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发展问题探索

2022-06-30曲洪波陈薛镅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唯物史观生产力

曲洪波 陈薛镅

[摘要]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对人民主体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新时代人民主体论不仅强调发展依靠人民,更注重发展为了人民,最终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更加突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唯物史观;人民主体;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D61;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060—06

[作者简介]曲洪波,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陈薛镅,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为我们研究、学习、宣传党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指引和根本遵循。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注重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时代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以此为基础在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如何运用历史经验、如何公正评判历史等系列关于历史认识的重大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式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节点,以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新时代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民主体论,社会基本矛盾论、生产力论三个方面。人民主体论从价值维度、社会主要矛盾论从理论维度、生产力理论从实践维度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创新发展的逻辑体系。

一、新时代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创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发展了的唯物史观坚持和创新了人民主体论,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新时代党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论历史经验的总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而总结的宝贵经验之一,《决议》用了五个“最”描述了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伟大意义,即“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并且指明新时代党的工作也必须永远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虽然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各异,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决定了其坚持人民立场的特征,也成为百年奋斗经验的历史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党时期的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以扩大革命力量;从全面抗战到解放时期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战线,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配合与支持下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一胜利凸显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证明了决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行动着的群众”[2]287。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当家做主写入宪法,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得人民当家做主有了制度保障。经济上党的八大把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重要任务,“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实施更加真切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态度,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三个有利于”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利益看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将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义,强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基础上深化了对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创新和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风雨同舟。”[4]352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完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主体论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人民主体论,这一思想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理论创新的方式构筑起唯物史观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的内在关联,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实践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新时代党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创新8E41B3F6-5A34-4BCB-AEE9-9AF5DF0BB5F1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必须通过劳动创造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充足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條件,社会缺少这些物质资料,就不存在维持个人与集体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更无法进行经济、政治、科学等活动。其次,人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人民群众与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对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的反映过程,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人民选择的,当社会基本矛盾变得尖锐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或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论是值得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乃至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吸收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使命相结合,结合时代变化赋予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重大时代课题摆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关键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21 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将人民群众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相联系,进一步深化了人民主体论的思想,凸显了政党和人民命运的紧密性,冲破西方“人本主义”的狭隘性,明确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6]730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中心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将人民意愿同政策制定相结合,把人民最关心最拥护的利益问题作为党的出发点,在“发展依靠谁”的基础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的重大历史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对人民主体论进行了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内涵,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总结和理论传承,同时也是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出的理论遵循。

(三)新时代党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论的实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128完整的、彻底的唯物史观就是从实践出发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唯物考察,因此实践性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根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并将这一理念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不断克服短板,实现人民的更高需求。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坚持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一历史性成就使得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彻底告别了贫困,是迈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生动体现和阶段性成果。而面对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严峻考验,在党中央领导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更是凸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我们党防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党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挖掘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党有力的领导与人民的配合,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举国同心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同西方国家的“集体免疫”形成了强烈对比。这场战役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赢得这场战争最有力的武器。 新时代我们党继承百年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在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我们成功应对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挑战和考验的最大底气,以人民为中心是回答当下两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唯物史观创新

新时代为推动党和国家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领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过程、内容本质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坚持以唯物史观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具体国情相结合,以深邃的理论视野深入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辩证分析“变”与“不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从唯物史观理论出发,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视角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根据。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生活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在对物质文化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进一步追求,这就使得这一需求与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特征。这一结论的理论根据来自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逻辑关系。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对新时代背景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注重将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作为新的标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8E41B3F6-5A34-4BCB-AEE9-9AF5DF0BB5F1

(二)坚持以唯物史观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

唯物史观是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能够准确揭示历史演进不同阶段的内在联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新時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范畴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表述新论断,证明了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唯物史观的两对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中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 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 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 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高层次的需求。”[9]374 新时代人民在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开始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品质,然而与人民的美好需求相矛盾的是我国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状。发展不平衡一是指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例如东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二是指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经济领域发展速度快,文化、生态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发展不充分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结构、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而且整体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揭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关系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发展的主线,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三)坚持以唯物史观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征的理论工具,也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更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指南。新时代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首先,注重人民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上的主体作用。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人民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人民的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及时破解束缚生产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代人民的新需求制定的方针政策,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分配领域中更加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注重生产力的变革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深化改革,并创造性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持在重点领域中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在于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0]6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了的唯物史观指导实践,运用科学的思维阐释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党情并解读新的时代问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探寻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力点,从科学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多方面逻辑关系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三、新时代生产力理论的唯物史观创新

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对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生产力理论重要内容实现了创新发展,创造性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生产力理论。

(一)新时代党对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要素的深化认识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11]215其中,劳动者和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素,也是生产力结构中最积极活跃以及最核心的要素,生产力存在的前提是劳动者的存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只靠劳动者的体力支出,也包括脑力支出,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需要体力与脑力的配合,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劳动者素质提升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生产力理论中不断强调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劳动者的地位与人才培养方式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做了新的阐释,强调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理论中人才要素这一重要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并表达了对未来人才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战,科技兴国看其本质是人才兴国,国家想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在国际上达到靠先进科技引领世界发展的高度,离不开人才开发,并指出面对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需要重点关注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注重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将汇聚人才的眼光放长远,不能仅限于国内,要面向世界争取各行业高端人才,要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吸引更多海外科学家选择在华工作。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国际上所追求的创新驱动,究其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引领创新,人才引领发展,人才决定地位,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才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强大、复兴的重任。8E41B3F6-5A34-4BCB-AEE9-9AF5DF0BB5F1

(二)新时代党对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资料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2]204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生产资料这一社会存在深刻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形态,当代的劳动生产资料形态是我们立足于发展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广义上来说,劳动资料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是反映科技进步的标志性代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与合作与劳动资源要素的更新换代紧密相关。由此可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深入、全面推进,特别是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特殊地位,我们要保证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潮流,并在制造业竞争中争取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地位,并明确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我们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要用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品形式等方面作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度,要不断创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针对新时代如何更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观点作出的指示,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要聚焦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们党对劳动资料要素地位的深入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制造”的表述于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为“制造强国”,表明我们党坚持唯物史观深化了对劳动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地位的新认识。

(三)新时代党对生产力理论中科学技术地位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科技革命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发展。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系列举措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3]30 这一观点紧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脉搏,契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进行科技创新的时代问题,擘画了科技强国的蓝图愿景。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对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时代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同科技创新的结合,把科技创新融合到“五位一体”发展中,用科技的手段解决新时代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要将科技创新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经济的融合发展,使科技成果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等领域发挥中坚作用。因此,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能够科学回答科技革命的重大问题,基于唯物史观理论才能真正认识科技创新的趋势,从而掌握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权。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并基于唯物史观理论,在人民主体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及生产力理论方面根据时代变化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阐释,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洞察历史、把握时代大势,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铸就坚定的历史自信,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8][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张彦8E41B3F6-5A34-4BCB-AEE9-9AF5DF0BB5F1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唯物史观生产力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