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算emo了,也没关系

2022-06-23徐喆

中学生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组内内心情绪

徐喆

本节课的设计灵感源于这段时间学生见了我经常会说:“老师,我emo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或许并不是经历了特别大的困扰,而是类似于一种抱怨、自嘲或是情绪的宣泄。他们在表达情绪的同时,内在的需求是什么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这种需求?当面对他人关于emo的诉说,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于是我采用绘画这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并让学生相互给予鼓励、安慰、支持,利用同伴的力量,解决学生当下的情绪困扰。

教师:今天上课的主题跟一个网络热词有关,老师先不告诉大家具体是什么,接下来会依次呈现四条线索,请大家来猜一猜。

教师:第一条线索,这是近期十分流行的网络词;第二条线索,原本是指一种摇滚音乐风格,现该词被赋予了新含义。

学生:网抑云。

教师:确定吗?后面还有两条线索,咱们继续看答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个。

教师:第三条线索,和“丧”“忧郁”“伤感”“失落”“不开心”“网抑云”等可以划上等号。

学生:emo。

教师:答案就是emo。这个词前段时间爆红于网络。我们还能看到或听到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悲伤情况下发表的emo文字或emo 言论,这叫作emo文学,对吧?人们最常说的一句关于emo的话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我emo了。

教师:没错,是我emo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说我emo了这样的话呢?

学生:心情不好。

学生:有压力。

学生:内心受伤了。

教师:那心情不好、有压力、内心受伤就会emo吗?这其中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或未曾觉察到的?从心理学角度,我们还可以如何看待emo这个现象?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心理课堂——emo那些事。

设计意图: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通过逐步呈现线索让学生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并引出主题。

二、开启emo模式                  

教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张朋友圈的截图,TA也说自己emo了,你们觉得从中可以看出TA怎样的情绪和内心感受?

学生:烦躁、崩溃、无助。

教师:那TA为什么要发这条朋友圈,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学生: 想发泄情绪。

学生: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努力。

学生: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安慰。

教师:那你们平常会采用类似的方式吗?

学生:我会跟朋友说。因为表达出来会觉得好受一些,尤其是得到一些安慰的时候。

学生:可能不会吧。我怕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别人。万一别人不理解或嘲笑我那多尴尬呀!

教师:可能有时候会有很多顾虑。到底会不会像有些同学说的那样?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emo模式。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跟随舒缓的音乐让自己的心慢慢平静下来。近段时间以来,发生过哪些让你觉得情绪低落、惆怅、悲伤难过,或者说让你觉得很emo的事情?请把这些画面在脑海中缓缓地呈现出来。当时你是怎样来应对的?可能有同学觉得自己近期状态很好,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你可以往前推,之前有没有让你很emo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现在,老师数“1、2、3”,让我们从emo中走出来,回到现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近期的emo事件与自己的应对方式,为接下来探索emo背后的内心需求,亲身感受表达情绪并获得社会支持的作用做铺垫。

(1)编辑朋友圈。

首先请编辑一件自己愿意分享的emo事件,然后发布你的emo朋友圈。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呈现。时间是8分钟。

(2)评论朋友圈。

将朋友圈在组内依次进行传递,请组内其他同学依次添加上你的安慰、支持、鼓励等,最后传回发布者手中。时间是5分钟。

(3)思考与讨论。

拿回自己的朋友圈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之后,请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你的朋友圈呈现的是什么事件?别人分别添加了什么内容?怎么想到要添加這样的内容的?时间总共是2分钟。

(4)展示朋友圈。

教师:现在有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朋友圈。在展示时可以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朋友圈呈现的是一件什么事,以及组内同学分别添加了什么内容。

学生A:我呈现的事情是历史没考好,只考了68分。很自责,很后悔。小组3位成员给我的评论分别是:68分很好了,毕竟我都考不及格,平时多背背就行了。别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注意就好啦……

教师:从你一开始想到这件事到编辑这条emo朋友圈,再到看到小组同学的评论,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A:一开始想到这件事还是有些难过的,很自责。但当我把这些写出来又发现好像也没什么,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同学的评论让我觉得有些安慰,有点想笑,心里也觉得暖暖的。

教师:你以前遇到难过的事情是怎么应对的?

学生A:偶尔会跟朋友说,很少跟普通同学说这些。因为我觉得他们不理解,会觉得我其他科目成绩不错,就说我凡尔赛。

教师:那你现在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A:他们没有取笑我。当不太熟的同学给予鼓励时,我很温暖,觉得自己被关心,很感动,即使给的建议对我不是很有用。

教师:如果不是你,而是你的同学或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给出怎样的评论?

学生A:现在犯错是为了以后不出错,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學生B:我呈现的事情是每天作业太多了。晚自习都写不完,放学还要写,看着这么多作业,好崩溃啊。小组5名成员给我的评论分别是:专注、提高效率,付出一定有回报;想想TNT就复活了;没事,写着写着就习惯啦,勇敢冲;同感,给你个拥抱,一起加油;作业多,知识掌握的也多。

教师:看到同学们给你的评论,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B:觉得被理解,心里舒服些了。他们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只是自己有这样的情况,这些话让我觉得充满力量。

教师:现在老师做个小调查,请和这位同学一样有类似感受,觉得作业多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看到这么多同学举手,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B:觉得心里更加平衡了,多了些信心。

教师:哪位热心肠的同学,愿意分享一些自己写作业的经验呢?

学生C:制定计划,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D:不能三心二意,无关的事情先放一放,有时间再去做。

同学E:做得慢可能是知识点掌握得还不熟练,要多复习。

教师:最后一个问题,哪条评论最能触动你?

学生B:是“给你个拥抱,一起加油”。

教师:听到别人说对自己给出的评论最有感触,你的感受如何?

同学F:挺惊喜和意外的。原来自己的一句话有这么大的作用,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教师:你还给组内其他同学什么类型的评论了?

同学F:主要以鼓励为主。我觉得这会让别人受到鼓舞,充满力量。

教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同学F:因为我觉得这些话对我很有用,所以我送给了别人。

设计意图:运用艺术表达的方式宣泄情绪,获得同学间的互相支持。关注得到他人情感支持后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觉察自己内心需求,发掘学生给予他人情感支持的能力。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本来有点难过,通过分享以后难过的情绪变少了,甚至自己说着的时候逐渐笑出来了。我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社会支持。我们人体有一套天然的缓解情绪或压力的机制,而与人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就是激活它的一把钥匙。

教师:觉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种支持力量源自哪里?

学生:同学们。

教师:是的。那请给身边的同学比个爱心,感谢他们给予的支持。

教师:再回到原先的话题,为什么人们会说自己emo了?其实很多人不只是宣泄情绪,最重要的是可能在寻求共鸣,寻找一种力量的支持。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开始呈现的那张朋友圈截图,会是谁发的?

学生:是老师你发的。

教师:没错。当我把这些话说出来,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安慰、鼓励后,也觉得心情好多了。于是重获力量,将咱们今天所讲的这节课备了出来。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emo的经历者,但我们每个人又可以是支持者、治愈者,因为我们都拥有给予别人情感支持的能力。人生难免有emo,因为有你,一切又都可以变得不一样!你愿意给出自己的安慰、支持、鼓励吗?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澄清与课堂总结,使学生觉察到emo背后自己的内心需求,主动表达emo情绪,运用社会支持的力量应对emo,并给予别人支持。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学生的体验入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也很有感触。一开始,我是让学生直接把自己觉得emo的事件直接画出来,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效果并不太理想,有些学生不太了解规则,会一直追问怎么做。后来,我做了修改,让学生以发朋友圈的方式编辑emo朋友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可以怎么做,而且热情很高。在分享环节,学生也很真诚,很有感触,很多学生说看了其他同学的评论很感动,虽然建议不怎么管用,但内心依然很温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营造一种安全、尊重、开放的分享环境很重要。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学生在分享自己的作品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学生可能有时会有些沉默,但这也是他们思考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编辑/苗嘉琳

猜你喜欢

组内内心情绪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情绪认同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