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

2022-07-04赵雅丽

教育与考试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教学模式

赵雅丽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以适度的“教”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在传统的重教轻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单向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思维、探索的动力,因此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也与“教是为了不教”的初衷相违。如何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索的问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不过这些教学模式的效果有些差强人意。一直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的多寡、授课方式的不同、教师队伍教学经验的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课堂呈现出枯燥和沉闷的特点。《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基础写作》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系统讲授,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和全面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写作技巧。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的理论化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课后学习投入少,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尽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提升《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自张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高校多个学科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并且提升了教学效果。目前,从对分课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上看,较少相关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 级1 班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分析对分课堂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 年提出。对分课堂是基于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在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在时间上分为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1]

在对分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三个环节中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详见图1),并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图1 不同环节中的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图1 可见,在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中,师生的角色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存在显著的不同。教师是由主导者转化为有限的教授者、评价者和组织引导者,而学生亦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发现者以及知识的交流者。角色的转变由此带来了诸多的变化。从教师层面来说,对分课堂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层面来说,对分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策略性学习导向,进而提升学习效果”。[2]可以说,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当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高校课堂的多个学科中。从2014 年9 月张学新教授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对分课堂的论文,截至2022 年1 月,中国知网中以对分课堂为关键词的论文就有2566 篇。综观这些论文,笔者发现大部分是关于具体课程中对分课堂应用的研究,且理工、医学、管理、法律、教育、英语等学科中使用对分课堂的比重较高,而文学、艺术等占比较少。不过这些论文都对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表示赞许。可见,教育界对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认可和接受。随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应用和深入探索,出现了“对分+”模式,比如传统+对分、案例教学+对分、翻转课堂+对分,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二、对分课堂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应用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业论文、求职文书、经济文书等。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巧、较为熟练地撰写各类应用文体是必备的技能之一。但从实践来看,应用文体的写作却往往成为学生的短板。对分课堂有效地融合了教授式和讨论式的优点,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对分课堂教学流程契合《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和特点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目的在于培养专才。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专业的讲解,同时需要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这一教学模式是将课堂的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知识,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讨论。所谓“对分”可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对分课堂具体包括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三个教学环节(详见图2)。这三个环节就是在尊重大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而设定的。

图2 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基本流程[3]

在三个教学环节中,首先是教师遵循精讲和留白的原则作引导式、框架式的知识讲授,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其次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和吸收,包括复习、思考、做作业,其中的作业又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分成功的关键。最后是学生的组内讨论或组间分享。该流程简明清晰,操作便捷。

《应用文写作》课程也具有写作课枯燥的共性。写作课很难有风趣幽默的风格,当然这对授课教师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如此,与写作课相伴而生的写作练习也是让学生叫苦不迭,也让批改的教师苦不堪言,而《应用文写作》课程尤为严重。《应用文写作》不仅具有高度的格式规范,本身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应用文书文种繁多,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讲评的模式将种类如此繁多的文书讲深讲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且从实际的教学反馈来看,依据练习-讲评的模式收效甚微。可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流程契合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具备对分课堂实施的条件

教学包括两个维度,即教与学。从教师角度来说,对分课堂的引入在教学准备和教学难度上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明晰教学流程、教学框架、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至于对分课堂上所用的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都是平时常用的教法和学法,教师只需在相应的环节使用好就可以。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更倾向于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更喜欢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同时,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效。落实到《应用文写作》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激励措施可具体分为成果展示与分数奖励。成果展示是指教师在全班小组作业的基础上,挑选优秀的小组作业作为范本,向全班展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若要学生有持久性的动力,还需与分数奖励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分数是最为直接的动力,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与成绩结构的设置,适当给学生加分。《应用文写作》课程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由平时成绩(包括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组研讨、互动、考勤等)50%+期末成绩50%构成,对优秀的小组作业,会给小组成员适当的平时分奖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对分课堂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三个环节互相关联,相得益彰。《应用文写作》所教授的应用文特别是行政公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高度的格式性,故而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这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更大的挑战是在学生环节。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组协作是对分课堂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环节,文章以福建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 级1 班《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小组练习方式

既然作业练习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环节,那关键点就是让学生对练习的态度从厌恶到积极接受。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组练习是行之有效之法。所谓小组练习,就是将原来完成作业的主体从个人扩展为小组,由独立完成变成小组完成。小组练习方式的优点有二:一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当然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4-5 人为宜。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 级1 班有39 位同学,学生固定,因此学生间组成长期固定的小组较为容易。如在讲述商业广告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作引导式和框架式的讲授,其他诸如同类型广告的异同、同一商品的系列广告差异、中外同类型广告的异同等都需要学生在内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小组作业就是很好的选择。此次小组作业中,4 位同学一组,其中一组为3 人。此次小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题,选题情况详见表1:

表1 小组练习作业选题情况一览表

本次小组作业过程中,各组学生以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作业中去。无论是从作业选题、广告的分析来看,还是从作业的装帧来说,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选择一组较好的和一组不太理想的小组作业,请同学们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笔者从广告的选择、广告文案、广告的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课堂的讨论情况及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来看,此次作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思维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广告相关的更多知识和广告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二)小组讨论

小组作业是建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小组讨论并不局限于练习中,事实上小组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存在于多种场合。小组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如发生于 2008 年1 月15 日的杨继斌勇斗歹徒牺牲的事迹。案件经过大致如下: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2006 级学生杨继斌在放寒假回家途中,为了帮助车上乘客追回被盗的手提电脑,与3 名歹徒进行殊死搏斗,因双方力量悬殊被歹徒用刀刺破肝脏,经抢救无效死亡。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云南:大学生杨继斌勇斗三歹徒牺牲受表彰》《用生命书写壮丽青春——追记见义勇为的杨继斌》《云南一大学生追劫匪被杀 曾获国家一等奖学金》等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多为方位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节录《云南:大学生杨继斌勇斗三歹徒牺牲受表彰》的前三段并稍作修改,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替云南省教育厅写一则表彰性的通报。节录内容如下:

24 岁的大学生杨继斌在一次见义勇为中英勇献身。

2008 年1 月15 日,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2006级体育专业学生杨继斌在放寒假回家的途中,为了帮助车上乘客追回被盗的手提电脑,与3 名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最终被歹徒用刀刺破肝脏,失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噩耗传来,杨继斌的亲属、师生和乡邻或痛哭流涕,或扼腕叹息。记者采访了解到,杨继斌出生于云南腾冲县农村家庭,他生活俭朴,学习勤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同时,杨继斌待人真诚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根据其生前的追求和表现,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决定追认杨继斌为中共党员。云南省教育厅认为,杨继斌的事迹展示了当代大学生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他学习,并追授他为“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

针对该材料设计的问题有4 个,具体如下:

问题1:一份公文的主体包括几部分?

问题2:表彰性通报的正文包含哪些内容?

问题3:杨继斌勇斗歹徒牺牲的事迹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4:从哪些方面针对杨继斌勇斗歹徒牺牲的事迹提出希望和号召?

这则写作练习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新闻材料和公文之间的异同,并能将通报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记录3 组讨论的结果,并将例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比较本小组所写之通报与例文之差距。当然,这样可以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探讨例文的结构安排、逻辑立意和语言表达等。这样做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发现融合了讲授和讨论两种教学模式优点的对分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应用文写作》课堂的沉闷氛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应用文写作方式方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可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由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亦可以运用到《基础写作》《古代汉语》《秘书理论与实务》等汉语言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不过,在运用对分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课堂时间占比的合理分配、讨论环节的把控、自身素养的提升等问题。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还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完善,以推广到更多课程的教学中去,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