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提质增速的优化策略

2022-08-24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

杨 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04)

0 引 言

数字经济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高校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转型与挑战,信息技术无与伦比的作用让全社会都开始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赋能于教育教学。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正在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重塑教学模式。

1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纵观国内外教育领域,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美国自1996 年以来先后颁布了5 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组建区域教育技术联盟,支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新加坡在2014 年开始推进“智慧国家2025 规划”项目。自2012 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升,逐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20 年的“停课不停学”进一步凸显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世界各地的学校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使数十万所学校、2.8 亿学生、1 700 万教师走上一条他们完全没有走过的路——完全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这一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网络资源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更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迅速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教育部2021 年工作要点也是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推进教育新型设施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2 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待均衡配置

尽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共识,但是信息化建设水平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一是区域不平衡,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同、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差异,中东部地区以及发达城市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条件和教学水平明显优于西部及偏远地区。二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平衡,部分教师本身是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教学,其信息化水平必然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平衡,学生所具备的信息化素养、信息化设备、信息化技能存在较大差异。

2.2 信息技术与科教融合不够,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教学不仅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还要具备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以及信息化课程实施的能力,部分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运用PPT 讲课。部分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运用电子工具开展教学,信息化课程设计、信息化课程组织能力较差。部分教师网上建课、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主动性不高,在线答疑和师生互动不足,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信息化教学需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2.3 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不足,信息化教学平台活力不够

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多处于较浅层面,不同教师和课程所使用的移动教学终端不同,需要下载很多的APP 软件,频繁切换容易造成混乱,有些教师在使用信息化平台的同时,还运用微信、微博、QQ 等信息化辅助工具,导致信息化平台黏性不够、活力不足。有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仅仅是在信息化平台上传了成千上万份课程资料,却没有结合课程需要,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教师是为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而开展信息化教学,这种情况下,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活力仅表现在参赛期间,这种在参赛期间通过信息手段开展了签到、提问、抢答、投票等活动,开展了作业、测验等活动,由平台自动打分,方法和手段很好,互动效果也不错,却没有建立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平台打分和学生的成绩没有关联起来,没有成绩导向的教学互动活动,注定不能激起学生长期参与的兴趣。

3 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信息化教学提质增速不是一蹴而就的,宏观层面上要坚持政府引导,构建适应未来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还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改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智能化教与学的环境,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化教学的提质增速。

3.1 学校层面

3.1.1 加强校园建设,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范式变革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会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教育教学的一些改革,高校要大力推广信息化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个性化的学习。“停课不停学”期间,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教学资源方面的欠缺,使信息化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中受到了阻碍,要想建立信息化教学的长效机制,学校要趁热打铁,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更新观念,形成共识,一方面不断加快硬件建设,构建信息化校园,校园Intranet 内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备课、管理的信息化,丰富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方式及管理模式的多重变革,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共育,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共建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努力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3.1.2 构建信息化培训新生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高校要创新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模式,构建教师业务素养与能力提升新生态,多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高校教师共建共享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跨校开展协同教学,可通过推进 “课程群/ 课程联盟”模式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培训及研讨体系。坚持“骨干引领,全员参与,分级培训,以赛促教”的原则,根据教师年龄、掌握程度,开设不同层面的培训班,常规性地开展信息技术研讨活动,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竞赛,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可以把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等方面的评定内容之一,将“集中培训+分学科指导+骨干引领”相结合,最终实现全员提高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3.1.3 创设小班教学,打造沉浸式数字化课堂

从教育本身来说,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越多,学习效果越好。但是,近年来,在生源增长、学校扩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班级人数越来越多,高校一些热门专业的班级人数更多。在课堂上,有时人数过多导致网络拥堵,无法开展教学互动,一些网速较慢、配置较差的学校的学生无法及时完成任务,让信息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创设小班教学,打造沉浸式数字化课堂可以实时监控教学的具体过程、课堂状态、实际效果,更有利于数据化教学评价分析,同时,小班教学人数较少,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更易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2 教师层面

3.2.1 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创新,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这些变革应及时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育内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的力量,重新思考教与学的方式:未来的教师要从“teacher”走向“leader”,承担起课程开发者、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将会重构,可能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自主学习与班级授课相结合的态势,学习者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掌握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支撑技术。

3.2.2 提高教学平台活力,建立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

信息化教学不能是昙花一现,高校要建立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在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以及所授课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好学情分析及预案规划,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将课程的学科特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专业学科的特色进行融合,要打造课程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重视课程动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规律性,养成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信息、制造信息的习惯,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在互动环节,教师应通过积分奖励让学生有即时获得感,也可以开展“考研、就业、个人爱好”等话题的讨论,通过积分奖励引领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开展互评互赞,利用信息技术驱动教育评价创新,增加课程平台的黏性,激发平台活力。

3.2.3 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是创新大学教育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克服教学和科研分立状态,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关系。自2018 年起,教学研究已经从教学法提升至教育科学的高度,高校教师要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创新研究,推动智能实验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模拟实验过程,创新科研实验,多关注“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教育”“VR+教育”方面的教研、教改、产学合作、教育技术等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成果进教材、科研成果全方位渗透等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3.3 学生层面

3.3.1 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构建,组建学习共同体,适应“人机协同”新常态。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课前,积极主动查阅下载课程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课中不做低头族,跟上节奏、理清思路、明确重难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后及时完成在线作业和测试,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3.3.2 创新互联网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及网络资源,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处理,并且基于信息启发和创造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创新互联网思维,主动拥抱信息化技术,学习过程中眼、手、脑并用,开阔眼界、扩大视野;采纳新技术、学习新技能;关注新动态、创新学习理念。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调控方面不断地积累和反思,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4 结 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互联网技术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对教育行业的固有教学模式更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数字转型,重构教师日常授课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互联网工具和资源,拓宽学习范围,提高专业技能,打造互动交流式的师生课堂氛围,共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提质增速,是数字经济时代教育教学数字化变革对我们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