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中国电影的主题生成及话语锻造

2022-08-17

电影文学 2022年13期

张 宁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2021年国产电影并未偃旗息鼓,电影人“破冰”后重整旗鼓,制作出工艺精良、种类繁多、贴近市场的优质片,使中国电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1年度受追捧的《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我和我的父辈》《怒火·重案》《中国医生》《悬崖之上》《刺杀小说家》《我的姐姐》等影片,集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为一体,并表现出新的特质:(1)拓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向度;(2)汲取时事社会的热点;(3)突破中国式家庭的镜像;(4)延展悬疑犯罪剧的表达空间;(5)讲求政治伦理化的灾难叙事;(6)扩充奇幻喜剧的“现实”隐喻性;(7)寻求“青春”多级表意系统。本文结合不同类型电影的表现方式,分析2021年度中国电影在多重主题下对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元素、中国精神、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表达及构建,由此展开对2021年中国电影发展脉象的把控。

一、拓宽主旋律电影历史向度,诠释中国故事新内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1周年。在这重要的节点,《1921》《1950他们正年轻》《长津湖》《狙击手》《浴血无名川》等影片应运而生,它们精准地诠释中国历史巨变的现代化轨迹,追忆现代民主国家构建的征程,重新拼接“中国故事”,以电影输出的“重工业大片”高制作水准,营造出中国电影深远的传输力。

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叙事在宏大命题的底色上,增强历史的日常化叙事,消解宏大的史诗格调与恢宏的场景铺陈,融国家命运沉浮于个体生活细节中,以别样的方式展示历史记忆,拉近观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呈现出新的美学诉求。2021年7月1日上映的影片《1921》,在叙事策略与影像系统上探索历史叙事的新模式,突破性地用青春、革命、历史相融通的叙事策略,以一种多维叠合的时空结构、复杂多元的镜像画面、创设多重意象系统等,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手法,打造出对历史人物的平常认知与思考,破除以往主旋律影片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常规。在塑造主要人物时,截取群像人物的片段,由人物派生出历史事件,雕琢人物个人情感,打破主题思想的牵制掣肘,利用心理因素衔接故事情节,尤其是对尚在青春年华、作为民族拯救者的有志之士的日常生活凸显,将革命历史、个体生活与青春理想有机融合,建构起主旋律电影的另类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提供更好的参照。

同时,2021年主旋律影片注重把控“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平衡,意欲实现意识形态与艺术品质的无缝链接。电影本着讲好中国故事、召唤时代精神的初衷,在叙述手法上别出心裁。《革命者》即采用倒叙的方法,从“他者”的角度重塑共产党员李大钊的伟大形象。镜头聚焦李大钊被捕后到被执行绞刑的38小时,用情绪逻辑架构故事,打破时间逻辑,通过相同的琴声曲调在两个时空进行转场,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以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赵纫兰(李大钊妻子)为侧面视角,在人物交叉叠合叙述中,全方位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悬崖之上》采取反常规的叙事手法,剧情跌宕起伏,围绕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特别警察厅特务科与抗日地下组织的较量,精雕细刻几名地下党员的心理冲突与人性挣扎,展开人物理智与情感的碰撞,“影片将一场挣扎求生的行动升华至个人与集体、大国与小家的高度”。《铁道英雄》的故事也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还原临城枣庄“铁道队”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队员的英勇事迹,长镜头下“青铜色”的主调,无不象征着中国人的钢铁意志,以“硬汉”诠释中国英雄的品质,弘扬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为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长眠的烈士,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执导的《长津湖》,选取长津湖战役为抗美援朝横截面,讲述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与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作战的历史,在空间上采用平行并列的叙事模式,同一个时空中对照我军与美军作战决策、战术、装备、行军路线等差异,全景式、多维度还原了长津湖战役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真实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依靠先进的影视技术,对飞机、坦克、大炮、步枪等武器的近距离特写,实景展现出战争的惨烈,更令观众记忆犹新的是“钢七连”那些性格迥异、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敦厚老实的炮排排长雷公,骁勇善战的连长伍千里,调皮任性的新兵伍万里,睿智细腻的指导员梅生……共同勾勒出生动鲜活的战争生活——战场外嬉戏打闹,战场上坚不可摧、生死相依。战士的个人愿望与国家使命同生同构,诠释正义之战对于中国后辈的深远影响;同样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1950他们正年轻》,采用纪录片的拍摄形式,在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等26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口述中,还原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据统计,抗美援朝中有197653名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本来少年,此去一生”。如今幸存者已是苍苍暮年,垂垂老矣,但当年的他们,亦是英姿飒爽、意气风发,面对的却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满目疮痍、血肉模糊的战争,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神圣使命。他们佩戴的勋章、苍老的面庞、饱经战争洗礼的身体,直观地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惨烈,谱写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与不朽的中国记忆。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一代代中国人扛起国家建设的旗帜,锐意进取,促进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影片《我和我的父辈》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梦为历史坐标, 分单元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群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乘风》讲述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乘风的父亲为保护他人性命,牺牲自己儿子的壮举,在死亡、新生、期待之间架构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诗》将电影重大内核换化成家庭小事,用平和的、稳重的视角讲述航天人以火箭为笔、以燃料为墨,在苍穹之上为后世写一首深情的诗歌;《鸭先知》以干净利落的剪辑,塑造了善于变通、敢于冒险的时代弄潮儿——鸭先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他们攻坚克难,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的先锋作用;《少年行》开启守护孩子科学创新梦想旅程,更是科技兴国理念新的表达。由此可见,对现代国家历史的追忆,与“中国故事”的重新对话,是2021年主旋律电影热衷的创作实践,并以此回顾、重申及诠释中国精神新的意涵。

二、汲取时事社会热点,锻造国家叙事话语

古语云“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在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中,其优越性得到根本体现。在武汉抗疫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29个省市共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余名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抗疫前线,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国内首部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电影《武汉日夜》,是一部真正与全民抗疫同步的影片,也是一部直面中国抗疫的纪录片,其拍摄与上映的迅疾,本身也体现出中国“速度”与民族文化自信,从政治层面展现出中国“力量”与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彰显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政治目标。《武汉日夜》以影像重构现实,将医生、患者、观众同置于抗疫的节奏与情绪框架下,再现中国疫情阻击战的壮举与典范。该纪录片以“零视角”还原抗疫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真实的日常生活,原生态再现疫情暴发的场景,“以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记录下当代中国的‘现实的一种’”。凝望平凡人的抗疫经历,捕捉普通人面对生死离别、劫后重生的感知,镜头缓慢而绵长地对准抗疫者的抉择、困境、奉献、坚守、欢喜与悲伤,摒弃任何的修辞与滤镜,细腻而丰富地保留了抗疫的原貌。同时,纪录片采用双线叙事,选取直击心灵的人物故事,一方面记录医者仁心的壮举,例如:长镜头记录护士长苏洁在父亲去世后撕心裂肺,火葬完父亲后不辱医者使命,尽职尽责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记录患者的积极与坚强。患者李超在先后失去三位至亲后并未消沉,而是选择坚韧地面对生活。《武汉日夜》镜头下显现一个普通人的境遇与情绪,保留生活的本真与情感,使观众重新审视抗疫下“我们”的平凡与艰辛,让人感同身受,催人泪下,在无形中引导观众与抗疫产生共情与认同。毋庸置疑,“纪录片是用真实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在纪录片的框架下,《武汉日夜》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冷静的展示,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重任。同样表现出强烈纪实风格的抗疫电影《中国医生》,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中心,串联武汉疫情的始末,将纪实与虚构结合,配合字幕与新闻时事,通过快节奏粘贴与剪辑,营造出疫情暴发的迅雷之势,紧张明快,快速将观众拉进抗疫时刻。影片选取患有渐冻症的张定宇(金银潭医院原院长)、“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等人物原型,在写实中参合写意,在运镜中彰显抗疫的冲击力,呼吸机、除颤仪、叶克膜(ECMO)等抗疫器材,创设出富有质感的焦灼与紧急画面。但影片并未在凝重与窒息中一镜到底,而是用新生、爱情、亲情消解了剧情的局促与痛楚,用幽默调节沉重的抗疫氛围,以点带面,将金银潭医院、武汉、全国抗疫勾连在一起,构成个人与国家抗疫的闭合链条叙事,使得国家力量与国家信念得到佐证。正如论者指出:该影片“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展现了制度优势和国家自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党中央做出开展扫黑除恶的专项部署,扫黑除恶战争以强大的攻势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与反腐斗争紧密结合,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此项工作要求政法机关秉持依法严惩、除恶务尽的原则,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扫黑·决战》即是国内首部以“扫黑除恶”行动为题材的影片,该片以文艺片的形式围绕扫黑除恶展开。以宋一锐为代表的四名工作组成员,面对孙志彪横行乡里、欺行霸市、敲诈勒索、非法拘禁的恶劣行径,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曹志远县长作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艰难时局,展开了一场与黑恶势力角逐的战斗,形成顺应政治主题的“中国式主旋律”。在表现形式上借鉴犯罪电影元素,攫取细节真实审美艺术,掺杂多元情感冲击,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代入强烈的社会思考与深厚体察,丰富电影新时代内涵的表达,其背后承载着以人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当家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三、突破“中国式”家庭镜像,焊接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中国式亲情伦理影片包孕着“家园精神”及“血缘根基”,崇尚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文化脉络。它不同于西方个体主义式的伦理,更强调人类的家庭与代际的关系,因此,中国家庭伦理影片主要站在民间的立场上记录时代与历史,背负着记录“柴米油盐”的中国故事。国内导演也往往在长镜头下静观生活,温柔内敛地客观记录中国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去除冲突的情节与复杂的结构,运用悲悯的视角关注人生的无常,发现与呈现真实自然生活,焕发对亲情与生命的热爱。当然,在伦理亲情的背后,更充斥着现代文明与传统伦理交锋下的文化碰撞,现代文明中对个体意识的呼号,难免使自我在家庭空间中逼仄,亲情伦理时常在逃避与追逐、束缚与挣脱、疏离与寻觅中拉锯。但此类影片并未展现出沉重的负面痛感,而是强化生活的共情与情感的净化,最终“用浪漫主义的灿烂色彩让观众从‘悲剧’故事中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快感”,搭建出极具张力的伦理空间,挖掘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道德资源。

《你好,李焕英》以20世纪80年代时代变革为背景,在记忆创伤中引入人伦亲情的话题,采用“他者”与“本我”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以“怀旧”“寻找”“记忆”母题重塑母女身份与角色,透过对20世纪80年代人文环境的整体描摹与感知,带领观众去“发现”与“圆梦”,以此弥补亲情的缺失,完成自我与他者的情感慰藉。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融悲剧于戏剧节奏中,保留小品的舞台搞笑元素;同样观照母亲、女性、家庭结构的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无疑展现“中国式母亲”的镜像,剧中季佩珍代表的正是“中国式母亲”的典范,也是“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恭,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传统儒家伦理的表征,剧中表现出对儒家文化伦理的默许,通过审视中国现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身份与角色,焊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关联。

影片《我的姐姐》围绕家庭伦理关系,由弟弟抚养问题引发关于男女平等、女性自由、家庭权力与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充斥着新旧价值观与伦理观的矛盾,此剧“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这两个充满主体性裂痕的世界”。并以安然姑妈与安然形成对照,在现实主义叙述基调中,反映出爱情、婚姻、伦理等交织的女性角色之抉择,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关系与独立女性意识之间展开较量,从容缓慢地拨开女性自我追求与家庭伦理观念的悖论,体察传统伦理文化在现代意识中遭遇的困境。可见,中国家庭伦理关系与传统道德观念及现实语境休戚相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有机的对接。当下如何在家庭伦理困境中寻找出路,构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家庭伦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四、延展悬疑犯罪剧的表达空间,重构中国社会价值体系

近年来,中国导演尝试用更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本土视域下书写中国“现实主义”故事,重新构建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悬疑犯罪电影剧情设置与叙事技巧呈多元化形态,往往在剥丝抽茧的剧情背后,设置出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以剧情的“悬念”和“期待”触动观众的神经,使其在电影市场占有“保值”份额。我们知道,悬疑“是一种集中和组织故事素材的适当方式”,毫不掩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配合视听效果、影像调度、美术造型、光调设计、空间布局等为观众提供了极致的发挥空间,利用影像、声音、剪辑……营造出恐惧与刺激感,延伸悬疑犯罪影片的纵深感与新向度,精准剖析人类欲望及社会资本系统,其核心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树立,呼号人民遵循法律的标尺与道德的规约。

不得不说,《人潮汹涌》是2021年悬疑影片的一匹“黑马”,导演饶晓志采用双主线的全新叙事模式、夸张戏谑的戏剧冲突,通过镜像反射观照失忆杀手及失意草根,由此,“作为摄影机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在意外中互换身份的周全与陈小萌,开启了获取对方身份及人生的旅途,变换的身份,错位的人生,重新历经自我建构与认同,镜中的“我”与真实个体互相映衬,突出身份互换后人生的重构与反差性,达到对人物的整体观照,最终使得人性复归;《热带往事》具有“新黑色电影(Neo-noir)”痕迹,也是一部关于“视听语言本体”的电影,创作者深入人性最幽暗的部分,在犯罪事件中剖析人物的孤独,情绪及心理的焦灼与夏日“焦躁”呼应,用插叙、倒叙等拼接记忆,将犯罪嫌疑人王学明、受害人妻子梁妈与警察陈警官的视角凑拼,打散线性叙事,以情绪与心理作为牵引,引发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怀;《扬名立万》用“剧本杀”的形式解构“一部电影的诞生”,在导演、编剧、演员、投资者等人打算将轰动的“三老”被杀案搬上银幕时,从“剧本构思会”演化为罗生门式的本格推理,戏中有戏,案中有案,局中有局,伏笔和细节渗透,搞笑与温情并存,集结情感、悬疑、喜剧等多种因素,在情节想象上离奇夸张,悲喜剧张弛有度,试图在冷幽默中解构“一个电影市场的众生相”,更像是为现实中电影的处境与意义正名;《怒火·重案》保留陈木胜导演一贯的叙事策略,在延续警匪较量的视觉冲击下,突破叙事的桎梏,电影设置了爆破、闹市追车、徒手搏斗等场面,采用香港电影手提摄影的方式,晃动的镜头营造出不安的情绪,对切而产生空间的跳跃感,在固定镜头与外景的运动镜头来回切换,解答公义、法理、善恶等道德标准;《秘密访客》是国产悬疑惊悚影片,涉及同性恋、形婚、校园霸凌等热议话题,采取“猜谜—解谜”的嵌套结构,前80分钟都是谜面和伏笔,为后30分钟的解谜和真相服务,这些“角色之谜”“情节之谜”不是循序渐进地逐个拆开的,而是放到最后集中统一破解,找寻心灵的栖息与精神的“家园”;《最后一间房》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文艺片,大量倾斜的视角、迷之运镜、特写和文艺青年钟爱的调色,包裹着人物身份与时空的隐秘,散发着阴气森森的唯美感。影片在时空与剧情的交错中,借助阴房的传说,层层剥离人物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黑暗与光明的关系,呼号追求正义的人性之光;《门锁》《生死下一秒》《幽灵毒枭》等悬疑影片具有相同质素,正如评论者认为:“国产悬疑电影面临的环境与消费环境已经大为改观,‘悬疑’内容输出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和便捷化。一个‘泛悬疑化’的文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且其在现实题材的开掘基础上,加强社会公共议题的表达,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建构。

五、讲求政治伦理化灾难叙事,展示新时代中国精神

中国灾难片与好莱坞灾难片具有不同的叙事范式,但具有相似的程式套路,“灾难片的叙事原型一般表现为受难—拯救、创造—永生、秩序—无序—秩序等情节模式”。尽管如此,21世纪好莱坞灾难片大多含有对世界未来的预想及假设,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出“世纪末的恐怖”,内容上涉猎人类探索对外太空的想象,外星人、核危机、恐怖主义危机或者自然因素等对地球的摧毁力等,达到震撼人心的奇观景象与惊心动魄的创意视效,也诞生出《末日坍塌》《2012》《后天》等灾难片佳作,引发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对末世的恐慌,既满足人类窥视地心的遐想,又唤醒人类灾难与文明的原始欲望;而中国灾难片一般以现实自然灾害为题材,在政治伦理化的叙事中与主旋律融合,表现出集体主义英雄情结,正如论者所言:“与西方商业类型灾难片不同,中国灾难片大多属于主旋律电影,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灾难片往往在主流意识形态倡导下讲求奉献精神及自我牺牲精神,在国家化的论理层面,揆理度情,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中国精神”的捍卫。

由此观之,影片《峰爆》无疑是中国式的灾难片。在云江县城,面对接踵而至的地裂、地震、山体塌方,16万民众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时,以隧道工程师洪翼舟和退伍铁道兵洪赟兵父子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飞行员、消防员等各行各业的营救者从全国四面八方火速奔赴一线,一场护城救人的救援就此展开。故事线完整清晰又跌宕起伏,剧情紧凑不拖沓,没有渲染苦难和炫耀特技,在人文情怀上表现中国式的集体主义精神,诠释出灾难面前的“中国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自信与信仰的魅力。

在汶川地震13周年之际,电影《一百零八》公映,一百零八代表的是“5·12汶川地震”之后,撤到什邡市罗汉寺的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在寺院接生的新生命数字,高度契合一百零八罗汉的寓意。在灾难面前破除佛家清规戒律,以仁爱之心扶持弱小,展现出罗汉寺僧人的博爱情怀。妇幼保健院医生护士的尽忠职守,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灾民的自我复建……用影像再现“5·12汶川地震”的场景,呈现出胸怀家国天下的平凡“英雄”及时代的精神内涵。

六、扩充喜剧奇幻“现实”隐喻,重塑中国艺术元素

毋庸置疑,新世纪之后,中国喜剧电影不断吸纳民族文化瑰宝,糅合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艺术,在弹射臧否中折射出人间百态,在风趣横生中生发出时代幽默,在欢笑嬉闹中尽显精神症候,呼吁观众反思自我存在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喜剧电影通过荒诞、隐喻等现代风格将遮蔽的现实一览无余地释放。学者认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以轻松的形式,表现现实对于实践的肯定。”2021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就是一部融合喜剧、侦探与冒险元素的电影,侦探唐仁本身代表娱乐的符号,浮华的服饰、镶嵌的金牙、刻意模仿的方言、滑稽可笑的行为方式,配合啼笑皆非的动作、科技化与视觉化的展现手法,成为商业类型片的引爆者。影片诙谐、戏谑、搞怪,在荒诞不经的空间对照下消解破案的严肃性,释放喜剧电影的想象力,宣扬公平、正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阳光劫匪》是根据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长篇小说改编,导演解构了伊坂幸太郎的原著,赋予了独特的浪漫色彩,在夺取老虎的传奇冒险故事中,散发出无畏、友爱、善良的人性之光。

《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在虚实交叉中展开人物走向,通过肆意的想象、恢宏的场景、跳跃式的时空流转、特效镜头,于现实与虚拟中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故事迎合观众探秘心理,逻辑复杂,以交叉叙事的映射方式,穿梭于小说、现实两个世界。现实世界的因果在小说世界中延续,小说世界人物的命运左右着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达到了“两个世界交替出现,虚构世界影响现实世界,可谓小说和电影共享的叙事前提和叙事方式”。真正做到将奇幻、悬疑、剧情、虚构、暴力熔于一炉,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人性的善良与本真。同时,《日常幻想指南》改编自网络同名人气连载漫画,电影讲述了男主角阿震在一次意外后获得和静物沟通的超能力,镜头内的空间如同莫霍里·纳吉口中称赞的“外部宇宙的奇景”,赋予静止的物体以生命,扩充我们对生活空间的想象,抚慰人类对于新世界的现代审美疲惫。

除此之外,《侍神令》也是一部古装玄幻电影,其主要凭借运镜于东方审美的参差感及色彩感,构造出阴阳寮、庭院、妖市、大决战四大色块,其中阴阳寮的黑白、庭院的清雅、妖市的绚丽、大决战的血腥等层次分明的视效背后都具有东方美学元素,借助细腻的奇幻造型,展现人妖和谐共生的场景,在绚丽的画风上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场景恢宏,打造出沉浸式的东方奇幻影像。正如论者所说:“影像视觉制作的体量和规模超乎寻常,为今后中国奇幻电影的构思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本质上熔铸着儒、道文化特性,对忠贞、自由、善良的另类表达,潜藏着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诠释。

七、寻求现实多级表意系统,传递中国青年活力

“近年来,青春电影不再商业化,而开始关照社会现实主义问题,这是青春电影回温的一大原因,电影不再执着于单一的情感线而是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进行细致的影像表达”。伴随着“北漂”“追忆”“内卷”等新的生活体悟,在见微知著中解读个人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勾连。纪录片《往事如昨》是国内首部以同学为视角的纪录片,真实动人地记录同窗的青春、成长、友情。整部影片朴实无华、质朴自然,利用长镜头、同期声、环境音响、自然光、特写等,反映市井故事及百态人生。导演通过无缝转场,让片段之间保持连贯,使故事本身更加紧密,许多镜头均由跟拍摄影师手持摄录机拍摄,定格、抽帧、加速、曝光、延时摄影等手法,摈弃了运镜及架设机位,也在镜头晃动中营造真实氛围;影片《无地自容》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当下“北漂”的生活图卷,展现了“北漂”在困境中的绝望与挣扎,也表现出现代人在奋斗中生生不息的希望,故事无一以贯之的矛盾,在温吞柔和中尽显生活的趣味,富有质感与心理张力;《冰刀里的夏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电影,更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电影,它犀利地反映了双面人性的善与恶问题,通过片段式的事件,避免戏剧冲突,外在结构松散,内在逻辑紧密,表现身残志坚的刘云的复杂心态;《送你一朵小红花》作为韩延“生命三部曲”的第二部,聚焦于疾病、青春、励志等生命镜像,着重探讨以身体“残缺”表达青春及生命重构,审视现代人精神与情感旨归的多重意蕴,探索生命的真谛和精神的救赎等问题。为现实生活中时时遭遇焦虑、不幸、痛楚的普通百姓开具一剂良方,将身体的“残缺”引申为具有隐喻意义的生命符号,完成人生价值的阐释。

《盛夏未来》虽是一部青春片,却没有落入主角爱情的俗套,着重展现当下少年成长中的活力、勇敢、无畏、困惑、迷茫,其海报宣传语有一句“希望我们都能诚实面对自己变得更勇敢”,设置出“秘密”“谎言”“演戏”等关键情节元素,多次出现抖音视频、直播、Siri、电子音乐、音乐节等现代媒介现实,在一种暧昧又欢愉的气氛下戛然而止,给观众更多的遐想空间;《再见,少年》《不期而遇的夏天》《我的青春有个你》《五个扑水的少年》《十年一品温如言》《七月的舞步》《燃野少年的天空》等影片具有青春的迷茫、遗憾、喜悦、悲伤等多重情感因子,荒诞的情节与幽默的台词浑然天成;《野马分鬃》隐喻出青春就像无拘无束的野马,在混沌的旅程中横冲直撞,彰显着中国青年蓬勃的生命力,向世界诠释“野马青年”的真正含义!

此外,国产动画电影不断探索后工业时代奇幻影像,结合数字技术与视听艺术,添加民族文化元素与色彩,在传承演绎经典故事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借助大众传媒重新讲述“中国故事”,追求更普泛化的人文价值、精神诉求及商业价值。从视觉上来说,中国动画人物形象塑造富有本土特征,景别构图鲜艳优美,视觉画面投射民族文化元素,背景音乐、动作配音立足现代审美追求,借助强劲的媒介传播抢占世界文化市场,凝聚本民族文化意识及精神传统。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动画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元素,汲取水墨绘画手法,糅合中国山水风景与民族元素,在视听语言中选用筝、琴、箫、笛、瑟、笙、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从视听层面展现民族审美维度,使得人物轮廓线条收放自如,人物肢体动感活灵活现。《新神榜:哪吒重生》《西游记之再世妖王》《青蛇劫起》等动画影片亦是如此,影片选取中国经典民间神话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将经典故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神话传说为原型,通过大胆奇特的想象,结合现代化的审美解读,重新组合拼贴,重塑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为民除害的中国英雄形象,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传承;《天书奇谭》重置人物形象与伦理关系,在讲述蛋生降服妖魔的故事中,借助天上与人间的万象,追溯人类的共同心理情感,在“神”与“人”之间转化,传播生命平等、人心向善的真谛,呼唤人类存在的社会意义,达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国产奇幻、冒险动画《熊出没·狂野大陆》《罐头小人》《猪迪克之蓝海奇缘》等影片相继涌现,它们不再仅仅迎合低龄化观赏趣味,突破固有脸谱的藩篱,角色设置新颖别致,在整体设计上更贴近当代人审美视野,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镜像,“除了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扬弃继承,新世纪中国奇幻动画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社会心态问题,意图通过主体性的再建,弥合、去除当今人们‘社会焦虑’‘看客心态’和‘信仰缺失’ 等亚健康状态”,在虚拟世界与数字符码互动下,重树当代人文内涵与时代精神,其创新性的发展与转化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需求及审美立意,已逐步建立起中国动画电影的可持续生态产业链。

结 语

面对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021年,中国国产电影厚植中国历史,立足当下语境,激活国民记忆,虚拟人类未来,传达出更多元的“中国叙事”与“中国模式”,囊括电影的多种题材,从日常生活到科幻,从武侠演义到侦探纪实,从革命演义到动画记录,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紧扣时代、贴近生活,成为塑造中国形象、构建中国想象最重要的文化领域。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分别为13.72 亿、16.2 亿、17.16 亿、17.27 亿、16.2亿,2021年度,中国总票房突破450亿,观影人次超11.15亿,电影产业表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市场与票房见证了电影事业的辉煌。我们期待中国电影不断向世界表达中国话语,尽早实现“电影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