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蒙古族民歌《鸿雁》

2022-09-27李畅畅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鸿雁民族性小节

李畅畅

一、民歌《鸿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地域性与民族性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首先,地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是人文因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体。它主要包括气候、水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动植物的分布、物质资源等等。我们研究某一流域的地域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其人文性,而研究人文性就得从组成地域特色的各个要素为起始点。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气候和水土的状况也具有差异,那么就会导致这个民族在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文化的差异,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的艺术类型就会各具特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族性包含了民族所在地域的特征,而地域性无处不在。一定的民族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地域也必定生存着一定的民族,地域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决定着民族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域性就不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们共同表现出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与面貌。

艺术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们的劳动之中,因此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鸿雁》是国内广为流传的内蒙古族民歌,而研究一首民歌必定起始于对特定地区的研究。内蒙古地处于北半球的内陆地区,地形主要为高原,地域辽阔,没有高山阻挡视野,青草连接长天;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蒙古人开阔的胸怀、豪爽的性格。整个民族人口少并且分布较为分散,只有蓝天、青草和牲畜陪伴,使得蒙古人心中寂寞孤苦,也就形成了互帮互助、好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征。蒙古人的劳动以畜牧业为主,放养的牲畜数量多,因居住地周围的草料不足以供给数量庞大的牲畜一年四季,或偶尔遇到天灾草料稀少,因此他们会赶着牲畜向牧草肥沃的地方迁移,那么自然居住地点也会不定;从这一点考虑,自然环境锻炼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与敢于战胜灾难的性格。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无论成年人还是孩童都擅长马术,驰骋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因此形成了蒙古人性格的自由、奔放。饮食方面与气候方面,内蒙古地区是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且不均匀、冬季与夏季变化较为剧烈,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达五个月至半年之久,并且冬春季多风大,为了抵抗寒冷蒙古人主要以食肉、喝高度数酒为主,这种饮食文化下使得蒙古人具有粗犷、暴躁的性格。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使得蒙古族人文特征显著,极大影响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音乐上自然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地方民歌的产生基础,并深深地影响着地方民歌的发展方向,这种影响表现在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更表现在民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而形成的蒙古族特有的艺术整体风格与特征。

二、民歌《鸿雁》的创作背景简述

研究民歌必定是要深挖歌曲产生的时代、地区以及歌曲本身产生的背景,这对我们研究歌曲本身是极其关键的,对于歌曲演绎者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功课。

民歌《鸿雁》(原名《鸿嘎噜》),最初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特中旗呼勒斯泰,据传在当地已经流传了400年之久,歌曲的创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莫日根巴特尔,他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有一年乌拉特西公旗王爷达尔马什里派人去西藏请第五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希望他们从民间筛选出第三代梅力更召活佛,最终选中了五岁的莫日根巴尔特为梅力更召地区的转世灵童,并被封为三世葛根(方丈)。他在成长期间学习了多国语言和大量的佛经,身份尊贵。但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见一眼自己的妹妹。据说他的妹妹远嫁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那时交通不便,对于当时路程遥远,因此常年不能相见;兄妹二人常年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可妹妹没有学习过文字,每次都需要找乡里有知识的人向自己传达哥哥的问候以及代写回信于哥哥,一来一往十分不便。关于书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鸿雁传书”的美谈,经过千百年鸿雁也就自然成为书信往来的“代称”。然而妹妹长期对家乡、对哥哥的思念以书信形式传达却让公婆感到非常不满,婆媳关系一直存在裂痕,因此在信中妹妹也会常常向哥哥倾诉自己的不幸与不满,而作为哥哥为了让妹妹生活得轻松,也只能劝妹妹要学会忍耐和让步,就这样秋去春来、南往北归,一年期盼一次的传书成为佳话。有一次妹妹带着家人回巴彦淖尔看望家人,路过梅力更召地区看望哥哥,哥哥因常年不见妹妹希望妹妹多留下一些日子,但又想到家中父母对女儿的思念便让妹妹回了家乡看望父母。在分别之际,激荡起莫日根巴尔特对亲人的不舍和想念,就在那时怀着对妹妹离去的不舍、期待家人团聚的愿望以及对乌拉特西公旗王爷达尔马什里热情招待的感激之下即兴创作了《鸿嘎噜》,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歌曲中反复出现的鸿嘎噜是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呼唤,是对妹妹和家人的思念、对帮助自己的友人的衷心谢意,因此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蒙古人民招待客人常用的歌曲。

这首经久不衰的作品,在现代编曲人“张宏光”先生的推荐下,由“吕燕卫”先生为其填上汉语歌词,使得这首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在国内获得更广泛的传播。2008年该歌曲应用于热播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插曲,在历史史实改编的故事下赋予了《鸿雁》新的含义。该歌曲如今常应用于蒙古族人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宴请,将客人比喻为“鸿嘎噜”(白天鹅),象征着纯洁、高贵、美丽,用来表达蒙古人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重视,也表现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品格。

三、民歌《鸿雁》的演唱与情绪表达

如何演绎好一首歌曲与表达完整的情绪呢?首先需要歌者对作曲家、作词家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不断的深挖。歌曲的旋律已在草原上流传400余年,融入了蒙古族人民在各种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积攒下的民族特征、元素,经过吕燕卫先生的在词上的修改、提炼使其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风格独特。那么出生在齐鲁大地上、生活在北京并且完全没有在内蒙古生活经历的吕燕卫先生是如何把这首歌填上如此优美、感伤、荡气回肠的词呢?从一定程度上说,蒙古人曾经在1271年至1368年这97年间统一了中原以及历史上北方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华民族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为一体。华夏人民向往自由,而美丽的蒙古草原就是那自由的天堂,身处中原大地的吕燕卫先生早就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声中看到了那片令人神往的草原。

其次要联想作者创作的心情。此首作品是作者离家万里、在外常年漂泊的有感而作;生于当今的时代,我们想要不远万里地回家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而在那个时代在外漂泊人想要回家是极其不容易的,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每逢佳节却不能重回故土走一走、看一看,不能喝一碗家乡的酒,由此情绪迸发,思念家乡的情绪涌上心头。作者以北归的大雁为牵引,不禁感慨自己不能像大雁一样踏上回家的路,只能将情感托付于大雁,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对于作者来说,寄情于草原、寄情于北归的大雁,已是歌唱中华民族共有的思乡之情。

最后要反复揣摩歌词的蕴意。第一句,作者分别以“鸿雁、天空、江水、秋草”等一连串的名词勾画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色,以成群结队的大雁暗含自己孤独一人,又以琴声的拟人化来表达自己的忧伤,同时借用古人一贯的写作手法,诗中描写“秋”景,心中有秋必然描写的是“愁”,此时表现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因此演唱第一句时我们更应该处于放松的状态去诉说,避免身体紧绷,尤其在引子部分要调整呼吸,其中“空”字需要唱在元音“o”上,并在字尾快速归韵,同时腰腹部的气息要有支撑避免声音后吞,“水”字先唱在元音“e”上再归韵,避免卡喉。第二句其中写到“芦苇荡”,芦苇一般象征着坚韧、朴实,这里表明远离家乡的游子早已锻炼出了坚韧;而天地之大,发出了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思念北方家乡的感慨。而在补充句中,再次强调了第二句后半部分歌词,所以需要与第一句演唱做出明显的情绪对比,在力度上要有所增强来体现对家乡深厚的情感。第三句表达了自己对北归还的期待,那草原的歌声与琴声好似自己回到家乡,不由得心生暖意。在演唱时需要我们把握那种幸福感以及兴奋积极的状态,在“暖”字上也要唱出那种浓浓的暖意与幸福感,让听者如同身临其境。第四句意味着回家的路再遥远在此时也不再遥远,而后面的重复句更是体现出蒙古人豪迈以及珍惜在草原的美好时光,在演唱时我们应倾尽全力将内心的情感全部迸发出,最后以如同喝醉了一样慢慢弱唱用以表达蒙古人民的真诚。整首歌词反复以鸿雁为牵引,四句中要演唱出四种层次,分为前后两段更要演唱出对比,情绪层层递进最终在弱唱中结尾留下绵绵不断的情意。

四、《鸿雁》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示意图:

||:A:|| ||:A1:||前奏 a b 补充4小节 4 e羽间奏 a1 b1 尾声6小节 4小节 4小节 小节 4小节 4小节 5小节C宫 G宫 e羽 e羽 f羽 f羽 f羽

引子部分采用C宫调,前四小节旋律好似大雁飞行时翅膀的挥动,展现一幅由近景到远景的动态草原图,五六小节转入G宫调,如流水一般为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

A段第一乐句旋律巧妙地运用了鱼咬尾的写作手法突出主题,旋律与歌词贴切,通过对景物描写突出意境。伴奏以半分解式和弦给予歌者叙述的空间。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为对比性乐句,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为平行方整性结构乐段,好似与第一乐段形成呼应;在调式方面借用西方近关系转调的方式,使和声色彩、音响效果更加丰富。补充部分旋律不变却要求在情绪上发生明显变化。

间奏部分旋律与引子部分旋律都使用了模仿大雁飞行节奏,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伴奏型逐渐由8分音符的半分解织体转变为16分音符的半分解织体,此时转入f羽调式,为主题的再次出现做了充足的铺垫。

B段整体旋律与节奏做了微微的变化,加入了小切分的节奏型以及短时值音符的点缀铺垫高潮的到来。在力度上与A段相比更加强,情绪要求更加坚定。

尾声部分pp(很弱)到ppp(极弱)的处理以及尾音落在属音上给予听者无尽的回味。

五、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演唱民歌《鸿雁》的作用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就如同思维的两条腿支撑思维的正常行动。感性思维通常是凭借生活经验与直觉来指导行动,它常受到环境的影响,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思维,其缺点在于不具有逻辑、缺乏整体规划,而且常常占领人的思维,但感性思维在艺术领域却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元素,艺术的存在之所以具有意义便是感性思维的存在。而理性思维是一种具有明确方向和导向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逻辑的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其缺点在于只凭严格的逻辑推理去分析事物,但缺乏感情色彩。那么在演唱《鸿雁》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好两种思维的长处,避免两种思维的相互占据。在演唱歌曲前我们必须利用理性思维去发掘歌曲背后的背景故事、文化背景以及歌曲各种音乐组成要素(曲式、和声、节奏等等);在练习歌曲、把握谱面要求和个人对歌曲的处理。同时在发掘歌曲内涵时以感性思维去感受人文内涵,演唱其歌曲时要充分调动情感来感染观众。如在歌曲《鸿雁》中,每一句都需要较上一句作情绪的递进,因此前几句的演唱就需要有所节制,否则整首歌曲将是平平无奇。最后作为演绎者要充分发挥感性思维将自己扮演为歌曲中的自己。

结 语

民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艺术瑰宝,而《鸿雁》是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元素有机结合的产物,风格特点易得到大众接受,它的创作为我国保留、传承中国民歌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得华夏子孙更加了解本国多元的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本文结合了笔者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总结与演唱感悟,希望此首歌曲对家乡的情真意切以及中国人民爱家乡、恋亲人的品格不断传承,希望能够具有更多此类优秀民族作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弘扬民族文化是新时代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工作者的历史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希望文中观点能为读者提供可参考之处,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也愿此文章能够向世界弘扬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鸿雁民族性小节
探析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快把我哥带走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雄鸡和鸿雁
以理驭算远离“陷阱”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