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22-07-05徐雪娇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徐雪娇

(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如今,世界全球化促使各国之间不断出现文化的交融,跨文化活动频繁出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进入了社会关注以及外语教育的视野中。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词汇语法知识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关注点。2010年教育部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以及国家教育改革和长期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知识的传授、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强化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1]。接着,根据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8-2022)》,提出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基础上,同时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放在教学的中心,力求对于学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和交流能力的增强有所助益。”[2]根据以上《纲要》和《指南》的表述,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来说,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翻译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语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使用必须“有效”和“得体”,丰富了跨文化能力概念的内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但一开始是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区别对待的,比如:“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于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总和”[3],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大小之和就能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4]。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是可以交换使用的[5]。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质就是具备不一样文化背景的双方根据交际发生的特定场合,进行得体且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地表达出交流的本意[6]。Kim则提出“每个交流的个体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潜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防在跨文化交际中如若出现文化差异、陌生感、消极态度等影响交流的情况时,可以适时地帮助交际双方进行顺畅的沟通”[7]。Spitzberg和Kim的侧重点不同,前者重视交际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后者则强调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综合以上Spitzberg和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便可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具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其二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三是发生的交际行为有效而得体,其内涵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情景、有效性和得体性三个要素[8][9][10][11]。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还应该包括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让交际双方解释、分析和判断现象的时候具有更宽广的视角,建设性和创新性也更强。

综合以上,本文主要根据彭仁忠的定义:人们通过在不同的跨文化情景中成功运用个人内在和外在特征(如本国文化知识、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文化交流技巧、文化认同态度、跨文化交流的认知),与不同文化的对方进行得体有效恰当的共同交流能力[13]。

跨文化交际已具备21世纪时代特征和全球特征,且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断相互交融,高等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备各种潜能的应用型国际人才,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基础,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地位,二者的统一对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非常重要的[14]。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主要内容

笔者本身教授《大学英语》课程十多年,几乎教授过全校的所有专业,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大多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原因在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实践。因此,笔者将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出发,以地方高校为例,分析和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具体问题表现和因素,研究重点主要是:了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问卷调查对象均来自研究者所在学校的202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其中女生131名(所占比例64.9%),男生71名(所占比例35.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岁;英语学龄最多的13年,最少的6年,平均8年,大部分学生表示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在学校接受了比较正规的英语学习课程,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学校参与了正规的英语学习课程。参与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学习了一年半的《大学英语》课程,心理上都比较成熟,基本上都报名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95%),通过考试的学生人数不多,过级率很低,只有37名同学通过考试(所占比例18.6%),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同时,研究者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选取了3名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其中一名男教师,教龄 10 年,职称副教授;两名女教师,教龄均5年,职称讲师)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后的访谈,所有问卷、访谈的数据经过整理分析以后,全部通过Excel2019、SPSS19.0和电话录音设备保存。

(三)研究方法

本文先总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拟定本次研究重点,根据研究目的选取陈桂琴编制的《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作为参考[15],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和访谈方法。最后统计分析调查得到的结果,找出现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据此问题再调整《大学英语》的教学。

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被试的背景信息:专业、年龄、性别、英语学龄等。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态度以及教师跨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对待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与学等的关注度,问卷题目都是客观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能从“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切合自身的答案进行回答,总共发出202份问卷,回收20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都是100%。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此次研究的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再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情况、跨文化教学的认知情况、文化教学的频率和方法、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处理方法以及面对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给出建议等。

三、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过程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会看会写却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要么就是英语口语很流利,但真实交际中却不懂目的语的使用规则、对语言文化也缺乏了解。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和教师的重点放在“流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语用规则(学生总是关注语用规则的比例仅为17%)。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知识关注上,学生选择“偶尔”和“经常”所占比例分别为33%和10%,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学习英语迫于应试的压力,因此,在英语学习方面过多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知识的学习,对文化的关注度不高(43%的同学表示从来不会关注语言文化,经常关注文化的同学所占比例也仅为18%)。同时,有58%的学生表示对于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从来不关心,有3%的学生表示会“总是”关注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进行英语交流的时候,有30%的学生表示基本不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如表1)。综合以上数据得知,尽管大多数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两年,共计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历程,但学习语言的目的依然还是以通过考试为主,基本没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不会去关注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会影响到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得不到具体和有意义的实践,而对此结果,教师的责任最大。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从教师的课堂上获得过任何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有55%的学生选择“从不”、31%的学生选择“偶尔”),以及对待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基本不关注(仅有13%的学生表示老师会“经常”关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老师选择直接略过(45%),有的教师偶尔会进行介绍(37%),甚至教师也从不额外补充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44%)以及从不引导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53%),大多数教师课堂上关注的主要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升(选择“总是”和“经常”的所占比例50%和43%)(如表1)。综合以上数据得知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问题种类繁多,令人担忧。

表1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调查(n/%)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以及笔者从课堂观察中得出,教师表示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的课程任务重、课时多、工作量大、压力强,教学中的重难点基本都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由于学生学位的获得与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有很大的关联,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共同目标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因此,教师和学生花在语言知识训练的时间明显多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很不乐观,教师只是注重课本浅显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态度、语言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令人担忧。现如今,虽然互联网的普及,但学生想要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依然是依靠课堂,而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师,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否获得成功、学生语言文化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最主要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影响,包括老师的语言基本功、对待跨文化教学的态度、老师的文化水平、老师的文化知识情况等。单纯语言的流利并不能表示学生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尤其是跨文化的沟通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知识的储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表现如何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老师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而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的储备基本为零,理工科学生此情况尤甚。

目前,虽然全球文化的融合已经激起外语教育界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但在具体的实践上还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重点并没有包括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主要以学习词汇、语法,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为主,与学生参与互动较少,考核方式也主要是笔试为主。由此,学生往往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单词的死记硬背和句型的操练。具体表现在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时语用能力不强,不关注自身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只关心是否能够用语言表达汉语意思,并不关注在表达语言的时候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更不重视语言的沟通是否取得了得体的效果,甚至由于没有意识到语言的沟通除了受到语言的牵制以外,还被文化知识所影响,这必定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分离,学生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失败。

仅仅拥有语言知识并不能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交际。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层面应该将文化知识加入语言教学中,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放在同等地位,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意识到语言知识和技能与文化的融合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仅仅只是口语流利的外语人才已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良好、外语口语优秀、并熟悉外国文化知识和交际礼仪的跨文化人才迫切被需求,具备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同时处理国际事务能力俱佳的“国际化”人才也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习得语言和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主要的责任应该交付给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注意提醒学生语用规则的重要性,在语言交流中结合语用规则和文化知识,将文化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

英语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步骤的实施的重要根据地,因此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是很重要的。真实语境的缺乏是当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大的一个困境,因此,教师应该在英语课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的语境。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接近于真实的文化氛围。情景的设置包括提供各种跨文化语境,让学生进行各种日常交际行为活动以及异国文化氛围下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在学生完成情景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从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角度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也能够将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激发出来[16]。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意识的提高、文化语境的营造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具体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开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体验,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除了包括语言语法能力、话语能力以外,还有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语用规则和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守语言规则,还应该对不同的文化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规则的掌握程度、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度和语言口语的流利度应处于同等地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则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以及外语教学面对的新挑战和新目标,在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摄入新的想法,除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外,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学,包括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各类英语文化选修课和比赛,比如西方国家概况、文学作品赏析、影视作品表演比赛等,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跨文化教学意识和素养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一直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一直边缘化,很多教师不会去注意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不关注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更不会意识到西方文化差异在学生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造成的负面效应。如今,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的普及,教师在提醒学生跟随时代潮流多加利用媒体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跟随时代,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主动和学生一起利用各种渠道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在口语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化交际沟通的得体性,长此以往,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在思想层面上,教师更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具备一定的解决跨文化问题的灵活性与洞察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应在这方面多努力,帮助教师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此外,学校创造机会邀请外教或者外国友人为老师们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进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跨文化知识应被加入大学英语课程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大学英语传统的主要评估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只是在学习结束阶段进行突击性的复习,自我反思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而且这样的测试过程中,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测试,学生的真正的语言水平并没有体现出来。并且由于很多学校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获取学位的标准,这就迫使教师和学生主要关注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指望临时抱佛脚就能够通过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即便通过了考试,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也并没有得到提高加强,更不用说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相应改革,除传统的考试方法之外,考核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文学或影视作品的赏析、个人或小组演示( presentation) 、个人或小组调研项目( project)等有利于展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式。另外可以减少客观考核的题型,增加口语考试,并在考核内容上增加跨文化主观题型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估权重,采用形成性评估机制。

结 语

在全球化外语教学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和国家人才的长期发展兼具很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概念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从理念、目标、方法、内容等,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英语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并提出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进程,当前外语教育界的关注点应该包括如何将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放进复杂且费时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但是,社会、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意识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大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