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投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2022-06-25丁淑芹李姿含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投资者机构有效性

丁淑芹,张 玲,李姿含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青岛 266525)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提升,进入全面渗透、不断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的新阶段,促进各个行业的变革和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强调应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随着信息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投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从理论上来讲,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动力,提高生产效率[1],降低成本,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作用[2-4]。企业内部控制作为治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5],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直接性的影响[6-7],也会给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传递企业重要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内部控制问题。虽然内部控制规范一直在完善,但是近年来,由内部控制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中航油、中原证券及广发银行等企业因内部控制暴露出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和现象表明了企业内部控制失衡会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经营发展和价值链条产生较大的波动,当前局势下,企业要想稳步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控制。而企业的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投资活动,更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已经彻底改变了企业价值活动的执行模式和各活动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运用本身已经具备控制功能,而信息技术能力则能进一步提升控制功能,从而有效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刘志远等认为把信息作为一种控制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内部控制各要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信息技术还改变了内部控制的受控者之间的沟通,不仅加快了信息流动、降低了沟通成本,还使得海量信息能安全储存,便于查找,能及时反馈风险管理的成效和问题[9],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如今,机构投资者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中的一种新生力量,对公司的内部治理及监督正发挥着重要作用[10]。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投资方面比个体投资者更加专业,机构投资者具有专门的团队,能够凭借在信息收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不仅及时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好坏的“信号”[11],还通过增减持股引导股价表现,从外部对上市公司施压,促使其管理者积极改善内部治理状况[12]。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其在股东大会中的话语权也不断提升[13],因此还能对公司的内部治理进行持续监督,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现状。此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解决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时不考虑机构投资和持股水平的异质性可能使得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再者,行业资本密集度会对信息技术投资产生负向的调节作用[14],进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效果。可见,行业差异性特征也会影响信息技术投资效用。

基于此,本文以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调节变量研究信息技术投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对于信息技术投资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有着正向的提升作用;与此同时,基于企业要素密集度异质性进行分行业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也无显著的提升作用。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企业实施信息技术投资、吸引机构中投资者投资方面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信息化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回报。信息技术的投资改变了企业内信息的流通方式,优化了业务流程,使企业更迅速、更及时地接收和传递企业所需的各种数据,及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和支持信息。这不仅可以支持现有内部控制战略的实施,还可以为未来战略提供支撑,使公司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战略。基于资源基础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被认为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潜在资源,难以复制。它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帮助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制订更加安全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发现财产是否被占有或者被破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产安全目标。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系统可以通过内部代码设计实现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关联关系、钩稽关系等方面的自动控制,加强不同岗位、人员的权限控制,避免因为人情、私心等主观因素而进行的不合规不合法处理。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技术还可以借助信息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机制识别不合规不合法业务,并及时反馈到管理层,从而确保企业在相关法律法规下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更好地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依托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系统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实现业务核算,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出现的错误,增加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见,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促进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正面影响[15]。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信息技术投资将显著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其与公司经营绩效、公司治理和投资效率的关系已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将小投资者的储蓄集中在一起管理,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和规定时间内,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16]。早期机构投资者受到较多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来保护其资本价值。此后,机构投资者范围增加,机构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社会也更加希望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以便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时,就引发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兴起。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17],能提供有效的投资监督。机构投资者一般会拥有被投资公司较高的持股比例,被投资公司的投资情况及投资效用对其投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机构投资者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并较好地发挥作用,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中,实施监督职能,可以解决一定的代理问题。机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就越有可能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与监督。

机构投资者本身具有自身的行业资源和信息资源,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效用有更长远的认识,可以为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引导管理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投资在提升企业制度、流程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从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此外,机构投资者有超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使机构投资者比一般的投资者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机构投资者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及经营决策的制订,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18]。而信息技术本身带有较高的技术性,使投资过程变得更复杂,专业性要求也更高。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及投资实施过程提供指导建议,带入先进的管理和应用经验。这些建议和资源都会使信息技术投资的实施更流畅,效果更佳,从而更好地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帮助企业扩展和丰富控制功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信息技术投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4—2018年处于持续经营状态的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原始研究样本,数据收集过程中考虑到样本数据完整性、连续性和详细性原则,对样本作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变量缺失和数据异常的公司;(3)剔除当年交易状态为ST的公司;(4)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Winsor处理。本文内部控制相关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机构投资者持股数据、信息技术投资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手工整理取得,其他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锐思数据库。本文最终得到1 802家公司,共9 010个样本。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内部控制有效性(IC)。本文参考管考磊、李国芳和阚爽等的研究方法[6,19-20],选取DIB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进行衡量。该指数根据内部控制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个目标的实现程度计算出基本指数,然后根据内部控制缺陷对内部控制基本指数进行修正,最终形成能够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21]。

(2)解释变量

信息技术投资(IT)。本文借鉴现有文献[1,22],以企业期末信息技术资产账面价值来衡量信息技术投资,即(信息技术硬件投资+信息技术软件投资),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投资规模以及年初和年末差额较大,使用年初和年末均值,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其中,信息技术资产取自年报“固定资产”明细项中的“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电脑”,以及“无形资产”明细项中的“系统”“软件”“软件使用权”的年初年末净额均值。

(3)调节变量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o)。参考任海云[23]的做法,以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总和计量。

(4)控制变量

参考以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本文将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盈利水平(Roe)、企业成长性(CZ)、自由现金流(Fcf)、行业分类(In)和年度(Year)作为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扩大能够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会有更多的资源应用到内部控制中,进而改善内部控制状况。因此,本文控制了企业规模,用企业资产总量的对数来衡量。

企业年龄(Age):企业在每个阶段的经营方式和公司治理机制都不一样,这些都与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紧密关联,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建设。郑石桥等也发现,年长企业经营时间长,该类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源存量和社会关系均占优势,更将资源向内部控制建设倾斜,以期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24]。因此,本文控制了企业年龄,用企业成立年份加1后取自然对数来衡量。

盈利水平(Roe):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也往往越高。因此,本文控制了盈利水平,选取较为稳定可靠的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

企业成长性(CZ):企业成长性反映了企业当期的发展状况,高成长性的企业能够抓住发展的机会,也更有动机和想法加大信息技术投资开展相关活动,加速企业发展壮大并使其占据竞争优势。它也反映了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主营业务和其他资源为企业效益所作出的贡献,企业过往的资源投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控制了企业成长性,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自由现金流(Fcf):自由现金流可以作为再投资的原始资本扩大企业的规模,自由现金流越多,在内部控制方面投入的可行性就越大。因此,本文控制了自由现金流,用“息前税后利润+折旧与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来衡量。

各变量详细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2.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本文分别构建了如下模型:

模型中,下标i表样本企业,下标t代表当前年度数据,ε表示随机干扰项,同时根据要素密集情况进行分组检验。IC代表内部控制有效性,IT代表信息技术投资,Size代表企业规模,Age代表企业年龄,Roe代表企业盈利水平,CZ代表企业成长性,Fcf代表企业自由现金流。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所示的全样本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平均值为628.60,表明样本中内部控制效果较好;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908.40和0,表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从整体上差异明显。信息技术投资对数化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23.46,说明样本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程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00%和0,差异较大,样本差异明显。进一步分行业来看①本文参考张理的做法[25],将A股上市公司,46个行业最终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指数和机构者投资持股均值高于其他行业,但是信息技术投资程度最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最高,符合理论情况,内部控制指数高于全行业样本均值;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指数最低。这初步说明,不同的行业中会产生不同的信息技术投资效果。

表2 描述性统计表

续表2

(二)回归分析

1.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回归分析

本文根据模型(1)检验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第1列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系数为4.5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投资决策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假设1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分行业进行回归之后的数据显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系数为1.54,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人员比重大,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相较于其他两类行业来说较低,进而对信息技术投资额敏感度较低。此外,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投入较低,对于劳动力的依赖度大,相应的内部控制会较多地体现在对劳动力的控制上,从而内部控制有效性受信息技术投资的影响程度较低。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系数分别为4.86和6.4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装备率较高、产业资本有机程度高,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依赖,因而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信息技术投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反应,因此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

2.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节效应

本文采用层次回归法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调节作用。首先,进行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回归检验;其次,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Ino)变量进行回归;最后,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信息技术投资的交乘项(IT*Ino)进行回归,表3 中的Model 1、Model 2和Model 3分别检验这三个过程。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信息技术投资的交乘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通过其信息优势更好地对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实施提供建议、监督,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应用效果,从而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正向的调节作用。Model 2中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是一种纯调节效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增强信息技术投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正向作用。

表3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按照行业进行分组之后,劳动密集型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信息技术投资交乘项的系数为0.03,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信息技术投资交乘项的系数为0.1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信息技术投资交乘项的系数为0.0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根据前人分析[26],信托公司和一般法人机构与被投资公司可能存在某种商业关系,该类机构投资者为了维持现有或者潜在商业关系往往不会对上市公司的决策发表独立意见,而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合格境外投资者作为独立的机构投资者,能发挥更强的监督效应。可以说,相对于前者,后者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节作用会更加明显。本文计算了二者持股比例的平均值,结果显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信托公司和一般法人机构持股比例超过了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监督效应不够明显,从而导致其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不够显著。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其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存在显著性,说明信息技术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所发挥的效用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机构投资者对信息技术投资在内部控制应用效用中的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本次研究中结论的可靠性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分析:

1.考虑到可能信息技术投资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可能具有滞后性的问题,本文将模型(1)~(3)中的信息技术投资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滞后一期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稳健性检验之一:信息技术投资和机构者投资持股变量滞后一期回归结果

2.替换解释变量。在度量信息技术投资时考虑企业规模,即采用信息技术投资金额/资产额的相对数来衡量信息技术投资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得出的结论与本次研究结论保持高度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稳健的。

表5 稳健性检验之二:替换解释变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和持股水平对二者的调节效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信息技术投资可以有效地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可以更好地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第三,在全样本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在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且是一种纯调节效应。第四,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调节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不明显,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增强信息技术投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应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建立和实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在合理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密切联系起来,构建基于COBIT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投资后的效用发挥,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理性分析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与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结合程度,企业管理层、员工等的接受程度,寻求合适的信息技术对其投资,并充分与本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融合。第二,企业要重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加强其整体的积极影响,进行积极监督与正向影响,实现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双赢。首先,企业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尤其是关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信息,提高机构投资者对其的关注程度,从而提高持股比例。其次,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重视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影响的差异性,以有效地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其对信息技术投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治理效应。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部门可以为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合格境外投资者向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提供政策导向与优惠,引导其投资;企业自身应积极提高机构投资者中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的占比,发挥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积极监督作用。

猜你喜欢

投资者机构有效性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纠纷调解知多少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卫生领域需要有情怀的投资者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