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7-11潘梦君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价值意蕴四史

潘梦君

摘  要:“四史”教育是具有历史特点的政治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工作,对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目前,“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工作在主阵地、衍生课堂以及学习主体方面仍存在现实挑战。文章提出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协同育人机制以及成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推进“四史”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

关键词:“四史”教育;政治意识;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17-04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其首要职责是为党和国家培育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具有高度认同感的青年大学生。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不断渗透的西方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及仍有待提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1],这一系列的不足往往成为青年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的“绊脚石”。“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本质特点是蕴含丰富史实的政治教育,用好用活“四史”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作用,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

目前关于政治意识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等范畴,学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从文献梳理来看,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本文采用杨光斌先生在《政治学导论》中对政治意识的界定,即政治意识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政治认知和政治信仰[2]。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工作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凸显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时代性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3]。

(一)关系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对照工作,汲取智慧[5]。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政治引领需要将“四史”教育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6]。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但从历史延续性角度看,部分青年群体存在与主流政治意识价值断裂的现象[7],特别是在“人人都可发声”的网络时代,一些关于历史的错误解读和不良言论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低,甚至产生反社会的负面情绪。因此,高校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指导青年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长治久安。

(二)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应然之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当前,国内外兩个大局同步巨变,多元化思潮相互激荡。高校学生是一群具有活跃思想的青年人才,他们对多样化的思潮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满堂灌”,那么高校的政治意识培育工作将收效甚微。所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四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属性,将其作为培育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的载体和资源,在史论结合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在丰富“四史”素材中汲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

(三)涵养青年大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根基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和旗帜,“90后” “0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把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四史”教育重在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系统性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引导他们在良莠不齐的多元化思潮影响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势中,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拼搏创新的精神开拓未来,将学习势能转化为实践动能,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二、“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现实挑战

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8],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与挑战,需高校思政教育者认真审视与剖析。

(一)主阵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高校思政课是传播政治意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四史”教育内容实际上已全面贯穿现有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部分高校在“四史”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政课缺乏对“四史”的系统性设计与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以服务于各自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各门课程在对“四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缺乏整体协调性,多为较为零散、隐性的概念,教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整清晰地讲述“四史”概念,学生对“四史”重要性的认识自然不够深入。二是思政课程入脑入心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一些思政教师在引导学生将读原著、学原文与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相结合方面缺乏技巧,导致“四史”教育存在机械化、刻板化现象。同时,思政课堂存在“不接地气”、以“宏远叙事”为主、过于关注崇高理想信念等高层次理想[9]等不足,没有灵活运用“四史”元素,给学生一种假大空的说教灌输感,导致其对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冷漠,甚至产生反感心态,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作用不明显。

(二)衍生课堂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目前,“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衍生课堂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四史”教育形式相对陈旧。大多仍采用相对传统的讲座等单向传输的教育方式,缺乏沉浸式的教育载体和形式,大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低,难以真正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心。二是价值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四史”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史”,是不得随意抹黑和扭曲的。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政治信息和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途径,使得大学生容易被淹没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成为大学生获取、选择正确的“四史”教育内容的潜在威胁,导致其产生政治评价标准模糊问题,增大培育其政治意识的难度。三是家庭对“四史”重要性教育认识的缺位。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自身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和行为对子女具有言传身教的示范性影响,但“90后” “00后”大学生多为“第一代大学生”,其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升,缺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四史”教育相关内容的能力,导致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对学习“四史”教育的兴趣方面出现问题。

(三)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哲学领域争论的重要议题,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结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只有在这种良性的师生关系互动下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推动“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不足:“90后” “00后”是经历过较为激烈的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学习内容以高考为“指挥棒”,学习压力较大,对历史的学习也多为浅尝辄止。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则以就业为导向,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对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涉猎,导致其对“四史”教育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强。二是部分大学生功利化思想浓重,政治信仰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也随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引发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疑,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也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在组织上入了党,在思想上却没有真正入党,往往将党员身份作为谋取日后发展的有利“跳板”,功利主义思想突出,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对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发展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三、“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为促进“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推动高校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需从顶层设计抓牢“四史”教育,通过加强思政课堂在“四史”教育方面的改革,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四史”教育效果评估等系列举措,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稳思想之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着力加强“四史”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革新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成效在课程建设与完善中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在新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虽然一再调整,课程名称也不断变化[10],但是历史类课程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教学内容,因此,“四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而影响大学生政治培育工作的实效。一是要从顶层出发,合理组织安排思政理论课中的“四史”内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统一指导下,统筹规划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四史”教育元素,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形成系统化、组织化的“四史”知识,真正理解“四史”概念。二是锤炼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在系统梳理领会“四史”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时事政治,在贯通古今的课堂教学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生搬硬套地将“四史”内容引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反感。三是要强调灵活多元化运用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可针对具体教学任务,丰富教学方式,如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以及榜样示范法等,善于利用教学场景,灵活引入历史维度的学习研讨,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有节奏的思政课堂,激发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坚定政治信仰。

(二)优化健全“四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将“四史”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健全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要建立“大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四史”教育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的主责主业,专业课、通识课程也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历史教育资源,打好高校思政工作“配合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使得不同课程的隐性与显性育人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建立专业思政课教师、党政群团以及学生家长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重视“四史”教材的编撰,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和相关读本,并进行多渠道宣传和发放,使“四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高校要发挥学校群团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宽“四史”教育阵地,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打造具有思想性、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以实现寓教于乐的育人目的。

此外,高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学习相关的政治理论,以自身的行为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弥补家庭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政治意识方面的真空状态。三是形成“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依托地方,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等,拓展“四史”教育内容和阵地,加强实践教育,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四史”教育的理念,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另一方面,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政府要加强网络平台对“四史”内容歪曲和误读的立法监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教育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增强对“四史”内容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

(三)建立完善“四史”教育成效评价机制

为了加强“四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以形成正确导向及有效激励的作用。一方面,要将思政课程评价方案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四史”教育课程标准,细化教学评价指标,畅通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四史”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工作的效果需要依据青年大学生对“四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高校可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四史”主题征文、“四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四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除此之外,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表现是否有所改进和提升。只有通过上述刚柔并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才能科学地评价育人成效,切实提升“四史”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丽慧. 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 河北:燕山大学,2016.

[2]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3] 靳诺. 围绕立德树人 加强“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4]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2.

[5] 王炳林,刘奎. 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8):64-7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4-28)[2022-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7] 徐建飞. 新时代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四重向度[J]. 理论导刊,2018(10):20-25.

[8] 喬晓瑜.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 理论观察,2021(12):25-27.

[9] 李语琦. 问题与路径: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回归学生主体[J]. 黑龙江教育,2021(01):47-48.

[10] 宋检,廖玉洁.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29.

[11] 新华社.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21-12-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荐稿人:王占军,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价值意蕴四史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