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学习实践与路径思考

2022-07-11刘子义许向前李倩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习教育四史课程建设

刘子义 许向前 李倩

摘  要:中医药高校在“四史”学习中有其自身特点。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院校发展史、地方历史资源与“四史”相结合,打好“四史”学习教育组合拳,弘扬“红医”精神,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职责。文章针对中医药院校开展“四史”学习的实际,从重申基本原则,强化学习内容,根据受众类别选择合理路径,加强“四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医学史课程,特别是“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思考。

关键词:四史;中医药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13-04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把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完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总体思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四史”的概念初步形成。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正式构建了以党史为首的“四史”学习内容体系。2020年5月全国范围内开启“四史”教育活动。2021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四史”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高校应开设“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在2021年11月成立“‘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12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再次强调开设“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程。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四史”学习教育成果是高校今后需做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和问题

从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来看,集体记忆的历史情感是情感认同的重要实现方式。历史是先人与今人情感链接的纽带,对历史的认同也是对家族、民族的情感认同。自古以来,通过历史教育人,进而保证情感的认同,已成为最常见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重读历史、重写历史等方式试图颠覆人们已有的历史记忆,给历史情感的沿承带来了一定挑战。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进一步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和要求,厚植学生历史底蕴,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认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同时可增强高校党支部的建设。学习中共党史,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了解党带领人们站起来、富起来的历程,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来之不易;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中知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四史”教育为高校加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提供鲜活案例,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光明前景充满底气,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

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实际情况中,存在“规定动作”基本完成,但“加强动作”较少的情况。高校多忽视与符合自身特点的资源开发,缺少与课堂的结合。现行思政课“05”方案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史”内容相对完整,其余课程“四史”内容碎片化、零散化,缺乏课程体系建设,难以对在校学生进行全覆盖,有效性和规范性都相对欠缺,“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开设状况不甚理想。由于防疫等原因,“四史”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学思践悟”程度不高[2]。立足于中医药高校实际,结合其他类型院校的成熟经验,做好中医药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应选好“四史”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四史”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重申基本原则,强化学习内容

高校应坚持正确方向、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应突出中医药高校特色,坚持学讲结合、学研一体、学用贯通,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应加强分类指导,针对干部职工和学生等不同群体特点,分类提出任务要求,引导学校干部师生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医药高校做出贡献。应把握正确方向,坚持运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观点,以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指导,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四史”的错误倾向,树牢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

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与学习中医药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更好地继承传统、立足当前、开创未来;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对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社会主義办学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全力推动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根据受众类别,选择合理路径

1. 自主学习,加强集中研讨,深化理论研究

干部教职工应系统学习“四史”,依照学习内容要求,深入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道路何以自信》《理论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作品。同时,用好根据干部师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编写的学习辅导材料。

学校中层干部可以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等形式进行,强化专题学习研讨。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专题学习研讨后,深入基层单位开展联学、带头导学,指导基层单位和院(系)认真交流学习体会。师生党员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创新理论学习制度作用,将“四史”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并坚持不懈学习。高校应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加强“四史”学习研究教育相关专项行动,组织学校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四史”开展研究阐释,研究凝练党对高校的领导史、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史,积极推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贡献学校力量。

2. 开展专题党课,进行情景研学

学校党委领导、各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先进典型定期讲授“四史”学习专题党课,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铭记光辉历史,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在自学为主的基础上,依托主题营造特色鲜明的氛围情境,为广大师生党员创造体验式、浸润式学习机会。高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举办红歌合唱比赛、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重温入党誓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编排演出红色主题情景剧等,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实效。

3. 积极组织宣讲工作,开展校内培训

高校应打造立体式“四史”教育宣传格局,设立专题网站讲述“四史”知识以及学习活动的进展、典型事例;开展系列展览,营造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相关新媒体平台,制作推介相关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等;大力挖掘学校发展史中的红色基因,梳理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历史故事汇”。组织开展红色电影赏评活动,积极参加“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在高校一百年——全国高校红色校史精品主题展”,组织校内外思政课资深教师、专家给干部师生进行“四史”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邀请“红医”英雄来校做专题宣讲报告会,通过英雄本人或红医精神研究人员现场讲述,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再现战争时期生活、战斗在河北的红医先辈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怀和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高校可通过将“四史”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开设专题班次或课程,突出青年教师培训,做到全覆盖。鼓励邀请名师大家来校开展座谈交流会、专题培训会,积极参加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大讲堂”等专题培训。

4. 做好实地研学和“红医行”等实践活动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李大钊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冉庄地道战遗址等革命旧址,以及在河北建立的战地医院、模范医院、后方医院等旧址。有李大钊、马本斋等历史人物及白求恩、柯棣华、哈励逊、汉斯·米勒等国际医学友人,有殷希彭、朱琏、郭可明等著名红医及相关红色资源。组织干部师生参观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场馆。高校可结合学校中医药专业特色,结合思政课“红医情、红医行、红医精神我践行”等将医学史与“四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调研、参观考察、义诊等活动,在实践中切实融入“四史”教育,组织师生通过基层走访、田野调查、志愿服务、参加摄影展等方式到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

三、加强“四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医学史课程,加快“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建设

作为医学院校,中医药高校应在进行医学史课程教学时,结合“四史”内容,特别是将“红医”精神和事例内容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投入到对医学生的教育之中。“红医”精神是党领导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文情怀,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红医”精神的载体,加强对医学生“红医”精神教育,从“四史”中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中医药发展政策,投身至中医药发展事业之中。加大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应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四史”知识水平,育人者先受教。高校可通过举办或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地市等“四史”教育培训班,开展“四史”专题研讨会,进行“四史”融入思政课程知识展示等方式,提升现有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和“四史”教育能力。

其次,应强化“四史”融入现行思政课课程的力度。由于“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4],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滋养中加深对“四史”零碎分散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学“四史”,知国情、知党情、知世情、知使命[5]。高校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理论背景讲授时增加“四史”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的讲解程度,调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讲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在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适度增加“四史”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则需要更多联系“四史”的背景才能讲得更深、更透、更生动[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现行课程中“四史”覆盖面最全的课程,应充实各部分内容,以最新理论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在教学上对课时、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形成科学合理、互助互补的体系[7]。

最后,充分利用“四史”慕课课程与研究资源,结合其他高校优秀经验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开设“四史”类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完善培养方案和明确必修性质,合理设置选择性必修课学分和学时。选好授课教材,各高校可依据这四本《简史》,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制作课件等辅助材料,同时考虑各学制、各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授课时间。高校应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和教学实际,设计好选课和考核模式,更重要的是做好师资招聘和配套的管理措施,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四史”课程师资问题。各地方各高校应明确本硕博阶段以中共党史、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世界现代史、苏联东欧冷战史或社会主义国家国别史等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积极招聘上述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应设置独立的“四史”课教研室或“四史”课程建设中心、工作平台。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四史”课任课教师和“四史”类科研课题申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调动教师积极性,更好地为“四史”教育服务。

四、结语

中医药高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故事和中医药文化中的“大医精诚”相结合,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院校发展史、地方历史资源与“四史”相结合,挖掘“四史”中的中医药元素和地方元素,打好“四史”学习教育组合拳,弘扬“红医”精神,建设好“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提升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投身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使命自觉,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助力加油是中医药高校推进“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一安,王福兴.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意义、内涵、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3):130-135.

[2] 张建武. 对推动落实高职院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11):98-102.

[3] 劉杰,刘锦玉,杨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考察[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06):14-31+156-157.

[4] 张守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1(03):36-42.

[5] 卜秋香,刘坤章. 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06):45-49+66.

[6] 宋俭,廖玉洁.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29.

[7] 唐俊,张劲松.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4-80.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学习教育四史课程建设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