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地区高速公路总体设计研究*

2022-08-09文丽娜王万江何健杰柯勇

公路与汽运 2022年3期
关键词:康定榆林路线

文丽娜, 王万江, 何健杰, 柯勇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41)

雅叶(雅安—叶城)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起点与雅康(雅安—康定)高速公路相接,终点与康定至新都桥高速公路顺接。该项目里程不长,但建设条件复杂,面临5个“极其”(极其复杂的地形、极其复杂的地质、极其复杂的气候、极其脆弱的生态条件和极其复杂的建设管理)的建设条件,项目总体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多,取舍困难。

1 项目建设条件

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推荐线长17.1 km,其中桥梁4座、长990 m,隧道3座、长15 015 m。设计速度80 km/h,路基宽度25.5 m。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雅叶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地处高山峡谷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烈度高;受城市规划干扰大;属于长大纵坡运营路段;特长隧道施工风险大;位于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附近,环境保护压力大。

1.1 地形地貌

该项目位于康定市附近南北向的雅拉河和东西向的折多河谷内,地形南高北低,最高山峰高度大于5 000 m,山谷相对高差1 000~3 000 m,河谷宽度100~250 m,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

路线起点升航至终点榆林直线距离约10.5 km,高差约430 m,为连续上坡路段。项目区域内主要为高山峡谷地貌,高山区地面横坡以25°~45°为主,覆盖层较厚。路线起点附近存在大量岩堆体,路线中部穿越一处巨厚大型崩坡积体。起点地形见图1。

图1 项目起点地形

1.2 地质条件

该项目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和扬子准地台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区内主要区域性断裂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该断裂带为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带,是马尔康地向斜与炉霍地背斜、雅江地向斜的分界断裂带,也是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带和活动地块分界断裂带(见图2),为四川省活动最强烈的活动断裂带。

1为板块缝合线;2为逆冲断裂;3为平移断裂;4为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GWNB代表冈瓦纳大陆;QCB代表羌塘—昌都陆块;SG代表松潘—甘孜造山带;YZB代表扬子陆块;NB1代表龙门山前陆逆冲楔;NB2代表盐源前陆逆冲楔;Ⅰ为川中台拱;Ⅱ为川东陷褶束;Ⅲ为上扬子台褶带

路线穿越鲜水河断裂带中段3条断裂,分别为雅拉河断裂、康定—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3条左旋走滑断裂呈梭状排列,近于平行展布,其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比北西段复杂。3条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见图3)。

图3 项目区地质构造

该项目跨多个地层分区,主要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震旦系及第四系等。共有7处不良地质,其中泥石流1处、滑坡2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2处。

1.3 地震

该项目所在地区的鲜水河—折多山北西向构造带是四川省重要的地震发生带。根据相关资料,该地震带内曾发生≥7级地震8次,四川省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近半数发生在鲜水河—折多山地震带。根据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过境连接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该项目地震危险性概率见表2。

表2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

根据2015年《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0 s,其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Ⅸ度。根据JTG/TB 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E1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63%,加速度峰值由设计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结合结构重要性系数确定,重现期100年;E2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2%,重现期2 000年。

1.4 城镇规划

康定市位于南北向的雅拉河和东西向的折多河河谷,峡谷区地形狭窄,道路拥堵,老城区现已趋于饱和状态。根据康定市城市发展规划,康定榆林规划为另一个城市组团。鉴于康定市现状及规划所限,该项目主要以隧道形式穿城而过,尽量减小对城市的干扰(见图4)。

图4 项目区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1.5 环境敏感区分布

该项目终点附近以隧道形式穿越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隧道进出口设在自然保护区之外,不涉及核心区和缓冲区。

项目沿线附近有龙洞水电站(在建)、金升水电站等,对路线布设有一定影响。龙洞水电站位于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瓦斯河上,为低闸引水式电站,即将开工建设。康定互通及服务区布设与其有干扰。金升水电站位于瓦斯河上,已建成使用,为小型水电站,跑马山1号隧道进口段与金升水电站相邻,影响范围大部分为隧道段。

2 总体设计原则

2.1 项目特点

项目地处川西高原山地与东部盆地西缘山地接触带的大雪山中段,地理条件及环境条件十分特殊,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气象、环境等建设条件,存在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投资大、实施困难等建设难题。主要特点如下:

(1) 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复杂,抗灾要求高。

(2) 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保护要求高。

(3) 桥隧比例高,工程规模大,造价高。

(4) 地震烈度高,结构物抗震要求高。

(5) 建设工程技术难题众多,勘察设计难度大。

(6) 施工条件艰巨,环境恶劣,实施难度极大。

(7) 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及布置要求高。

2.2 总体设计原则

该项目地处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建设中遵循“强化管理、深入研究、详实勘察、精心设计”的总体设计原则。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 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多层次方案优选,减小工程规模;2) 高烈度地震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公路的防灾、抗灾;3) 连续长大下坡与冰雪组合段的运行安全及应急救援;4) 极其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巨量弃渣的合理处置;5) 复杂艰巨条件下施工组织,造价控制;6) 复杂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下综合地质勘察;7) 极其复杂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下隧道的修建;8) 高山峡谷、高烈度地震区桥梁选型、设计及施工;9) 高寒、高海拔地区路面结构抗凝冰与耐久性技术;10) 高山峡谷地形互通选型及沿线设施场坪布设。

3 路线总体方案

3.1 初步设计方案

该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康定城东升航村,与在建雅康高速公路顺接,终点位于康定新城榆林,起终点高差约430 m。为克服高差,路线从康定城区以南过境,受地形限制,主要以隧道形式展线。考虑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现象、城市现状干扰、道路运营安全、投资规模、隧道洞口选址、建设工期等因素,初步设计阶段拟定A、B、C、D、E、F、G、H、I、K共10种路线方案进行综合比选(见图5、表3)。

图5 初步设计阶段拟定的路线方案示意图

表3 初步设计阶段拟定的路线方案

上述10种路线方案主要围绕隧道露头位置进行不同的展线,共计4处隧道露头位置,分别为康定水厂、海船石、救灾应急中心、战斗坝。在康定水厂露头的方案有G线、H线,在海船石露头的方案有K线、C线,在救灾应急中心露头的方案有B线、D线、E线、G线、H线、I线,在战斗坝露头的方案有H线。

3.2 路线方案比选

3.2.1 论述方案

结合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现象、城市现状干扰、道路运营安全、投资规模、隧道洞口选址、建设工期等因素,对拟定的B线、C线、E线、F线、G线、H线方案进行论述比选(见表4)。

表4 论述方案对比分析

3.2.2 同精度比选方案

K线、I线、D线起点位于康定城东升航村,接雅康高速公路。K线设康定互通接G318线,设跑马山1号隧道(长5 705 m)至海船石,设跑马山2号隧道(长2 505 m)至康定市救灾防灾应急中心,设跑马山3号隧道(长6 750 m),止于康定南榆林新城,路段长17.134 km。I线设康定互通接G318线,设跑马山1号隧道(长8 780 m)至康定市救灾防灾应急中心,设跑马山2号隧道(长7 395 m)至康定榆林驷马桥村,路线止于榆林新城,设康定榆林互通接G318线,路线长18.044 km。D线设跑马山1号隧道(长8 665 m)至康定市救灾防灾应急中心,设跑马山2号隧道(长6 700 m)至榆林,路线长17.134 km。K线、I线、D线的比较(见表5):

表5 同精度比选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1) 平纵指标。I线平面指标值较高,隧道进出口采用大半径曲线,隧道内纵坡均≤2.5%,明线段设置缓坡段;D线特长隧道部分段落纵坡为2.85%。I线平纵指标优于K线、D线。I线道路平均纵坡为2.38%,且隧道露头段设置长2 km的缓坡;K线、D线道路平均纵坡为2.5%。从道路运营安全方面比较,I线优于K线、D线。

(2) 工程地质条件。K线海船石段隧道洞口为崩坡积体,洞口偏压严重,成洞条件差,处置难度大,施工及运营风险高;救灾防灾应急中心段断裂带分布较广,K线、I线、D线均与其交叉,D线以大角度与其交叉,K线、I线受断裂带影响的范围相当,D线略优。

(3) 与城区的干扰。海船石段K线以明线形式通过,且为崩坡积体路段,施工对加油站、变电站的影响较大,存在施工及运营风险;I线、D线以隧道形式通过,对其干扰较小。

(4) 工程规模。I线设2座特长隧道,共计16 175 m,斜井规模较大,通风效果较差,施工周期长;K线设3座隧道,共计14 960 m,隧道规模较小,斜井规模、通风效果等较优;D线设2座特长隧道,共计15 365 m,斜井规模较小。从工程规模比较,K线优于D线,D线优于I线。

综上所述,虽然I线工程规模较大,但平纵指标较优,道路平均纵坡最小,有利于运营安全,同时对城区的干扰小。因此,初步设计阶段将I线作为推荐方案。

4 建设难题的解决措施

I线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即抗震设防烈度高和长大纵坡运营安全保障。

(1) 抗震设防烈度高。根据表2计算,跑马山2号隧道出口处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4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Ⅸ度,抗震烈度高。跑马山2号隧道出口紧接榆林互通,该处需跨越榆林河、折多河,榆林互通处桥梁高度需按抗震设防要求严格控制。经抗震计算,将该处桥梁高度控制在30 m以下,且全部采用钢结构桥梁、薄壁轻型墩、钢盖梁等,满足抗震要求。

(2) 长下坡运营安全措施。1) 根据道路安全性评价结论,为提高I线的运营安全,降低运营风险,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路线起点设置互通综合体的基础上,在路线终点设置榆林停车区,提高未来康新(康定—新都桥)高速公路自新都桥出发至康定62 km长下坡的运营安全;同时在跑马山2号隧道与1号隧道之间增设一处避险车道。2) 该项目主线右幅跑马山2号隧道-康定榆林互通及主线左幅跑马山1号隧道-康定互通隧道出口与匝道分流鼻间距均小于明适应距离+识别距离367 m的要求,且隧道出口与渐变段起点间距均小于明适应距离+完整认读标志并操作距离287 m,为此,对跑马山1号隧道出口段、跑马山2号隧道出口段进行特殊结构设计,拓宽一条车道作为辅助车道。3) 考虑隧道内长下坡段较长,I线跑马山1号隧道左线(车辆下行方向)每间隔一处将停车带加长至100 m,以便车辆应急停靠。4) 考虑到跑马山1号、2号隧道之间海拔较高,处于弯道和隧道洞口交界处,易受冰雪天气影响,路面设计中采用主动抑制冰雪技术,添加盐化物材料,延缓冰雪凝结。

5 结语

雅叶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总体设计中围绕项目控制性因素,以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方案为原则,认真比选,提出研究方案多达30余条,最终筛选出具有价值的10条路线方案。从地质条件、运营安全、工程规模、实施难度等方面综合比较,将相对较优的I线作为推荐方案。

围绕推荐方案,针对抗震设防烈度高的问题,提出断裂带附近桥梁高度控制在30 m以下,且桥梁全部采用钢结构、薄壁轻型墩、钢盖梁等措施;针对长下坡的运营安全保障问题,提出跑马山2号隧道与1号隧道之间增设一处避险车道、在跑马山1号隧道出口段和跑马山2号隧道出口段拓宽一条车道作为辅助车道、跑马山1号隧道左线(车辆下行方向)每间隔一处将停车带加长至100 m、隧道间路面采用主动抑制冰雪技术等措施。

猜你喜欢

康定榆林路线
Three New Species of Diploderma Hallowell,1861 (Reptilia: Squamata:Agamidae) from the Shaluli Mountains in Western Sichuan,China
唱一首康定情歌,跟着领克02 Hatchback 解锁钢炮宿命
走榆林
2014年四川康定MS6.3和MS5.8地震的应力触发研究
最优路线
康定:作家们的原乡记忆和故乡神话——以“康定七箭”的乡土小说为例
『原路返回』找路线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