐谱中则多处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谱例所示,急板中五小节均为三连音的节奏型,体现出了印度节奏圈的循环特点,但由于旋律音的位置不同,给听众带来的听觉感受也不同。141小节中,旋律音位于三连音的第一拍,其余位置均为空弦即三个音为一组;142小节开始旋律音的排布更为密集,从实际演奏效果听,紧张感进一步加强。

《静默之弦》谱例

在印度节奏圈中,“塔拉”的第一拍“萨姆”是重要的拍点之一。在任何节奏圈中,萨姆都将被着重强调,它预示着上一段节奏周期的结束,也预示着下一段节奏周期的开始。在充满复杂变换和即兴的节奏圈中,演奏者必须准确地回到萨姆。而回到萨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迪哈伊”(Tihai):这是一种使用某一乐汇重复三次而形成的乐句。《静默之弦》这首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作曲家将84小节作为乐句发展的动机,通过三次重复演奏,结束于87小节的A音,这个音既是前一乐句的结束,也是下一个乐句的开始。

关于印度节奏圈在琵琶演奏旋律中的运用,上板开始虽然以四四拍为基础,但与大多数传统及现代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多数现代作品中的节奏简单地拆分成两份或三分即可,而这首作品则是完全按照印度节奏圈进行创作。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其拆分成小句子,打破小节线的限制,倘若只是简单地将其拆分成两份或三份则会失去大量印度音乐中的律动性,而短句会更有利于音乐动机的支撑。此外,在节奏中涉及的重音问题,该曲将传统节奏中四四拍“强、弱、次强、弱”的节奏重音打破,只讲究拆分出的小短句的重音,以及泛音所带来的重音反弹感,若按四四拍的强弱拆法则会失去乐曲的印度风味,也使旋律变得不通顺。上板后的大部分重音都落在挑上,完全跟随句子走,甚至每次换技法都会有句子的转变随之带来重音的转变,可以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节拍的节奏范式。从节奏圈拆分出来的小句子,转化的过程很快,有很明确地对奏感,往往能让人联想成西塔尔琴与塔布拉鼓地对奏,一句是西塔尔琴的音色一句又是塔布拉鼓的鼓点。演奏者在演奏时常常会带有些感性思维,演奏中带有些印度音乐的即兴性,听众在听过之后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感性的认识。

(二)音响效果的模仿——以西塔尔琴为例

西塔尔琴(西塔尔)被称作时印度最具代表性、最流行的拨奏弦鸣乐器,甚至有言论称“一支西塔尔便可以弹尽人间悲苦”。传统西塔尔琴一般约有20多根品、18—20根弦,其中有7根主弦、4根金属琴弦可用于旋律的演奏,而剩余3根为低音共鸣弦用于演奏持续音并以此突出音乐节奏,此外西塔尔音品下方还有11—13根共鸣弦可发出因主弦变化而产生的自然泛音。西塔尔琴正是得益于其特殊而又精巧奇特的构造、演奏方法的丰富多样,往往能呈现出印度音乐中那丰富多样、绵延不断、婉转曲折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螺旋形的音乐。印度音乐特别是西塔尔琴的音响效果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多数西塔尔琴作品中常有持续不断的伴音“drone”,这种嗡嗡的伴音都将持续至音乐结束,这似乎也是印度音乐的一种习惯。而西塔尔琴演奏出的音响效果中有种琉特琴和曼陀罗铃结合的感觉,但其金属感更强、哼鸣声缥缈悠扬,更易于弹奏出浓郁、缥缈的感觉。

西塔尔琴这种特殊的音响效果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持续低音及微分音。在多数印度西塔尔琴乐曲中,音乐结构基本都一句旋律加上一句持续低音,旋律和持续低音相互穿插。此外,西塔尔琴演奏时大量的微分音也描绘出西塔尔琴乃至印度音乐独到的音响效果,即神秘空灵、浓郁缥缈且余音绕梁的宗教之感。

《静默之弦》这首作品延续了西塔尔琴音乐的写作形式。在每个旋律小句子之后都有会有一段低音,承上启下,即是对旋律音的延留,也是对新旋律的过渡。旋律中的持续低音是对西塔尔琴共鸣弦以及塔布拉鼓的低音鼓产生的音响效果的模仿,并以此突出旋律的节奏感。更能表现出印度音乐波浪性的旋律。西塔尔与琵琶同为弹拨乐,但由于乐器形制的不同,相较于西塔尔琴,琵琶只有在演奏空弦的情况下音响的延留效果最佳。该曲在慢板结尾处的上下型音阶旋律出现后,作曲家立刻运用了泛音和空一弦a的组合。泛音的音色通透,空弦的共鸣较大,两者相结合使延留音的效果进一步增加,形成类似西塔尔琴的共鸣弦效果。通过不同节拍的组合,每一句旋律后的持续低音乐句也有不同的变化。以a为主音以八度的形式构成对比,使每一句持续低音相似又不雷同。

西塔尔琴的作品中常伴随着印度音乐颇具特色的微分音列“斯如梯”(Sruti),如其微分音列常在十二平均率的原有基础上,将相邻两个大二度的音平均分为四等份,因此在一个八度的范围内存在22个微分音,这也是多数传统西塔尔琴作品最主要特点之一。

在《静默之弦》中,作曲家同样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创作,因此推拉音在这首曲子中的演奏处理与传统曲目中的推拉吟揉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作品中,推拉音由于作为装饰性元素,通常存在于二度、三度等平均的音程关系中,而在本首作品的引子的部分,多有微分音音程的推拉音存在,以及作曲家提出的将音高升高至原音的1/4这样的谱面要求。这样的推拉音处理方式,对演奏者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尽力完成音高要求的同时,触弦速度的改变和触弦位置的不同创造出西塔尔琴演奏时的音响效果,从而塑造出古印度神秘、肃穆的氛围,使听众身临其境。

滑音的处理同样是为了模仿西塔尔琴曲的特征表现出印度音乐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只在谱面标出了滑音的方向而并未给出准确的音高,这些往往需要演奏者根据实际演奏情况进行判断,应当更加注重音到音之间的音高过程。而该曲中的泛音则多起到共振、共泛的效果,同时也预示着下一个滑音的到来。作曲家通过琵琶滑音与泛音的组合技法模仿出西塔尔琴演奏时主旋律弦与共鸣弦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印度音乐中独有的波浪形螺旋的旋律线条。在散板中,泛音多接在滑音前后,作为滑音的延留,以便更好地得到共鸣,演奏时所有实音弱化音头,并用泛音把半音、小半音(即微分音)连接起来,通常音尾进行共泛,线条与点状交织在一起,两种音色相互碰撞,一如西塔尔琴演奏时的音响。

结 语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听众的共鸣。《静默之弦》正是将中、印音乐元素互相融合的集大成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音乐与印度音乐有着相通点。音乐表现出了对自然、生命的歌颂与敬畏。是对琵琶现代作品题材的新的探索,将时代的声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了琵琶这件乐器包容的能力。现如今,民乐的发展再次迎来繁荣,层出不穷的新作品是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面向世界更是我们当代国乐人共同思考的话题。■

猜你喜欢

泛音音响效果静默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预备,出发!
爱在发生时
浅谈话剧音响的艺术效果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浅谈戏曲舞台音响的应用
浅谈潮剧舞台音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