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代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寻根之路

2022-08-17于小静

电影文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寻根个体家庭

于小静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影片《来处是归途》是导演刘泽的一部山西方言电影,讲述为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导演用平实的叙述让观众真实感受到了影片内人物生活的无奈和痛苦。正因如此,影片才入围众多的国际电影节,并收获了不俗的评价。在影片中,导演用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庭中的一对母女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代表,展现给观众在追寻生与死的问题上女性的觉悟和力量,而主人公们对这些事关生与死问题的处理,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内心寻求回归传统的体现。本文将从这一对处在特殊家庭环境中的母女特有的女性视角入手,探究影片中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两代女性对待“寻根”文化中的家庭、故乡和死亡的不同态度,以及两者不同寻根方式下的文化断裂,最终追寻女性文化寻根和个体回归民族文化对于中国人的特有意义。

一、两代女性视角的差异性

影片的名字是《来处是归途》,从电影名就可看出导演想要表达个体回归的想法。这样一种个体回归的影片思想,成长在中国的土壤之中大概率会是“寻根文化”,去探寻作为个体的人为何而来又往何处而去。呈现这样一个具有哲学意味又和中国传统思想相合的主题,导演刘泽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和故事,反倒选择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故事,普通到它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家庭。这个家庭唯一特殊之处在于:家庭中的唯一男性角色——父亲老夏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失忆”的状态。

影片的故事设计将家庭中的两个女性角色推到了观众面前。这两个女性用她们特有的细腻情感诠释着她们眼中的“根”。夏母和女儿夏天虽处于同一个家庭中,可在对待“根”的很多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这种寻根文化的差异性在两代女性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待家人和家庭,影片中的两代女性呈现出一“深”一“浅”的不同状态。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形象的缩影,所以寻根最底层的归宿在家庭。这里所说的“深浅”是指在影片中夏母和女儿夏天“浸入”家庭的程度。对于家庭夏母是“体验派”,她将与亲人相处的着力点放在照顾家人生活的具体细节上;女儿夏天则是“感觉派”,更注重自我情绪和情感宣泄。而“家庭”不仅是指夏天父母主控的家,更是夏天自己的情感归宿。

就夏母而言,在夏父夏母主导的家庭中,她作为家庭女主人,对老年痴呆的夏父付出最多,家庭观念也最重。夏母即使偶尔开玩笑地说当年夏父是看上了她家的“粉蒸肉”才和她结的婚,但她对此后的生活毫无怨言。夏父生病后,她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夏父,包括一次次的大小便失禁,自始至终只有夏母在独自处理。这样的结果是夏母刻意为之的,女儿想要帮忙,夏母却一把推开她,把厕所的门慢慢掩上——她在保护女儿心中曾经的“保护神”一样的父母形象。直到一次夏母实在没办法独自撑起夏父的身体时,才不得已让女儿参与到了照顾夏父的家庭生活中。对夏天来说,她在自我归宿的问题上并没有夏母那般认真和坚守。她第一次是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在母亲的多次提醒之下才最终结束了这段不正常的恋爱关系,她的分手决绝而又心痛。第二段恋爱是与高中同学秦牧,两人因为好闺密向红的婚礼而相遇,夏天对这一段感情满怀期待。两人的关系进行到见双方家长的环节时,秦牧却在一次目睹照顾夏父的吃力场面后落荒而逃,夏天没有主动再去联系他。

第二,对于已经成为废墟的“故乡”,影片中两代女性的依恋程度也不同。影片中夏母夏父在乡下老屋住的时间很长,在他们心里那儿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所以夏父在老年痴呆后,还会经常跑回已经拆迁的地方。最后在医院夏父说要“回家”,夏母义无反顾地带夏父回到了已成一片废墟的老屋,共同赴死。已成废墟的故乡是夏母和夏父前半生羁绊的地方,那里有他们最熟悉的人和物,回到这里会得到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归属。反观更为年轻的夏天,她内心中对于那个老屋的情感非常淡漠,只在影片的结尾处,当夏父夏母去世后,导演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让女主角夏天在梦中回到满地碎片的老屋,对着镜头怅然若失。

第三,对待死亡,两代女性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夏母作为中国传统的老一辈,有着“视死如生”的生死观念,他们特别重视死亡的仪式感,认为死后应该如同生前一样。而且如同众多的中国老人一样,夏母早早就去殡葬店准备好了她和夏父的寿衣,并把寿衣带回家中存放,以“沾沾家里的气息”。如果说夏母在照顾夏父时还有一种被生活压迫的苦楚和抱怨,对于死亡她却非常坦然和安心:回到老屋,然后躺在夏父的旁边安然赴死。在魂牵梦绕的家中,死亡只是另一种和家再次融为一体的方式,肉体的消亡反倒是灵魂的圆满回归。导演刘泽将夏母作为老一辈女性的代表,把她们身上对有尊严的死亡和有仪式的告别的执着呈现给年轻观众,对年轻观众来说这是一种震撼,甚至有一丝的不可理解,就如同影片中的女主角夏天一样。对于死亡,她是没有准备的,只有一次是因为不忍心夏父受到那样的折磨,在梦中她亲手拔掉了父亲的氧气管,可当梦醒了,她还是无法真的让父亲离去,或许她并不害怕死亡,更多的是害怕失去生命中曾有的庇护,可对于死亡她还是缺少坦然面对的勇气。

寻根的核心在于寻找个体赖以生存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寄托,影片中的两代女性对于“寻根”的热切和理解程度是导演想要传导给观众共同思考和体验的。所以影片在呈现的过程中力求真实,在两代女性处理生命和“根”关系的过程中,用她们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将对个体生命最初存在的家庭和最终生命的归途——死亡的不同见解展现出来。

二、不同寻根方式下的文化断裂感

影片中的两代女性由于出生年代和时代大潮的影响,对于“寻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不论是家庭、故乡还是死亡,这些“根”的具体内涵只是一种表象,从深层次看,她们两者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各自生命的依存内核不一样。这种生命的依存内核在两代女性身上表现出来就是寻根方式的不同。

女主角夏天在追寻自我的生存价值和归属时,依附的是来自血脉亲情的黏合,即“血缘寻根”。这种寻根方式更加注重小家庭带给个体的归属感,所以影片中夏天可以不关注已经拆迁的“家”,也可以忽视为时尚早的死亡,却唯独不能割舍她的家人。她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父母所在的小县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帮助母亲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她的照顾之路由陌生慢慢变得熟练,甚至到后来她开始无意识地做父亲的“监护人”:当父亲和外甥抢电视机遥控器时,她对父亲说的是“乖,先让他看”。男朋友秦牧去医院探望夏父并借机向她寻求身体的欢愉时,她望着病床上的父亲,选择了拒绝。在她心里,血脉深处的责任是她最后的坚守。后来在夏父夏母双双去世之后,夏天回到空荡荡的家中,在恍惚之中她看见父母如在世时和自己打着招呼,仿佛从未离去。

老一辈的夏母与她不同,她依存的是一种来自同一地域共同生活形成的地域文化,所以夏母这一代女性寻的是“地域文化之根”。地域文化寻根是一种更加稳定的寻根方式,往往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会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生活准则,这种地域文化的趋同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前提。影片中夏母在照顾老年痴呆症的夏父时表现出的耐心和坚韧,就是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处理身后事时提前找专业殡葬人安排好一切,并且确定好自己在老屋去世,这些行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文化的一部分。

对比夏天和夏母这两代女性的寻根方式可以看出,“地域文化之根”在夏天这些年青一代中已经不再是生存的首要意义,很明显地出现了文化的断裂。夏母代表的一代女性仍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而更为年轻的夏天一代就更加注重个体自我的成长和体验。除了上文提到的两者寻根方式的不同,影片还安排了一个小细节让观众发现二者的不同:老一辈的夏父夏母全都说着当地的方言,而年青一代的夏天等人全都说着普通话。

导演刘泽刻意将两代人做这样一种鲜明的对比,可见在当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忽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现象,他希冀于用老一辈的“寻根”文化引导现在人对于个体回归这一问题的思考。

三、女性寻根的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的“寻根人”,大多是社会和家庭中的男性,这是由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属性决定的。可导演将影片中的男性角色边缘化,夏母的家庭中夏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偶尔的清醒只能让他更加无助;夏天的男朋友秦牧也因为害怕面对夏天家的难题而选择分手逃避。这不是丑化男性,而是导演想要用一种艺术的夸张将男性暂时划出界外,这样曾经的“弱势群体”——女性就能作为寻根文化的主导人出现在镜头里了。

寻根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个体生存所依附的支柱,找到自身行为和思想的合理性。影片中夏母是在不自觉地融入中国传统的群体文化之中,对于家庭她有着作为妻子的责任感——尽心照顾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即使是死亡,两人也要在故土“团聚”。夏天的寻根之路走得更加漫长,一开始,她身上拥有的是现代女性更加独立的处事原则,距离完全融入家庭还有一定距离,所以会在夏父因大小便弄脏衣服、夏母赶她出卫生间的时候,靠在墙上无助地哭泣。在夏母实在支撑不住夏父身体的时候,夏天的反应就很自然了,她慢慢褪去父亲的裤子开始擦拭身体,这是她接受家人、找到自我的家庭角色的时刻。可以说女性寻根之路的开启,是中国民众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民族自信的表现。

除了呈现女性的寻根之路,导演流露出了对于现代个体独立思潮的反思。影片中夏天无疑就是当代追求个体独立的代表,她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热爱的晋剧事业,情感上虽有几多挫折,可她内心仍是一个情感独立的女性。可在影片中的几处镜头里,夏天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形象。第一次,她面对一团糟的家庭生活,看着被风吹起的窗帘,神情落寞;第二次,父母去世之后她站在家的废墟上望向镜头外的观众,形单影只、无所依靠。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个体独立和个体回归并不冲突,相反情感的独立更要追寻一种生存的意义,回顾曾经我们中国传统的安身立世之责,将个体的追求与集体文化追寻的目标保持一致,我们的“文化寻根”才更有价值。

影片《来处是归途》中,两代女性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将对来时的“家”和归时的“亡”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展现给观众。在时代的裹挟中,两代女性身上有其寻根的不同方式,她们的个体回归之路是各自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之路,特别是女主角夏天的寻根之路,有着个体独立和个体回归的双重印记。影片导演通过这两代女性的“寻根之路”引导观众关注中国文化中给予个体生命的一种情感归属,找到属于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以一种更加自信的姿态展现给世人。

猜你喜欢

寻根个体家庭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家庭“煮”夫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恋练有词
寻根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