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探寻

2022-07-22

中国市场 2022年19期
关键词:当代人遗产产业化

蓝 澜

(泰安市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山东 泰安 271000)

1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非遗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成的宝贵文化财富,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过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认同、保护和传承非遗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生存和发展境遇得到了全面的改观。下一步,则需要在当下的基础上,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法国著名文化学家布迪厄曾深刻指出:“实现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让其不断的再生产。”一语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其所提到的“再生产”,既是非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发展的根本。在当代,随着文化的飞速发展,文化市场已经十分成熟,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可以逐步形成一种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再生产形式,真正实现非遗从静态到动态、从继承到创新的转变。而且当代社会中,非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实现多方共赢,共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其次,非遗本身就是带有产业化性质的。以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为例,民间艺人制作完成后拿到市场上销售,方能实现再次生产。在一些音乐舞蹈活动中,虽然是没有门票的,人们也是自发参与的,但是活动中很多物品、道具的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活动都是真金白银的消费。所以产业化是非遗自有的属性之一。另外,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日渐成熟,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从客观上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2 新时期下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2.1 积极引入多方资本

一方面,非遗产业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基础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多数非遗产业项目都具有投入大、回报慢的特点,加之一些产业类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点,内部和外部的投资方都对其有一定的陌生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意愿和信心。由这两个方面所导致的资金不足,对于年轻的非遗产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很多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都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所以新时期的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从根本上破解资金瓶颈,积极引入多方资本。

首先是政府的专项投入。地方政府始终都是非遗产业发展的“娘家人”,需要地方政府认识到非遗产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和潜力。在每年财政计划的制定中设置非遗产业专项资金,并设定合理的基数,今后逐年上调。除了能够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更能够表明政府对支持这项产业发展的态度和决心。而且在专项投入的同时,还要从市场的角度对非遗产业予以关心和帮助,遵循市场规律,采用灵活的帮助方式,如减免税收、减少土地资金、贷款担保、引荐投资等。待多项产业项目走上正轨后,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对项目进行类型、等级、阶段的划分,继而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其次是建立非遗产业基金。为保证资金的及时和充足,可以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同时广泛邀请民间资本的加入,共同成立非遗产业文化基金。其意义有二。一是可以为一些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得到基金会帮助的项目,可以在行业内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这也从客观上对基金使用方向提出了要求,其所支持的项目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项目要有发展潜力和特色,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当代人的文化审美需要;二是项目良好的增长率。从非遗产业的实际来看,爆发性增长的概率并不大,但是项目应表现出充足的后劲;三是项目要有规模效应。在发展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其是否能够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是否能够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规模效应等。

最后是支持非公有资本融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资本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凸显。对此政府部门不仅要大力欢迎,而且要做到积极的服务。如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本地非遗进行全面调研,对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论证,使其成为投资方的重要参考。投资方决定入资后,则需要在各类手续办理上给予充分协助,并在土地、税收、信贷等多方面予以充分支持。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多方面合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资金瓶颈,开创出多方面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2.2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

自20世纪末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变化,诸多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并诞生了多种新的产业形式,继而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对于非遗而言,其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当代人对非遗的熟悉和认可程度,是否有机会与非遗进行亲密接触。所以通过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特别是一些具有大众化特点、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产业,可以发挥出一种集群效应,吸引当代人的目光,乐于亲近非遗,并在非遗活动中进行消费。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非遗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近年来兴起的文旅融合为例,作为今后旅游业和文化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融合可以将两者的优势汇集,获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对此全国多地都纷纷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非遗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旅游演艺。作为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旅游演艺植根于地方文化,多以真山真水为舞台,通过现代化的舞美手段对地方文化予以全面的展示。游客可以白天游览景点,晚上坐下来观看演出。其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旅游演艺的推出,可以让地方文化得到极大的宣传,为看演出而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理念。其次,作为常态化的演出,旅游演艺不仅可以获得不菲的门票收益,而且可以带动周边的餐饮业、住宿业、手工业等,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最后,旅游演艺的演出规模通常都比较庞大,需要大量演员,很多当地人都成为演员,从而有力带动地方就业。

又如近年来受到热捧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自非遗产业化发展以来,文化创意产品便一直是一个重要领域,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而丰富的理念和技法体系。创作者在设计之前会对某一种非遗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学习,把握住其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先为创意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通过独特的构思和感受,结合非遗的实际特点进行外化,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力求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并萌生相应的购买欲望,通过良好的实用性特点从本质上拉近当代人与非遗的距离。以故宫为例,早在2013年,故宫便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文化产品创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具有鲜明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系列产品被系统推出,上市后受到了普遍的认可。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下,故宫文创产品不仅在中国热销,而且还远销海外。所以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之初,不能一味求快求大,这与其孱弱的发展基础是不相匹配的,而是要树立起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获得集群发展效应,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2.3 发挥科技创新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让全世界的面貌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变。在非遗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帮助,其可以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扩展非遗产业结构和领域、提升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所以要转变之前非遗和科学技术相距甚远的片面认识,将科技创新作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以科技创新推动非遗产业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以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非遗的基础产业建设都是较为薄弱的,对此可以先利用先进技术构建产业科技平台。一方面,要在政府、行业协会、非遗企业的合力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尽早形成技术优势,并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对各类先进技术予以及时有效的运用,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打破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构建起资源共享服务体系。近年来,也有很多地方纷纷建设了非遗产业园区,成了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基地,都是值得鼓励和借鉴的。

其次,以科技创新推动非遗技术创新。当代人对待非遗绝不能仅停留在继承层面,而是要主动推动其制作技术的革新,让其以全新的风貌呈现在当代人面前。以音乐类非遗为例,受到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民歌、民间器乐等难以为当代人所理解和接受。而在当代,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到这些民歌、民间器乐的发源地,通过对非遗发源地的全面展示,帮助观众加深体验和了解。又比如近年来风靡全国的电吹管乐器,作为一种新型乐器,其能够精准模拟各类民间吹管乐器的音色,经过简单训练后就可以熟练演奏曲目。虽然不是直接针对非遗器乐文化的创新,但是却有效拉近了当代人和非遗器乐之间的距离,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最后,以科技创新推动非遗宣传推广。非遗之所以遭到冷遇,与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这些非遗需要得到宣传和推广,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以维持自身发展;另一方面,群众也希望以合适的形式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对此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网和各类App的建立,为多种非遗在网上安了一个家。内容涵盖艺术特点、代表曲目或作品、传承人等各项内容的基本介绍,观众可以在线欣赏,而且可以与传承人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应在地方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对App进行主动的推广和营销,通过与今日头条、抖音等知名媒体的联合,通过大数据精准找到潜在客户,并实施及时的信息推送。这种传播和推广形式丰富,也在无形中让消费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2.4 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不仅是在非遗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在非遗历经千年的传承中,“人”都是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没有了人一切都无从谈起。很多非遗之所以濒临失传的境地,就是因为关注和从事这门文化和艺术的人才缺失。而且在产业化发展中,对人才需求更加全面,急需专业而丰富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首先,要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他们继续从事非遗活动,保证他们的经济需要,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特别要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并对学徒也予以经济支持。同时,地方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应该主动学习地方非遗知识和技能,并善于将现有的工作、活动与非遗结合起来,将地方文化馆、图书馆、活动馆等建设为非遗基地。

其次,要唤醒当地群众的本土文化意识。所谓本土文化意识,是指本地人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本地文化的关注、尊重、认同与维护。非遗始终是以民间为母体、以民众为主体的,他们对待非遗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本地人对非遗漠不关心,产业化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的境遇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从事非遗活动和关心非遗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以民间艺人为例,受到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不得不远离非遗,但是在今天,非遗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认可,不仅有大批民间艺人重新回到了非遗活动中,而且还主动传授技艺。而随着非遗纷纷被列入各级名录,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自豪,欣赏和参与非遗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这种本土文化的唤醒,不是外部的要求和指令,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正是非遗产业化发展最关键的要素。

最后,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有着突出的智力和人才优势。当下,很多院校或独立或联合周边高校,成立了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对地方非遗予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无疑是值得充分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非遗人才,要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后备人才。可以通过专题课程的开设、与地方非遗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内求学期间对地方非遗有全面了解,鼓励并提供相关的机会,让他们将非遗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比如与音乐、舞蹈、地理、金融等专业的有机融合等。通过以上多方努力,力争在短时间内缓解人才紧缺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储备越充足,人才质量越高,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就越牢固,发展后劲也越大。

3 结论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当代人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自然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一方面,尽管非遗在当下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妥善的保护,但是仍以外界的帮扶为主,如果帮扶不及时,则很容易再次面临失传的境地。只有通过产业化发展,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当代人面对非遗时不能仅仅是继承,更要创新,体现出当代人对非遗所做出的贡献,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基于上述两点,非遗产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当代人,特别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猜你喜欢

当代人遗产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遗产怎么分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千万遗产
系统产业化之路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