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东乌珠穆沁旗人地关系优化问题探讨
——以尚都嘎查为例

2022-09-19格根珠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牧户草场牧区

格根珠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东北部,有全国最大的牧业旗之称。东乌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边境线长527.6 km,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在尚都嘎查地段,属于中蒙边境地,是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及俄蒙开放的重要窗口[1]。

目前学术界和社会有关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如何协调还没有一致的理论、意见、措施,仍然处于争论探索阶段。内蒙古作为我国边疆地区,对国家边疆安全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如何协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牧民生产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几年草场持续退化,影响了牧区人民最重要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开支不断加大、收入利益减少等问题出现并日益增多。在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如何解决牧区人民所面临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纵观传统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历史,大体可以在两个领域展开讨论:①“人”与“地”这对矛盾对立统一体在其运行过程中,哪一方起主导作用问题的探讨;②关注“人—地”矛盾对立统一体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有关各要素的作用特点、类型以及整个系统结构及其运行状况与机制问题。针对在“人—地”矛盾对立统一体中的由哪一方主导问题的探讨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人地相关论、可能论、人定论等5种代表性理论观点[2]。而“人—地”矛盾对立统一体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有关各要素的作用特点、类型以及整个系统结构及其运行状况与机制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我国吴传均院士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他指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发展变化的机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定的地理环境只能容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3]。”笔者以尚都嘎查为例,运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对该嘎查牧区人地关系优化问题进行探讨,对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两大子系统的影响要素,如市场、牲畜、政策、文化、草场、水源、碱滩、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为牧区人地关系优化问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尚都嘎查位于东乌珠穆沁旗西北部,北纬45°31′~45°54′,东经116°04′~116°28′,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为38.7 km。该嘎查是居民均为蒙古族的纯牧业嘎查,草场总面积为71万亩。根据2019年统计,全嘎查被划分为4个浩特(组),共有141户(按户口本)、518人,牲畜共计1 302头牛、320匹马、19 976只绵羊、619只山羊,大畜以牛为主,小畜以绵羊为主,无骆驼。该嘎查地势东低西高,地形主要有山崖、洼地、谷地、滩川地、沟谷、山脊等。因受大兴安岭的阻碍,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冬季受蒙古高原气压,具有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因此在春季(3月—5月)干旱,气温上升快,冷气运动多,易突发雪暴、冷雨等。夏季(6月—8月)气温上升,年降雨量的70%~80%集中在这个时期,气候湿润。秋季(9月—11月)降雨量减少,气候变得干燥凉爽。冬季(11月到次年的2月)以西伯利亚冷气候为主,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气候寒冷且风大。天气气温变化与东乌珠穆沁旗中西部天气特征一致。总体来说,夏季气温20 ℃~24 ℃,冬季气温-21 ℃~-30 ℃,气温高时可达38 ℃,低时可达-40 ℃。

1.2 理论方法及研究方法

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由人和地两个子系统组成的,本文对尚都嘎查人地关系的研究通过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与劳动力这3个结构,10个要素来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尚都嘎查人地关系优化问题进行探讨:①文献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归纳有关文献材料进行研究。②实地考察,到指定的地方去做研究。即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事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随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努力把握住考察对象的特点。③问卷调查,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④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

图2 研究区人地关系示意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人口与劳动力

2.1.1.1 人口数量。尚都嘎查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419人增长到2022年的518人,将近增加100个人,每年平均约增加5个人。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但牧户数量从83户增长至141户,之前大家庭时的草场面积因成家分户而再次分割,从而牧户草场面积变少。不少家庭为了生计必然增加牲畜,继而不得不租用他人草场。目前的141户是按户口本数量计算的户数,实际在牧区生活的户数为96户,其余的有把自家草场租给他人的,主要是租给父母、兄弟、姐妹或者草场相邻的牧户,但也有户口分开了还一起经营草场的情况。

2.1.1.2 劳动力质量。说到劳动力质量,通常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有关,但在牧区生产生活中却几乎不相关。目前在牧区的共有96户,按地理位置把嘎查分为3组,从左到右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此次问卷调查共计40户,一组12户、二组14户、三组14户。通过调查可知,牧民的文化程度分别为:无文化的占10%、小学占45%、中学占27.5%、专科占12.5%、本科占5%。调查户主年龄发现:20岁~30岁的有4人、30岁~40岁的有5人、40岁~50岁的有15人、50岁~60岁的有11人、60岁及以上的有5人。小学学历主要集中在40岁~60岁之间,中学学历主要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无文化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从牧户家庭生活水平可知,文化程度与经济水平并没有呈现出正比的趋势。问卷调查中某一牧户主仅仅只有小学学历,但却是该嘎查的模范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牧区生活的常年经验积累、努力劳动以及合理规划开支。据采访可知,该牧户在旗县没有住房,并且不打算买房。现如今,大部分牧民在旗县都有住房,同时在旗县与牧区之间两边跑。因此,燃油费、各种生活开销等都是避免不了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还可看出,不包括富裕牧户,生活水平中等和较低的牧户中银行贷款户占68.75%,贷款原因有畜牧业建设、牧业生产生活开支不够等,如饲料草料开支、草场租赁费等。

图3 户主文化程度比例

2.1.2 人文地理环境

2.1.2.1 市场。根据问卷调查可知,牧民改变以往通过中间人进行贩卖的方式,自行将牲畜运送到当地冷库,进行售卖。这种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户的直接收入,但也有不少牧户因需租用交通工具,产生了一笔费用。据调查,牧民将牲畜送到冷库之后,关于冷库如何定价、牲畜的市场价格以及牲畜的市场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而波动,大部分牧民表示并不清楚。据此,可以得出正是因为畜牧市场规则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强,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牧户无法全面了解售卖的基准。

2.1.2.2 畜牧。尚都嘎查牲畜种类有马、牛、山羊、绵羊,根据珠恩嘎达布其镇统计部门提供的2019年数据,牲畜数量为1 302头牛、320匹牛、19 976只绵羊、619只山羊。大畜以牛为主,小畜以绵羊为主,无骆驼。以乌珠穆沁羊和乌珠穆沁牛为特色,通过调查问卷可知牧民现在普遍偏向于放牛,原因有牛用舌头卷草吃,而羊和马啃草吃,因此畜牛对于草场的破坏力相比于畜羊和畜马更弱一些,另外市场对牛的供需更多且价格高、收入好。

2.1.2.3 政策。目前有限制牲畜数量、春季休牧和国家鼓励牧民走合作社等有关政策。限制牲畜数量是按草场亩数计算的,该嘎查是30多亩地1只羊,牛是羊的5倍,也就是说150多亩地一头牛。尚都嘎查人均2 170亩草场,按一人的草场来算最多可放70只羊或14头牛。因此,据调查大部分牧户都有租赁草场的情况,租金有6元/亩、6.5元/亩、7元/亩、10元/亩等不同价位,同时牧民们表示,不租赁草场,收入根本无法对等开支。有的牧户尽管已经租赁草场但也无法对等开支,只好从银行贷款。春季休牧政策是指每年4月15日—5月15日,一个月不得放牧,只能在规定面积里圈养牲畜。同时有相应的补助,按牧户家的草场(不包括租用草场)给予0.75元/亩的补贴。可从牧户们的反映可知,补贴费远远不够圈养时花费的草饲料费用,并且他们认为一个月圈养对草场的恢复不但没有明显效果,对牧民而言额外增加了草饲料支出。上述提出的政策中也有国家鼓励牧民走合作社,2007年东乌珠穆沁旗政府也出台实施“四个整合”政策。据《筑梦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发展草原畜牧业纪实》上记录:尚都嘎查在整合政策中确定优化乌珠穆沁羊群结构的发展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于2010年争取到旗“一事一议”项目,建立了尚都嘎查种羊集中管理基地,由嘎查统一管理,高薪雇佣嘎查贫困户饲养种群,并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选育、统一配种、统一补饲、统一防疫、统一购销”,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1]。

2.1.2.4 文化。牧民文化是由来已久的草原文化,敬畏自然、“看天为生”的游动放牧生产生活方式,既不破坏草原又对自己牧业生产生活有益,人地关系融洽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83年开始家庭草场承包到户之后完全定牧,游动范围变得小且固定,草场退化使得人地关系更加矛盾。传统蒙古牧业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也受到了一定阻碍,青少年无法身在其中感受传统文化。

2.1.3 自然地理环境

2.1.3.1 草场。尚都嘎查草场总面积为71万亩,主要地形为山崖、洼地、谷地、滩川地、沟谷、山脊等。该嘎查具有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西部是山地且土壤坚硬、东部相对地势低土壤松软、中南部是滩川地与碱滩。据问卷调查可知,按植被营养价值来说西部山地好,虽然植被长势不高却营养丰富品种多,但西部山地土壤硬,相比东部土壤松软的地恢复能力差,恢复起来慢。近十几年的草场退化导致了现在东部草场比西部草场好的现象。内蒙古草原整体退化的主要标志是枯草层的消失[2], 草场生产力在于枯草层。在嘎查有枯草层的山崖东阳坡和干燥裸露的山崖南阳坡上分别挖了30 cm×30 cm的土,如图4所示。

图4 枯草层和干燥裸露地对比图

从这一操作可知,有枯草层的土往下不到3 cm就有湿润度并且有很多植被根,土是软黏的;而干燥裸露的土里往下5 cm以下才有湿度,硬沙粒比较多。这充分证明了枯草层可保土壤湿度,对草场植被生长有利。据干燥裸露地的牧主说,前两年就在这片草场起了蝗灾,不长草也有几年了。干燥裸露的土地是老鼠与蝗虫的“温床”,也是蝗虫和老鼠的天敌——鸟类的“地狱”。因此,造成草原退化以后,草原蝗灾与鼠灾发生的频率与程度远比历史严重得多[2]。

2.1.3.2 碱滩、水源。尚都嘎查碱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碱滩草地有牲畜所需的丰富矿物质。而水源主要以河、湖泊、泉水、井为主。嘎查大小湖有8个、大小泉水有6个、井有水井和机井,可以说每户都有机井,在水源方面相对充足。海山教授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演变及调控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到牲畜生命活动的两大要素——水源和盐碱地,在草原上的分布也不均衡,只有通过游牧才能找到。采食碱性植物是牲畜在春秋两季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牲畜秋季抓“油膘”或“肥肉膘”和春季保持膘情至关重要。因此,水源和拥有碱性植物的盐碱地草场必须是共有公用,牧民也只有通过游牧,利用各种类型草场和水源,最终才能达到使牲畜最大限度抓膘的目的[2]。有经验的牧民们也都清楚这一点,但由于家庭承包草场的形式下不是每户都有碱滩地,这是目前一大部分牧民所面临的问题。

图5 东乌旗5月—8月降水总量变化

2.1.3.3 自然灾害。从问卷调查可知,牧民普遍认为草场退化的原因是气候变化,更具体来说是因为雨水减少。东乌珠穆沁旗降水量70%~80%都集中在夏季,据东乌珠穆沁旗2000年—2017年的5月、6月、7月、8月份降水总量变化图中的虚线的线性趋势可知,基本无变化,所以降水量不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实线折线图看出2006年、2007年降水量最低,之后逐渐增多,但草场退化现象却没有明显好转。而枯草层的消失使得土地下了雨却留不住湿度而被蒸发掉,草场植被生长不好,稀疏矮低,严重时会导致草场干燥裸露最后发生蝗灾、鼠灾等灾害,再加上起风就导致沙尘暴,降雪量大引发“白灾”,降雪量小则引发“黑灾”,草场生产力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与程度也只增不减。枯草层的消失对牧业生产生活是致命要害,严重时会引发一系列且次数频繁的自然灾害现象。

2.2 分析

2.2.1 自然因素是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尚都嘎查属于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极端脆弱,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率大,自然灾害频繁。随着近十年来草场退化,草场生产力承载力逐年下降,给牧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北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正因为草原生态系统极端脆弱,所以从多年前开始,就实行因地适宜的游牧生产方式,同时这样还能避开各种自然地理变化带来的威胁。

2.2.2 草场利用制度和相关政策是人地关系发展走向的决定因素

从历史时期的游牧生产方式、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出现固定居民点——“大部队”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草场双承包”制度,游牧生产方式变成了如今的一家一户式定牧居生产生活方式[2]。在“草场双承包”制度下,短短二十几年草场严重退化。为了恢复草场开始出台禁牧、春季休牧等各种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人地关系也从和谐逐渐转向矛盾。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发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近年来,锡盟盟委、行署曾多次组织摸底调查、专题研讨就牧区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并成立指导小组,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发展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文件[4];2007年,东乌珠穆沁旗政府实施“四个整合”(整合草场、整合牲畜、整合基础设施、整合劳动力)政策制度,努力优化人地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结构分析得出,尚都嘎查人地关系处于人地矛盾阶段。牧户数量增多,每户被分到的草场面积变少,导致草原的“破碎化”。原先大家庭时的四季轮牧的大草场没落、游牧被限制、枯草层消失、草原生态系统丧失了“自我”良性运行调节机制、有经验有能力牧户变少、波动大的市场中牧民属于被动主体等多种原因导致牧区贫困化加深。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不符合实际牧业情况,草场退化严重、自然灾害变多等问题频繁出现,多种因素相互被影响后导致恶性循环。

通过调整优化草场利用制度来恢复和强化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良性运行机制:可引领牧民走牧区专业合作社,整合草场,把松散的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据问卷调查可知,97.5%的牧民认为走合作社是有利的。目前尚都嘎查已有“乌珠穆沁羊合作社”,然而据了解,该合作社已经只是“有名无实”的状态了。问卷调查显示,不走合作社的最大阻碍:47.5%的牧民表示是缺少有相关领导能力的人;27.5%的牧民表示部分牧民缺乏认知、不团结;25%的牧民表示对合作社没有具体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将合作社的优势宣传到位,可设置专业培训班让牧民清楚了解到合作社的具体利益与成效,再让参加培训且有了一定能力的牧民带领大家走合作社,整合草场、牲畜、基础设施、劳动力等。这样可以做到草场轮休、牲畜游牧、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劳动力等,最终可以优化人地关系,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恢复和强化草原生态系统。

全面依法治理作为国家北疆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中央政府的投入应当以制定因地制宜的牧区可持续发展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政策为前提科学总结近几十年来牧区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实施适合我国牧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传统实际的牧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与边疆稳定。牧区的首要功能应当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与边疆稳定屏障。因此,其他各种开发都应当在确保牧区首要功能的前提下开展[4]。

猜你喜欢

牧户草场牧区
祁连草场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科尔沁沙地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