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敏感区林卡规划设计
——以西藏吉定镇为例

2022-07-06张蓓高琨张宣峰孙强于善初肖庆锋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用地生态传统

张蓓,高琨,张宣峰,孙强,于善初,肖庆锋

(1.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山东建筑大学 基建处,山东 济南 250101;3.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3;4.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0 引言

林卡因其处于高海拔、山峦起伏、冬长夏短和严寒多风的特殊地理环境,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是青藏高原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滋养下形成的一种园林形式[1-3]。 长期以来,受地域气候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识多局限于广袤山川平原的园林建筑,而对林卡的研究相对较少[4-5]。 刘力源[5]系统地调研了多所具有代表性的林卡,总结分析其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高原地区林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蒙宇婧[6]则通过案例研究规划设计了玉树嘉那林卡,使其既符合传统审美和现代生活需求,更为其他林卡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然而,目前国内有限的研究多集中于罗布林卡建筑、园林和街道家具的特征及其艺术特色[7-9],以及林卡和汉地园林的建筑色彩或美学价值等方面[3,10],涉及既有林卡改造提升或新选址设计类研究较少,与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需求相矛盾。 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在生态文明思想背景下,以遵循高原地区生态自然观、传承高原地区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为设计原则,按照淡于山水、注重绿化、布局疏朗、精于建筑的设计策略,提出了最小干预、化零为整、重物束人、文化筑园的4 大核心设计理念,并应用于西藏吉定镇林卡规划设计之中,以期为丰富既有理论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1 项目概况

1.1 林卡释义

林卡是指青藏高原地区传统人工园林,与其他园林在概念和建成环境方面有相似亦有较大不同。“过林卡”是当地人们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根据高原气候、当地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每年多集中于夏季,为期约半个月,人们备齐美酒、美食前往林卡安营扎寨,载歌载舞,举行文体活动,感悟大自然山川之美[11]。 林卡内有核心传统建筑、疏林草地和自然河流等。

1.2 项目概况及定位

项目位于吉定镇驻地318 国道两侧,东距日喀则市中心约60 km。 近远期建设用地分布图如图1所示。 近期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为5.78 hm2,且被318 国道分为5 块零散用地,远期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0.40 hm2。 其自然环境要素表见表1。 规划建设用地内湿地每年吸引大量候鸟来此栖息、繁殖,但因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对其采取切实有效保护措施意义重大。

表1 西藏吉定镇林卡自然环境要素表

图1 林卡近远期建设用地分布图

项目地处萨迦县北部门户位置,具有承接日喀则城市功能转移的区位优势,且用地中部被重要黄金旅游线路318 国道穿越,故在规划设计时除考虑本地居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民俗活动外,还应积极对接外部区域交通、发展旅游服务业,将其打造成为萨迦县主要的旅游景点和对外展示窗口。

控制性详细规划暨城市设计要求为充分利用现有林卡设施,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改造。 以此为前提,项目定位为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延续传统文脉、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适度环境改造、承接城镇旅游发展职能、融入周边生态农田以拓展游憩空间,力争营造集林卡、生态观光体验农田于一体的复合旅游目的地。

1.3 场地分析

项目场地平坦、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 场地现状分析图如图2 所示。 现状用地主要为传统建筑、乔木林、湿地、沼泽草地、过境河流、石板道路与场地、土路、水泥场地等。 318 国道以北含3 块用地、以南含2 块用地,除西北角湿地外,其余湿地均由河流或涵洞相连,但湿地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自身生态系统脆弱,单块湿地面积有限,且整体连通性有待提高,总湿地面积(含沼泽草地)为4.09 hm2,过境河流穿过东侧湿地与夏布曲河和雅鲁藏布江相连。 5 块零散用地对应的湿地情况表见表2。

图2 林卡现状分析图

表2 西藏吉定镇林卡湿地情况表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 《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2010 年)

(2)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8〕1 号)

(3)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建城〔2017〕222 号)

(4)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5)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6)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吉定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

(7) 《萨迦县吉定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暨城市设计》(2015 年)

(8) 现状资料及国家现行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2.2 设计原则

2.2.1 遵循高原地区生态自然观

高原恶劣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均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爱戴,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影响着林卡的营造,大面积疏林草地投射出更多的阳光、淡于地形和山水的改造,均体现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林卡规划设计时应始终坚持以原有场地要素为主体、统筹整合其他各类自然资源要素为人所用的天人合一思想观。

2.2.2 传承高原地区传统文化美学思想

以自然环境烘托传统建筑、再造胜境美学是林卡设计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法。 其建筑物一般处于场地中心位置,建筑色彩强烈、构件丰富、装饰精巧,与周围疏林草地的绿色基底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建筑物的庄重和美轮美奂效果,其本质是对理想胜境和琳宫梵宇、玉宇琼楼的一种展现和表达,是一种基于牢固地方传统文化思想和极其深沉的精神追求[2,6]。 林卡设计时应特别注重保留传统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不破坏其中心性并发挥主导作用,将传统建筑塑造成为再现胜境的核心。

2.3 设计策略

林卡规划设计主要受地方传统文化影响,选址于地势平坦且开阔区域,借景于周边山体河流等自然环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策略。

2.3.1 淡于山水

林卡当地人们对自然山体充满热爱和敬畏之心,而对山体进行景观改造或堆叠假山置石的做法无任何裨益。 其淡于理水的思想也深受传统文化、气候特征以及对有限平坦土地珍惜态度的影响,青藏高原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多,刻意打造人工山水,均被认为是“小巫见大巫”的做法。

2.3.2 注重绿化

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即使在人口相对密集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夏天大多数山体依然是沙砾岩石、青山少见,自然植物极其稀少。 反映在人们造园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即是充分利用自然生长的花草树木,以及人工栽植成片树林或疏林草地。

2.3.3 布局疏朗

与其他园林的收敛于内、含蓄精巧、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不同,林卡受山地地形所致交通曲折环绕与天气变化莫测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影响,在造园手法上更加强调简洁明朗、规整大方,提倡极低的建筑密度,并在场地中布局疏林草地。

2.3.4 精于建筑

地方建筑整体呈现出厚重规整的设计特点,注重建筑屋顶形式、色彩和装饰效果,造型丰富、线条明确、收分稳重,建筑外墙一般采用石砌方式以彰显整体建筑强烈的雕塑感。 林卡内核心位置为传统建筑,且采用基座、墙身和屋顶三段式构图,通过台阶联系室内外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风格。

3 西藏吉定镇林卡规划设计

3.1 设计理念

3.1.1 最小干预

最小干预是指以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干预而获得更大的生态社会效益。 延续当地人们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干预有效保护有限的高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避免大规模建设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在保护的同时注重生态本底,以产生更大的生态社会效益。 项目设计时秉承“能保留不改造,能改造不重建”的原则,梳理现状场地,并精细设计。

最小干预设计理念示意图如图3(a)~(e)所示。 具体措施如下:将新建停车场选址于主出入口现状水泥地位置;将新建综合服务中心选址于靠近主出入口现状石板场地位置,不新增硬化场地,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将连接主出入口、入口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亲水平台的现状石板路予以保留拓宽,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将其余现状石板路与场地悉数予以保留,融于设计方案之中,避免新一轮土地改造带来的扰动;对现状树木尽可能予以原址保留,将影响设计方案的13 棵树木就地、就近移栽,保证成活率;湿地内现状水面和溪流悉数予以保留,环形景观步道均采用架空木栈道形式,不截断任何水系通道,重新梳理水系关系使之与过境河流相互贯通,以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场地分布于国道两侧,考虑人群穿越时交通安全和候鸟聚居活动时避免干扰,在林卡节和繁殖期采取管控措施限制该路段车速<30 km/h。

图3 最小干预设计理念示意图

3.1.2 化零为整

化零为整是指近期建设零散用地与远期规划成片完整用地相结合,林卡化零为整设计理念如图4(a)~(c)所示。 场地被318 国道、基本农田和城镇道路切分为多块,难以进行成片完整保护,且部分用地面积小,自身无法形成规模,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 同时,根据国家土地政策要求,基本农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故提出化零为整、近远期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近期按照各自用地范围进行设计和建设,但对远期设计和建设不构成影响,待未来条件成熟后,按照远期设计方案填补相应用地内容,最终形成成片完整的林卡自然生态系统。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复杂多样以及基本农田呈规模化,远期设计方案仍延续其用途,推广先进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地域环境、高产和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建设生态观光体验农田,使之既符合国家土地政策要求,又可带来一产经济价值和三产旅游效益,提高林卡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图4 林卡化零为整设计理念示意图

现状林卡周边存在多块零散湿地或沼泽草地,面积有限且基本不连通。 设计方案将湿地有机融入林卡之中,传承并优化其选址与布局模式,临水而建。 并通过“U”字形湿地景观带串联各零散空间于一体,并通过东侧现状河流和下穿国道涵洞基本实现各湿地互联互通,为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暨城市设计发展定位“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旅游景点”提供系统性“蓝绿”生态本底,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服务价值。

3.1.3 重物束人

重物束人是指重视动植物生存环境保护,约束人类游憩活动行为。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全球3 大生态系统,湿地更被誉为“地球之肾”[12]。 场地内各湿地均为天然形成,受地质和地势影响常年有水,水源主要为过境河流与降雨;林卡中乔木林已进入成熟期,郁闭度>0.3,构成稳定林分,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规划设计时突出对动植物生存环境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类游憩活动行为。 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和人们环保意识薄弱,湿地常有生活垃圾漂浮,林卡中常年有放牧行为,对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采取的措施有:(1) 将用地西北角现状两块零散用地作为专门湿地保护区,近期不设置任何游憩设施和街道家具;(2) 其余各湿地作为游览区设置架空木栈道、景观亭、垃圾桶和座椅等;(3) 对每年候鸟集中栖息湿地,即用地东南侧的南部湿地实行半封闭式管理,限制人类进入湿地一切水域,实行游览人数总量控制,防止在未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造成环境承载力失衡;(4) 在候鸟繁殖期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禁止一切人类活动,为其提供安全庇护场所,打造真正属于鸟类的栖息天堂;(5) 林卡内每年春季第一个月实施绿化植物培育,禁止放牧行为,一个月后进行评估以适时作出政策调整。

3.1.4 文化筑园

文化筑园是指传承高原地区传统文化,落实于传统园林设计之中。 林卡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受地方传统文化影响,由民俗节日与传统活动作为支撑,在布局和形式上倾向于直线和方正,在功能上除调节身心还兼具经济和政治功能,在思想渊源上则是政治和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相互融合下的产物。

设计方案保留了可延续利用的一切要素,不破坏当地传统的文脉环境。 基于空间句法集成度的分析(如图5 所示),采取的具体措施为:(1) 不破坏传统建筑核心位置,引入空间句法理论中的集成度变量,表示系统某一空间在其它所有空间中的视觉集聚程度,其值越高,表明在全局视角下空间中心性越高[13],通过可视化分析传统建筑(含民俗活动场地)北侧集成度为1.11、南侧集成度为1.18,所在场地集成度最大值为1.20,可知传统建筑在林卡全局视角下中心性较高,同时筑台式建筑所表现出的体量感,也强化了其中心性;(2) 因地制宜,不改变原有地形地势;(3) 突出贯穿南北石板路景观轴线,道路直达不曲;(4) 树木栽植成行成列;(5) 林卡整体构图符合棋盘格网式布局特征。

图5 空间句法集成度分析图

3.2 设计思路

西藏吉定镇林卡设计思路框架图如图6 所示。遵循林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以及全过程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将其核心设计理念应用于具体节点设计中,最终生成近远期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图如图7~9 所示。

图6 林卡设计思路框架图

图7 近期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图8 远期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图9 远期设计方案鸟瞰图

3.3 空间结构

西藏吉定镇林卡空间结构分析图如图10 所示。概括为“一轴、三带、四中心”。 “一轴”是指东西向318 国道景观轴线,通过国道两侧林卡整体风貌营造、镂空透景式围墙和标志性地方传统大门的建设丰富沿线景观资源;“三带”分别是指项目用地西南侧环抱林卡“U”字形游览景观带、东北侧游览景观带、东南侧串联湿地游览区与生态保育区的游览景观带;“四中心”分别是指项目用地西南侧原址保护改造的林卡中心、东北侧湿地中心、东南侧湿地中心和候鸟聚居活动的生态保育中心。

图10 林卡空间结构分析图

3.4 功能分区

西藏吉定镇林卡功能分区图如图11 所示。 根据场地现状,结合设计原则、策略和理念,将功能分区细化为主入口景观区、公共服务区、民俗活动区、湿地游览区和生态保育区。

图11 林卡功能分区图

3.4.1 主入口景观区

主入口景观区位于项目用地的最西端,主入口大门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提炼设计元素、符号和色彩,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大门(如图12 所示)。 主入口与318 国道直接相连,易与过境交通产生干扰而影响人身安全,设计方案将入口广场内收,并提高占地面积以满足人流高峰时集散需求,灾时兼做防灾避难场地。 停车场设于大门一侧,便于车辆进出,又可减少对林卡主节点视线干扰,灾时兼做救援停机坪。 保留并增加乔木,结合湿地水面、湿地草甸和景观小品营造宜人的主入口景观环境。

图12 地方传统大门效果图

3.4.2 公共服务区

公共服务区共分设4 处,其中核心区位于主入口景观区南侧,是平日与林卡节期间人流活动最密集区域。 新建综合服务中心(如图13 所示)建筑面积为707 m2、占地面积为503 m2,建筑以1 层为主、局部2 层,总高度≤9 m,中间高、两侧低,极富有层次感;考虑当地气候严寒多风,建筑形状呈半围合“C”字形,中轴对称、坐西朝东;建筑采用坡屋顶形式,线脚和构件注重细节设计;建筑色彩以灰色基调为主,红色、白色和蓝色作为点缀色;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局部真石漆为辅,造型稳重;主要功能为便民服务、小型商店、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 其余3 处公共服务区均为单层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分别设置于各地块内,以便就近服务游客。

图13 综合服务中心效果图

3.4.3 民俗活动区

民俗活动区位于项目用地西南侧林卡中心位置,以传统建筑为核心,四周道路环绕,南侧向阳处开辟活动场地以便进行各类民俗活动,并保留周围乔木和大片疏林草地,以满足人们举行各类文体活动需求。

3.4.4 湿地游览区

湿地游览区共设置3 处,其中第1 处位于项目用地西南侧,将原有多处零散湿地进行整合,实现水系互联互通,并沿湿地边界增设架空木栈道形成滨水游览环路,并结合现状微地地形在低洼处培育湿地草甸、在水系两岸设置人行桥、步石、景观亭和乔木林,营造蓝绿相间、景色怡人的高原湿地游览环境;第2、3 处位于项目用地东侧两块湿地内,以现状水面和过境河流为基础,加以保留改造而成。

3.4.5 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位于项目用地东南侧湿地南部水域,过境河流南北向穿过,因水域面积相对集中、开阔且远离318 国道,每年吸引众多候鸟在此觅食、休憩和活动。 规划设计时新增架空喂鸟槽1 座,坐北朝南以便充分沐浴阳光;同时,在其侧方向设置观景平台,减少游客活动对栖息鸟类生活过多滋扰,候鸟聚居高峰期对生态保育区实施封育管理措施,禁止一切旅游行为。

3.5 道路交通组织

林卡道路交通分析图如图14 所示。 设计方案充分考虑用地分散且对外联系通道单一,在项目用地东北侧和东南侧2 处湿地之间,沿318 国道实现出入口对开设计,既便于南北湿地游览通达,又有效减少对过境交通的二次干扰;用地西南侧林卡保留2 处出入口位置,考虑平日与林卡节期间游览人数存在较大差异,其场地西侧出入口延续现状主出入口功能,东侧出入口作为人流高峰时应急出入口;同时,严格控制国道开设出入口数量;各地块出入口处就近设置生态停车场,以满足自驾车旅游需求;林卡内结合原有硬质地面改造或新建广场,满足人流集散、文体和民俗活动需求。 林卡主要功能为游览服务,道路按三级设置,用地东侧湿地主要功能为游览服务和动植物生态保育,仅设置环湿地架空木栈道与穿越湿地的草甸小径。

图14 林卡道路交通分析图

道路等级设定:一级道路是指林卡内北连主出入口、南抵湿地观景平台的主要道路,考虑每年林卡节期间会有大量人流来此集聚,人员疏散需求较大,设计方案在现状石板路基础上将其拓宽至7 m,两侧保留或就近移栽行道树;二级道路是指以传统建筑为核心、四周疏林草地内保留或新增石板路以及连接应急出入口原土路,其宽为2~4 m;三级道路包含林卡和湿地内全部架空木栈道以及连接各湿地草甸的曲线小径,其宽为1~2 m,通过蜿蜒迂回的设计用以丰富游览者视觉审美情趣。

3.6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图如图15 所示。 项目用地西南侧林卡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点2 处,其中场地西侧为综合服务中心,常年开放,功能齐全;东侧为公共厕所和管理用房,主要在林卡节或其他节假日人流高峰时开放;用地东侧南北湿地内各设置1 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点,以满足游客基本服务需求。 景观亭作为小品元素既有造景功能又有休憩功能,主要设于湿地草甸之上,以“蓝绿”为背景掩遮于乔木之下,与步石和木栈道相连。

图15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图

户外座椅主要设置以游览服务和民俗活动为主的区域,以动植物生态保育为主的湿地区域仅满足基本需求;垃圾桶按照一定服务半径,从便于清运角度设于人流交汇处的道路一侧,并采用绿化进行遮蔽。

3.7 植物配置

吉定镇的平均海拔为3 880 m,其高寒缺氧、风沙肆虐、土壤沙化严重,且植物生长条件苛刻[2,14],植物的选取深受地方传统文化影响。 规划设计时,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采取棋盘格网式种植[5],其他植物配置以耐寒、耐旱、抗病虫害与无生态破坏性的乡土树种和原生植被为主,植物搭配遵循孤植、列植和群植原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手法,满足观赏和生态功能需要。 主要乔灌草[15-17]植物配置情况见表3。

表3 主要乔灌草植物配置表

4 结语

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但人文和景观资源独具特色,其中林卡别具一格,与当地人们传统生活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在西藏吉定镇林卡规划设计时,以高原地区生态自然观、传承高原地区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为设计原则,依据淡于山水、注重绿化、布局疏朗、精于建筑的设计策略,提出了符合我国高原地区生态文明思想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了主入口景观区、公共服务区、民俗活动区、湿地游览区、生态保育区等5 大功能分区,构建了318 国道景观轴线、环抱林卡“U”字形游览景观带、用地东北侧游览景观带、东南侧串联湿地游览区与生态保育区的游览景观带、原址保护改造的林卡中心、用地东北侧和东南侧湿地中心、候鸟聚居活动的生态保育中心的,构建“一轴、三带、四中心”的总体空间布局,以期为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脆弱地区林卡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用地生态传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