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效果的提升路径

2022-08-05马志军

江西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技术员除草枝条

马志军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阳武河林场,山西 原平 034100)

现如今,部分地区的林业育苗技术与管理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发展,苗期管理也得到明显优化。和以往的育苗方法相较,现代林业育苗技术使得苗木成活率更高,苗木总体长势良好。

1 现代林业育苗技术

现代育苗技术中常规的育苗形式是借助容器培育苗木,此类技术的优势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上。此外,容器育苗也能有效减少育苗过程的费用消耗,属于现代育苗技术中比较有效的处理方式。根据当前林业育苗发展进程,现代育苗技术的基本作业理念可归纳出几个部分:在大棚中收集插条,并应用某些育苗技术开展育苗处理;需要在育苗开始阶段,落实催芽处理,这样可以提升胚芽养分,还可构建适宜的苗床,创设优质的生长环境,以提升插条总体的成活率;育苗过程中,还要针对全过程实施管理,依托于准确的信息数据,培育出种子,把握幼苗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控制植株所处空间的温湿度;另外,在确保光照充足的前提下,尽可能给植株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假设植株根部发育较差,势必会制约幼苗的成长,对育苗效果有较大的威胁,如若利用容器育苗技术,需要结合植株的类别加以筛选,保障容器内有适宜的条件,可供幼苗根部发育。

现如今,国内的育苗容器大多运用无纺布育苗袋(见图1),其能够给幼苗根部提供保护,降低部分育苗资金投入。开始育苗之前,应先培育出带有丰富营养的土基质,使树苗的整个发育期间,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养分。为此,挑选土基质时,需考虑透气性与透水性,保障成长环境的适宜性。育苗实践中,技术员也应基于幼苗发育状况,适当运用激素,帮助幼苗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既能提升育苗效率,又可增加产量。国内造林工作中,育苗是极其关键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土基质及技术,对育苗结果有巨大影响。并且,国内在育苗处理上,会侧重于常规的技术方法,而随着科技持续更新,有关技术也被运用在幼苗发育阶段[1]。

图1 无纺布育苗袋

2 林业育苗技术及落实要点

2.1 容器育苗

近年来,容器育苗技术在国内林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运用态势。该项技术的操作基本上是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因此可以提前预防外部客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育苗过程的干扰,同时,技术员可以针对苗木发育的动态变化,实施全面掌控,如果出现异常能及时处理,可保障育苗作业的成功率。在容器育苗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 处理种子

在造林工作中,种子情况关系到育苗成果,所以技术员应事先处理全部种子。一般条件下,会选择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浸泡种子,杀灭表层的病菌。此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接着把种子全部捞出,清洗干净后,放入GGR6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溶液内浸泡。浸泡过后,进行自然晾晒。为确保苗木保持良好的发育状态,技术员应注意苗圃地的条件,需保持日照充足、地表平整,并配以可用的灌排设施。

2.1.2 选择容器

根据苗木的发育特征,容器需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与透气性,以给幼苗提供优质的发育条件。在选定容器后,要结合保肥水平及透气、透水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表现,搭配相应的营养土。另外,在育苗过程中,要考虑成本的问题,尽可能实现就地取材。还要根据育苗区域土壤情况,制定及实施优化方案。比如,酸性土壤,可借助熟石灰改善;碱性土壤,则可利用盐酸等物质加以综合。

2.1.3 温床催芽

现如今,一般选择黄心土与河砂等布置砂床,把处理后的种子直接放在砂床上,而后将细砂均匀铺设。催芽期间,育苗技术员应根据所选择的树木品种的发育特点,全面调控空间的透气程度以及温湿度等。通常情况下,等到约一周的时间,种子会相继出现发芽的迹象。出芽后,技术员要加强温湿度管控,并进行炼苗,以优化炼苗长势。在苗期,为预防发生病虫害,可结合多发的病虫害种类,全面喷洒化学药剂或者采用其他预防措施。在幼苗长到3~4厘米左右后,移栽到准备好的容器中[2]。

2.1.4 移栽管理

为防止幼苗在移栽时发生明显的失水情况,要求在移栽前1日安排浇灌。移栽时技术员要提前在容器袋上开口,而后把小苗栽到容器中。为保证成活率,要结合有关技术规范,准确把控移栽深度参数。在移栽结束后,应在容器中添加适量清水,防止土壤湿度环境出现较大改变而阻碍苗木的正常发育,全面把控每次浇灌的水量,增加浇灌的频率。大约在两周之后,适当施加肥料,提高苗木成长率。在苗期有多种类型的病害,发生率较高,技术员应加以防范。

2.2 插条育苗

根据当前插条育苗技术,能分成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类。相应的技术操作如下所述:

2.2.1 硬枝扦插

图2 硬枝扦插

利用已经完全木质化的部分进行培育,适用于柳树及杨树等成功率较高的品种。实际操作流程为:一是选择插条。尽可能挑选树龄较短的母树,并且当年生的枝条较好。选择的培育枝条应拥有良好长势,和树木主干比较近,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袭。母树落叶时或是落叶之后,要安排剪取处理,如果是常绿的品种,采集作业应在芽苞开放以前结束。这是由于当芽苞开放后,会占用较多的养分,部分抽穗会发生腐烂,影响生根成功率。二是储存插条。国内大部分地区选择春季开展扦插处理,所以,需要剪取插条进行储存管理。如今露地埋条处理的可选性较大,对此,技术员要科学规划储存空间,确保现场排水设施与干燥条件达到有关标准。标准化开沟后,将绑扎好的枝条埋到沟中,而后铺上湿砂。假如沟中放置了较多枝条,应把草垂直放在沟中,保障其内部通风。埋藏期间,技术员应时刻关注沟内的温度条件,适当进行降温处理。三是剪取插穗。选取枝条相对壮实的一段,剪取插穗,其长度应不超过0.2米,同时还要包含三个状态良好的芽,并注意各个芽之间的间距。枝条切口处需光滑平整,并关注切口和芽的间距。如果选择的插穗枝条较细,应采取平面剪口处理;如果下端切口和芽较近,可运用斜切或平切等方式。其中,平切可保障养分吸收分布匀称,而斜切虽然会提高偏根的出现几率,但能增加和土层的接触面,能加强吸收营养与水分的能力。但如果是生根难度偏高的品种,可运用双面切处理。四是扦插环节。尽可能在叶芽萌动以前组织扦插处理。个别地区的冬季比较寒冷,可能会发生土层冻结的情况,对此应等到解冻后再安排扦插作业。假设选择秋插,采集与扦插工作需要一起开展,这种方式不能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区域进行,否则会引发冻害。五是选择扦插方式。有直插与斜插两类,但要注意枝条的倾斜度不可太大。以1/2插穗长度为标准,确定深度。如果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需适当增加深度。在扦插期间,为防止芽眼出现损伤,需在完成插入动作后,避免发生晃动。同时,根据植物品种的发育特点,也能采取其他扦插方式。倘若是生根难度低的品种,直接把枝条全部插到土中,可提升此环节的效率,或是提前进行穿孔,随后安排插穗,确保枝条下切口和土层能全面接触,使插穗吸收到足够的水分[3]。

2.2.2 嫩枝扦插

此项育苗处理所用的枝条是半木质化状态,一般在常绿品种中使用。和硬枝扦插育苗方式相比,其技术要求更高,强调培育管理。在嫩枝扦插中,不涉及到根的原始体,扦插任务结束后,在枝条下切口的位置,会产生愈伤组织,根原始体是在此之中形成。该项育苗方法的成活率高,这是因为嫩枝本身带有一定量的生长素,使得含氮量与酶活性都比完全木质化的枝条更好,愈伤组织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此外,由于在下切口位置的愈伤组织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形成,在此期间倘若无法保持营养成分的稳定供应,枝条容易死亡。在实施嫩枝扦插中,要落实几项技术要点。

其一,把握好生根环境。各个类型的树木品种嫩枝对温度条件有不同的标准,但一般是在20℃~28℃之间。如果温度太高,会增加枝条腐烂的概率。嫩枝中有较多的水分,所以会提高失水几率,对此通常以80%~90%为标准把握相对湿度。另外,嫩枝生根会被日照情况干扰,假设光照不足,会降低生根效率,提高死亡率。所以,技术员要做好育苗环境的管控,保障扦插成活率。

其二,插条选择。通常会挑选幼年时期无病虫害情况、长势良好的母树。比如水杉,1年生树木上的枝条生根率最佳。另外,还要注意采集枝条的时间,假设过于提前,枝条自身的木质化发育尚不足,腐烂现象的发生概率偏高,但如果太晚,会影响扦插枝条的发育效率,产生抑制发育的物质,不利于生根。所以,采集枝条一般在5月-9月,根据育苗品种及当地气候适度调节,并且采集活动应在早晨进行,预防失水。

其三,截取插穗。插穗时应当留下大约3~4个芽,在叶与叶芽下方,留出剪口。若是阔叶品种,应当保留3片叶子,若是针叶品种则无需清理叶子,把整个枝条完整地插入即可。技术员处理插穗时,应进行保湿处理,倘若枝条水分含量不多,需把其放在水中。

其四,现场扦插。一般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扦插处理,把握好相邻枝条的间距。同时,为保障生根与移植的质量,应把粗砂及砾石放在营养钵中。以8厘米和15厘米的标准,确定营养钵径长与高度。另外,针对根系腐烂的情况,可通过消毒处理加以预防,控制病虫害的出现概率,通常选择高锰酸钾来消毒。还需根据植株实际状态,喷施适宜的杀虫剂。扦插深度也应按照品种调整,一般不会超过4厘米[4]。

2.3 育苗除草

2.3.1 化学除草

现有可用于林业育苗中的除草技术种类较多。化学除草是极为常见的方式,但在应用中,要避免化学成分对苗木产生明显干扰。为此,一要注重化学药剂的选择,防止所选药剂和杂草特点有出入,既不能发挥出除草的效果,又容易给土壤、苗木等带来伤害。目前常见的药剂有果尔药剂和拿扑净药剂:果尔药剂支持大面积除草,并且不会对自然生态、畜牧、人体有不良影响,适用于侧柏、樟子松等品种使用,能清理掉早熟禾、蒲公英等;拿扑净药剂除草能力极高,施药后约3日,就能抑制杂草发育,通常用于双子叶及乔木类等品种的除草活动中,能处理狗牙根、牛筋草等。二要把控除草时机。确定使用化学手段后,不可随意施加药剂。播种期间,选择喷洒的形式,可起到预防的效果。如果种子及植物尚在萌芽时期,应选用危害性更弱的药剂类型,比如草铵膦,不仅能够抑制杂草丛生,还可使苗木正常发育。在保障营养足够的前提下,幼苗会有较快的长势,但同时杂草也会吸收到较多营养,如果稍微忽略了杂草的长势,林地中就会产生大量杂草。所以,在幼苗时就应准备除草,事先把药剂放在土层中,这能有效抑制杂草发育。三要防止化学药品的其他不良影响。林业育苗期间,借助化学手段除草,要在明确化学药剂除草性能的同时,关注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避免因为林业除草引发化学污染。

2.3.2 生物除草

近些年,生物技术手段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借助微生物、动物等解决林地杂草。虽然该项技术本身不会对树木有任何抑制发育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一方面,使用生物除草需秉承适宜性的原则。比如,部分微生物只对某些品种有作用,所以,选择除草剂时必须结合树种。而利用动物除草,并非任何动物都能准确区分杂草和植物,可能在除草时,导致苗木损伤。举例来说,水稻杂草的去除能利用湖鸭,林地除草可借助牛羊,但需安排专人进行全过程监管。另一方面,特性原则。比如,使用昆虫除草时,技术员可事先利用杂草汁液培养木虱,让其确定食物对象,再将其投放到林地后吸取杂草中的汁液。同时,不同种类的昆虫,食性会有差异,育苗技术员需先明确昆虫的食性,判断其有无除草的能力。

2.3.3 其他方法

结合当代科技手段研究出的新型除草方式,目前还在试验中,但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除草能力,未来可能会成为育苗除草的重要选项。第一,电力技术。该类除草手段的作用原理是:苗木中有木质纤维,当电流通过时,能基于木质纤维比例,出现敏感反应,说明强电力具有除草的能力,同时不会影响植物本身。如今,电力技术还未实现广泛运用,曾有技术员在除草设备中,加装电力装置,最终除草率有99%左右,但该次试验对象是作物种植地,可否用于林业育苗,还有待继续研究。另外,电力除草的效果较佳,但成本投入大,短期内无法普及。第二,热力技术,借助带有丙烷火焰的装置,不断喷向杂草,直到其温度大约是60℃,杂草中木质纤维出现膨胀反应后破碎,此时杂草内的蛋白质呈凝固状,最后让杂草逐渐枯萎。其中应用的丙烷火焰,不会出现残留物,因此不涉及到污染方面的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对苗木有损害,这些除草手段应当在出苗前完成[5]。

3 提升林业苗期管理效果的路径

3.1 控制光照强度

苗木接受到的光照强度对其发育速度与质量有较大影响。林木苗期实施光照强度管控,要结合苗木发育规律与周期进行。假设在发育期间,没能确保光照充足,则应借助适宜的辅助方法,改变苗木日照时间、光线角度等。倘若育苗地区气候比较干旱,苗木受到光照的干扰程度会有所提高。对此,技术员应借助合理的方法,调节光照强度与时间,防止苗木被灼伤,让苗木在发育期间可以接受适宜的日照。

3.2 施肥管理

林业苗期管理,应在合理施肥后,观察苗木发育状况,基于此确定之后的施肥时间。通常在一周内应安排两次施肥,并且结合苗木本身对营养的需要,确定肥料配比。对此,有关管理技术员应在施肥前合理设置比例。例如,马尾松苗期的施肥比例,氮、磷、钾各自为2.39%、1.56%与0.24%;而华山松的施肥管理,要防止育苗初期施加颗粒状的肥料,可利用硝酸二氢钾铵,浓度约为0.2%。

3.3 间苗补苗

倘若选择机械播种,可能会发生相邻幼苗间距不一的问题。如果出现密度过大的情况,幼苗间会争抢营养,并遮挡光线,不利于其发育,严重的话,幼苗会因为养分不足死去。对此,管理技术员应当注意幼苗间距的控制,留给每株苗木足够的发育空间及营养,保障幼苗根部健康。应结合天气状况与苗木生长情况确定间苗作业时机与频率:通常会等到苗木在5厘米左右高时,安排第一次间苗;在10厘米左右高时,开展二次间苗。技术员还要结合树木种类与预期产量,控制间苗数目。补苗管理主要是针对有病虫害与发育速度较慢的苗木,后补的苗木需和其余幼苗保持同等的间距。另外,补苗作业需尽可能提前,才能减少对幼苗根部的损害,保障育苗的成功率[6]。

4 结束语

基于本文讨论结果,可运用到林业育苗中的技术较多,并且还有尚在试验中的新型技术,这意味着我国林业技术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林业育苗中,管理技术员应注重落实苗期管理,灵活应用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方法,使幼苗保持良好的发育状态,继而保障苗木成活率,达到预期产量。由此使林业育苗任务高质量完成,推动国内林业建设。

猜你喜欢

技术员除草枝条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GA3和6-BA处理对大樱桃枝条生长的影响
闪光的枝条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不许撵他走
转运
绝句
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