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分析

2022-07-11黄萍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分析

黄萍

摘  要:习近平法治思想能够综合体现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创新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理论力量。将人民作为发展核心,贯穿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特征也就代表此类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理念,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性要求。文章主要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并以人民性特征为主要分析要点,为未来阶段的法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思想;人民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25-04

一、人民性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其思想中的人民性特征体现了法治思想的根本价值[1]。探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来源,根据其思想内涵,探究对人民利益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要采用完善的管理机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价值。

(一)实现人民利益的价值

我国执政党的一切行为都符合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意义,也以此为工作标准开展整体性工作。为了做好党员的监督工作,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态度,时刻做好执政方针的监察工作,提醒所有党员保持警惕心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根本一致性,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本”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执政政策中,也体现了人民发展目标的根本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利益。

(二)强调我国执政党的性质

我国执政党的性质和人民性从理论上分析不属于同一范畴,但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有极强的洞察力,将二者进行了巧妙联系,他认为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角度进行思考,可以分析执政党性质和人民性的共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化基础,以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他认为,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看待,也不能从单一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根基是人民群众,共产党来自人民,也真真切切地为人民服务。要巩固好我国政党的发展基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观念体现了人民性,这既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人民立场想问题,要采用问题导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发展依据,探究出的符合我国现代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方针[2]。他的治国理念,符合人民群众的发展立场,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帮助中国更加强大。他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拓展延伸,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价值。从人民立场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贯穿在执政工作中,让人民成为资本资源的管理者,有效消除两极分化,有效开展扶贫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性的溯源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民的价值。从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可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基础功能[3]。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针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也没有进行法治方面的概括研究,法治的有关理论散落在一系列的著作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针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揭示了法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主和人权的发展关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自始至终都是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核心要求,从人民的立场进行思考,认为法律只有成为展现人民意志的有效途径,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意愿,也能说明法律创建的实际价值。法学思想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要求以人为本,也要求维护社会群众的最大化利益。这体现了法学思想中的民主性与人民性,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性的根本来源和理论依据。

(二)逻辑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理论依据,也存在于共产党缔造者的法治建设思想理论中。毛泽东作为我国的共产党领袖,根据国家建设初期的发展状态,开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体系,创造了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法律是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人民在发展中根据自我需要自行选择的。毛泽东法治思想的产生是为了维护革命成果,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同样是将人民放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地位,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他强调宪法的独立地位,也强调人民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认为法律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新的改革方针,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领导人对法律建设的认知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邓小平同志主张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提升法治社会的工作效率,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依法治国,这体现了法治建设的实际含义,这是江泽民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指出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要从人民立场进行思考,要求法制建设符合人民的真实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颇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进行公平执法。在新的发展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社会体系的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更为全面的立法完善工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执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历届领导人的法治建设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人民性在法治建设中的实际体现,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一以贯之,在我国领导人的管理政策中都得以落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合理的证实,体现了我国人民和政府孜孜不倦的上进精神。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体现

(一)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立法机制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法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强调将有法可依转换为科学立法,这是一种新的思想突破[4],主要以宪法的核心理念为发展中心,坚持不断探索的工作导向,提升社会全体的参与性,也实现立法机制的合理建设,发挥立法机制的监管作用,体现人民群众在立法机制中的重要地位,确保相关工作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幸福感,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立法机制变得更加合理。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为我国法律规定了基本框架,也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制度管理,明确了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义务和权利,给予人民法律地位的保障。将宪法作为根本依据,制定其他法律也就是以宪法为根本大法,进行其他立法工作的调整。这个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做好各方面的立法监管,从人民角度进行思考,从根本上落实科学的立法工作,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

马克思主义提出法律是上层建筑,其发展根本是经济基础。法律的發展情况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立法层面,针对一些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需要有效开展立法工作,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立法机关的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是我国立法机关在实践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法律的规范化调整,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就要建立完善的立法机制,体现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监管作用。除此之外,坚持民主立法的法律发展体系,将民主立法作为人民意愿的实际体现,提升社会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拓宽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集中人民力量,进行有效管理,提升科学立法的应用效率,满足立法要求,集中体现民意。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管体系,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体现,也是科学立法的根本意义。

(二)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针,我国人民也对建设过程中的中国有了新的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期待,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果无法按照执法标准进行相关工作,那么法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制定再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管。采用严格的执法体系,执法相关人员要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避免敷衍行事,做好执法工作和立法工作的有效衔接,采取公正的态度对待相关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才能体现现代化执法的价值。

严格执法体现的是执法行为的必要性。工作人员要时刻提醒自己严格执法的重要性,用正确的认知,严格按照相关工序开展执法工作。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问题都不利于我国的宪法建设。

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建设的法治目标。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展现了文明执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暴力执法问题,将文明执法贯彻到底,尊重人民的合法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公正司法,满足人民的合理期望

司法体系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其公正性体现了我国法律应用的具体特点。公正司法,目的是让社会群众在司法案件的进展过程中,认识到国家法律的公平意义。只有让社会群众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才能让社会群众认同法律。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每位社会公民的期待,也是国家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执政为民的核心是司法为民[5]。强化司法工作的公开性,实现司法为民,满足人民的合法期望。维护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公正司法的重要体现,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体现。

公正司法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司法为民。以人民利益为第一原则,要求守护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人民的司法求助,站在民众角度考虑民众需求,维护司法工作的公正性,认真对待群众的各项反馈,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帮助群众,给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如果司法工作无法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无法体现我国法治社会的实际建设价值。司法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作用,让人民对法治建设产生信任,认同法律建设,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公正司法也要做好相关体制的改革创新,这是重要的相关工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际意义。从国家司法体制的发展进程来看,需要进行司法体制的深化改革,提升司法机关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维护公平公正的管理秩序,极为重要。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不同阶段的实践工作,完善司法保障体制,采用合理的司法权力管理体系。这些工作措施都对司法机关的合理运转有重要影响,也能有效解决司法机关的矛盾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西安市将一些城市列为试点城市,之后逐步推广,实现了有效的体制完善。

(四)普及法律教育,提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发展理论,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这是每个中国公民需要牢牢记在心头的重要事项。法律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也才能发挥应有的权威作用和震慑作用。人民群众要从心底接受法律,学习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合法行为,让法律成为自身的保障。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要将法制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各个层面的法制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集中社会力量,加大社会法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通过法制教育有效普及法律的相关内容,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模式,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帮助群众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根本方式,也是帮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的主要途径。社会发展的背景不同,不同公民的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致,很难保证法制教育的统一化管理,也很难保证他们能有效接受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为了提升法制教育质量,要进行长久而稳定的输入教育,根据公民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进行持续教育,有效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在完善法制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做好法制监管工作,实现有效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法制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公民实行更好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将法律作为武器,维护自身利益。这对社会发展有良好的约束作用,能够有效规避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引导人民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法公民,从内心认识到法律监管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涵盖了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人民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主的根本性理念,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探究执政理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深入人民群众,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内心感受,根据群众的发展需要,在立法机制、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中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至高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型目标,满足我国人民的发展需求,为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王晨.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J]. 中国法学,2021(01):5-10.

[2]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J]. 人民公安,2021(01):1.

[3] 公丕祥. 习近平法治思想: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产物[J]. 法学论坛,2021,36(01):5-12.

[4] 李光明.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政法工作职责使命[N]. 法治日报,2021-01-09(02).

[5] 王香平.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谱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J]. 新湘评论,2021(01):40-43.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人民性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回头潮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