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实纪录片海外传播特征
——以王兵国际影展获奖纪录片为例

2022-08-17

电影文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王兵纪录片艺术

汪 静

(1.大连工业大学南安普顿国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日本 石川县 923-1292)

一、研究缘起

在目前中国文化体制中,现实纪录片在中国电影传播体系中主要为小众传播。纪录片国内发行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总局审批,但是因受到内容和形式等因素限制,纪录片进入国内院线比较困难。所以,现实纪录片进军海外市场成为推广作品、表达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

随着影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纪录片的放映场地和推广渠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影节和院线。因为对影片的观影时间和美学要求比较多样化和自由性,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走入国际展览。艺术展览馆、画廊和博物馆将电影这种大众熟知的动态艺术作品作为当代展览的重要部分进行展映,并且对于有艺术影响力的作品会进一步收藏和展示。作品一旦被艺术中心展映或收藏,电影工作者不仅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资金,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回报和荣誉认可。

在政治经济学中,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是指在文化生产场域中积累的劳动成果。文化资本是一种象征性的生产资本,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产生实际产业效益。本文中的“文化资本”是指世界级的艺术认可和国际声望。文化资本反哺电影制作投资和作品推广渠道,以解决纪录片传播受限、资金短缺的问题,进而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影像创新和产业发展,这种反哺即是文化资本扩张的一种形式。

在上述背景下,纪录片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全球艺术机构展映和推广可以解决在国内和国际发行方面面临的诸多困难,并且通过文化资本扩张获得更多资金来源、实现资源再生。因此,构建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级艺术中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全球传播网络是中国现实纪录片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这种传播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通过文化资本扩张实现电影节和艺术中心两个不同传播路径的互促性?这两者又是否具有排他性?本文将以王兵国际影展获奖纪录片为例,分析中国海外纪录片传播模式的特征。

二、王兵现实纪录片海外传播模式特征

王兵是中国独立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纪录片屡次在全球顶级电影节获奖,多次入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三大国际影展。其纪录片独特的美学表达、毫不妥协的精神动力呈现出了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代价,获得了全球电影作者和欧美洲学界的关注。与学院派强调完美构图相比,王兵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之一是画面粗糙。其主要原因是王兵的纪录片经常拍摄于条件恶劣的环境。《三姐妹》拍摄在海拔3000米的云南高原,高原反应迫使王兵和他的团队在拍摄时不得不跟随三个女孩大量消耗体力。《疯爱》拍摄于云南省昭通市精神康复医院,医院的条件限制了为拍摄做任何准备的可能性。叙事漫长、静默拍摄是王兵纪录片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这个过程通常会复制电影工作者观察人和社会的方式。所以观影者在王兵的作品中能体验到导演熟悉的环境和被拍摄者的经历。但上述美学特征对观众提出了挑战,因为它们具有粗糙的美学特征和较长的观影时间。而且除了一些片头或片尾字幕外,影片中没有提供画外音评论或额外解释,但大多数国际电影节观众对王兵纪录片中所涉及的地缘文化背景或社会问题一无所知。

尽管王兵的纪录片没有优美的构图、解说性的画外音,但电影节以及艺术机构却对王兵的作品着迷。2014年,王兵担任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2016年,担任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2009年,王兵在法国巴黎的桑塔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随后2014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8年在苏黎世艺术馆、2021年在巴黎Le Bal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并且他参加了多项艺术机构的群展,包括2015年全州国际电影节、2017年布鲁塞尔史坦贝克文化中心、2021年黑尔福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王兵这位中国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已经在国际电影节和世界级艺术机构之间树立了纪录片全球范围良性循环的典范。国际电影节获奖以及世界艺术机构个展和群展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声誉,这种投资和声誉反哺王兵进行新的作品创作。这种卓有成效的文化资本扩张扩大了王兵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为其作品的海外认可和海外传播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这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海外传播体系中,我们也能找到资本在文化扩张中的影子。纪录片制作和参展资金通常是根据电影制作人的国际知名度或国际发行潜力投入的,因此,维持国际知名度、将文化资本转化为资金投入电影制作是电影人职业生涯延续的关键因素。王兵的大部分作品资金来源于国内投资者和国际合作伙伴,主要渠道是国际基金和国内基金。比如Arte France 多元化部门是王兵纪录片的资金来源之一,其作品《疯爱》在Arte TV 播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也是王兵的资金来源之一。2017年,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支持王兵的影像装置《15小时》在卡塞尔文献展的希腊展区展出。2018年,“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支持王兵在美国举办电影回顾展,展映作品包括《方绣英》《15小时》《铁西区》《死灵魂》《三姐妹》以及《疯爱》。2018年11月,林肯中心电影在纽约首映王兵2018年新片《死灵魂》,此片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特别放映作品在全球首映。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王兵卓有成效地将他的作品从国际电影节拓展到世界级艺术机构,并通过国际电影节和世界级艺术中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最终建立具有高文化资本回报的现实纪录片海外传播模式。

三、纪录片海外传播中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级艺术中心的互促性

从21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人通过电影院和艺术机构发行作品,这与电影制作方式和电影发行方式变化革新相关。在电影制作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使影像技术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在电影发行方面,世界各国的电影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电影发行方式;艺术机构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展映电影和纪录片。

王兵执导的首部纪录片《铁西区》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铁西区》长达 9 小时,它记录了被称为中国“锈迹”的辽宁省东北部国企改革的一段历史。它于2002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首映,2003年曾经获得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和日本山形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铁西区》在世界各地电影节中获得的众多奖项带来了更多资本投资并资助了他后续影片的制作。2010年,王兵拍摄的《三姐妹》讲述了三个生活在云南农村山区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并获得了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2013年,纪录片《疯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 2016年,记录浙江省湖州市一家小工厂工人的《苦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并且获得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编剧奖。王兵的最新纪录片《死灵魂》是由一系列对反右运动经历者的采访组成。基于王兵在纪录片制作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国际性声誉,《死灵魂》入选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这种声誉主要建立在王兵之前参加的系列国际电影节展映。除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死灵魂》还在多伦多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山形电影节等上映。

王兵的在知名艺术机构个展包括2014 年蓬皮杜艺术中心个人电影回顾展和 2017 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这也证明了他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荣誉认可获得了更多艺术机构展映机会。2014年4月,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行王兵电影回顾展,放映影片包括纪录片电影《三姐妹》《铁西区》《和凤鸣》《父与子》以及《疯爱》。王兵经过此次蓬皮杜文化中心展映让法国人走入他的心灵世界。《三姐妹》在展映期间票房达到七万人次;《铁西区》需要观众九个小时观影,但是仍然人潮汹涌座无虚席。由此可见,王兵在法国被更多人认可、接纳。王兵是2017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唯一受邀中国艺术家,他的纪录片《15小时》在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里放映并被永久收藏。随后他的新作《方绣英》也在此举办全球首映。

2017年,王兵获得了享有盛誉的荷兰阿姆斯特丹EYE艺术与电影奖以表彰他的整个创作历程,这进一步肯定了王兵在电影和艺术圈的国际地位。王兵此后重要个展包括2018年苏黎世艺术馆、2021年巴黎Le Bal艺术中心等,他的作品也被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中国香港M+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希腊雅典国立现代美术馆和法国巴黎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所收藏。

四、纪录片海外传播中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级艺术中心的排他性

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级艺术中心虽然在作品传播方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的排他性。

排他性一方面来自艺术展览馆放映影片与电影节放映影片的不同特点。法国Chantal Crousel画廊的所有者和策展人尚塔尔·克鲁塞尔(Chantal Crousel)在王兵职业生涯早期就一直支持并展出其作品。他指出艺术展览馆放映影片与电影节放映影片有两个不同点:第一个不同点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官方评选中,同时适合国际电影节和艺术中心展映的纪录片比例很小,这表明纪录片作品入选国际电影节展展映仍然具有挑战性。比如,王兵入选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的纪录片《死灵魂》,因电影时长达9个小时,放映中途休息两次,这在国际电影节中极为罕见。这种展映时间较长的影片会影响电影节放映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参展影片的排映次数。第二个不同点是观影时间。在艺术展览馆和博物馆,观众可以随时停止观影、离开放映室。比如《15个小时》与《苦钱》虽然主题相同,但素材则不同。《15个小时》的放映地点是雅典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苦钱》的放映地点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两个纪录片完全根据不同放映地点要求进行创作,影片结构、叙述方式完全按照不同的展映方式有针对性地完成拍摄。电影节的纪录片是递进故事,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是在艺术博物馆中,这些是全部失效的。有些观众也许观看5分钟就走了,有些观众可能观看两小时。观影时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艺术中心展映的纪录片不可能去讲一个故事,它需要在观众观看的一瞬间就被吸引。

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级艺术中心的排他性另一方面来自影片播映权,这可以看作是对电影节和艺术中心的某种限制。对于博物馆或画廊委托的作品,艺术机构可以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首映,以便将艺术家的作品列为专有所属或者收藏作品。这意味着资助该作品的艺术中心拥有全球首映权,而这必然自动排除该影片在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等世界级国际电影节放映。以王兵的《方绣英》为例, 卡塞尔文献展要求在卡塞尔进行全球首映。随后《方绣英》获得了第70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豹奖最佳影片奖。虽然对王兵来说这个奖项也是重要的国际认可,然而,就其艺术声望和国际媒体关注度而言,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影响力远不如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国际电影节。

五、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启示

如上所述,现实纪录片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历史、观察中国现实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也促使世界各国艺术展览中心、画廊和博物馆展出更多的中国电影人作品。王兵的纪录片实现了从国际电影节拓展到世界级艺术机构,并通过国际电影节和世界级艺术中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最终建立具有高文化资本回报的现实纪录片海外传播模式。

随着中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中国也开始寻求本国文化的海外扩展、全球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工作者们能否建立可持续性的海外电影营销网络,构建创新型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机制。

一方面,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这世界影坛的四大电影殿堂对电影从业者而言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国际声望和艺术认可;同时,由于国外记录影像文化发展历史较长,中国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参展以及艺术机构布展中可以与更多的国外学者和专家交流切磋,学习国外先进的影像理念和传播机制。另一方面,艺术机构为电影制作人提供了不同的展映模式,这些展映模式为纪录片在叙事节奏、审美特征和观影时间方面带来更多的美学表达方式和作品流通渠道,这种文化资本对于国内电影人来说尤其重要。他们可以打破国内发行体制的束缚,作品反向进入国内院线,促进中国电影在国内的发展和海外的传播。

中国电影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了解海外影片资本运作和推广机制。商业性与艺术性是成功影片的衡量标准。中国影片需要对接国际营销网络,利用跨国资本运作,扩展文化资本。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会、电影节和其他艺术类市场不断推进,扩大知名度,强化品牌意识。中国电影还需要发出声音,深入了解和积极参与国际知名的电影节、影像展,比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等多个全球知名的主流电影节和纪录片展。

在全球范围制作和放映非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纪录片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际电影节和艺术机构对纪录片的接受和支持日益宽松。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可以通过国际性电影节和世界级艺术机构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更广泛的荣誉认可。王兵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特征体现了目前纪实纪录片背后跨国的资本运作和艺术交流,这种跨国文化资本扩张也有利于中国了解各国观众潜在的观影爱好,从而推动中国影像海外传播积极、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猜你喜欢

王兵纪录片艺术
王兵老师辅导的学生线描写生作品
长胖了的狗
Coherent Controlling Single Photon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in the Atom Chirally Coupled Waveguide System∗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纸的艺术
差一点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