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交际情境 交流碰撞发展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为例

2022-06-22

关键词:商量口语交际

周 佼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实验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当今社会,人际沟通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越来越广泛。小学生虽然还没有踏入社会,但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交际圈,只不过交往的对象、范围和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而已。在生活中学习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口语交际是儿童语言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需要。

然而,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公开课里,经常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实际上,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人际交流的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也是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翻开统编版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口语交际”被安排在“语文园地”之前,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口语交际”从属于“单元练习”的编排。

而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说,之所以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因为儿童听与说的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存在问题和不足:有的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有的忽略了对话的同伴,自顾自地,看到啥就说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的嘴巴很紧,不敢开口,怕说不好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们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如何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逐步提高孩子们的听说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如何在倾听、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如何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交际?

在教学节上,我校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从这一系列问题入手,针对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商量”一课,和县教研员、名师们一起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结合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我选择了实施以下几个策略来落实教与学。

一、创设绘本情境,唤醒兴趣,诱发交际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充满乐趣的事物或情节,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乐于参加。而绘本有趣的画面、简练的文字,都让低年级的儿童有着极大的好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寻找绘本与教材中的重合点,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在引导学生欣赏绘本的过程中,不断调动他们的口语交际表达欲望。

学习“商量”时,一开课,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我就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你别想让河马走开》,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故事,顿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老鼠说了什么,居然让河马走开了?”“为什么小老鼠能成功,而狮子、猴子和疣猪都失败了呢?”故事里,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商量,明白了征求别人意见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商量。渐渐地,孩子们紧张的情绪缓解了,硬挺的坐姿也放松了,一双双眼睛开始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精彩的绘本情境,唤醒了孩子们的交际兴趣,诱发了孩子们的交际欲望,为孩子们的思维开拓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教材情境,示范引领,激发思维碰撞

深度挖掘教材口语训练资源,是口语训练情境创设的重要条件。本课教材中的三个交际情境都是以静态的文字呈现出来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凭借文字交际,而且是几个各自分散、独立的文字情境,必定阻碍交流。

教材中关于“调换值日”这个交际范例,只有这短短的三句话(如上图)。在上课时,我利用图片和录音,通过引导孩子们学习范例“调换值日”,让他们明确什么是商量的语气。在交流中,孩子们明白了:商量,首先要诚恳地提出请求,然后礼貌地征求对方的意见。

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商量”进行得异常“成功”, 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天性善良,也许是因为在课堂上,后面又坐着那么多的老师。不管是哪个话题,结局都是“……你看行吗?”“行啊!”“谢谢!”“不用谢!”这一类对话。中间,没有一点儿的时间差。一分钟不到,商量就结束了。换个人再来商量,结果也是如此。整个交际过程,“教”与“学”没有遇到任何障碍,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得相当顺利。而就是这份顺利,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时,县教研员徐长军又提出:“这是因为在真实的交际中,可能会有几次三番的交锋,甚至有可能不会成功!所以一帆风顺的课堂才会让人索然无味!”我豁然开朗。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完美结局,仅仅是让孩子们在肤浅地体会交际“简单的成功”,而忽视了“可能的失败”。因此,我认为最具“教”的价值的,应该是双方在交际中的“冲突”“障碍”“争执”。商量,其实就是“一切皆有可能”。而在现实生活中,商量不成,耍赖的孩子比比皆是。于是,我迅速调整了我的教学内容:当商量不成功时,该如何进一步商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据此对教材中“调换值日”这个范例进行了适度改编(如下页图)。

在这个重新创设的教材情境中,我引导孩子们继续讨论:小明能不能这样说:“哼!你不跟我换,我再也不和你好了!”在交流中,孩子们又明白了一点:商量,未必都会成功。不管商量成不成功,我们都要坦然地接受。

教材中的练习情境同样也是两个简洁的文字情境(如上图)。于是,我继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借书”这个情境中,通过“小丽”这个人物向同学借书一事,将“调换值日”和“借书”这两个情境串联了起来。我还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无声的教材形象化,让分散的情境整体化,使教材活起来、动起来,为口语训练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年级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基本上能有礼貌地沟通,和对方商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对于“用恰当的语气”了解不多,还存在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对于商量的策略和技巧比较欠缺。

为了更好地进行示范、引领,我将“借书”这一交际情境拍成了视频,并在同学拒绝小丽处做了停留:“如果你是小丽,接下来怎么说?”当孩子们面对商量“失败”时,他们开始思考,尝试开辟另外的交际路径:“没关系,我让妈妈给我买一本。”“没关系,我再去问问别的同学吧。”“没关系,你看完了再借给我看。”然后,我继续播放视频,让孩子们领悟:除了另找他人想办法,也可以想办法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商量。

随后,在“看电视”这一交际情境中,我参与角色扮演,故意制造障碍,让孩子们遭遇“无法商量”的可能:

孩子:爸爸,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爸爸:什么事,宝贝?

孩子:爸爸,我最爱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就要开始了,您能让我看一会儿吗?

爸爸:你作业完成了吗?

孩子:我都做好了。

爸爸:这节目有什么好看的?

孩子:喜羊羊和灰太狼斗智斗勇,可好玩了。您就让我看一下吧。

爸爸:行啊,等我看完球赛就给你看。

孩子:不行啊,等您看完,我最爱看的节目也要结束了。

爸爸:可是等你看完,我的球赛也结束了。

商量到此卡壳,后援团纷纷献策。一个孩子说:“爸爸,您有手机啊,可以用手机看。”还有个孩子说:“爸爸,您明天不上班,你可以看重播啊!”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触及交际能力,激发思维碰撞,教学效果也因此产生。我通过音频和视频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出生动丰富的形象,这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让他们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在动态的教材交际情境中,兴趣盎然地互动交际,又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交际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听说并重,发展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我不仅关注孩子们与人商量的能力,更关注孩子们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交流评价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最佳商量奖”“最佳倾听奖”和“最佳点评奖”。

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商量的事情,将话题从课内引向课外,并选择有代表性的话题投放到PPT 上(见下图),然后让孩子们自由选一个话题,在小组里分工合作:两个人商量,两个人点评。再请两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请其他孩子组成大众评审团,对台上同学的商量、点评进行补充。孩子们情绪高涨,举起的手从开课时的寥寥无几到现在的“小手如林”。

一组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A:门卫公公,我想跟您商量一件事情。

学生B:什么事啊?

学生A:我把书本落在教室里了,您能帮我开一下门吗?

学生B:好啊。

学生A:谢谢公公!

学生B:不用谢!

点评的两名同学认为他们商量时做到了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

这时,我问大众评审团:你们同意吗?其他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只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他没把话说清楚,因为他没有说自己是哪个班级的。”掌声响起,我把“最佳倾听奖”颁发给了这名学生。接下来,孩子们说得更严谨,听得更专注了。

最后,我提高难度,创设“小明想安安静静听故事”这一情境,让孩子们挑战跟不同的人商量。商量的孩子很能干,跟爷爷说话时特别有礼貌,跟妹妹说话时,就是个亲切的大哥哥;点评的孩子同样出色,用自己的语言把优点全说出来了。

这节课快结束时,望着可爱的孩子们,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很喜欢你们,我想跟你们合一张影,留作纪念,谁能帮忙请人给我们拍张照?”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请班主任帮忙,因为熟悉,肯定不会拒绝;有的说请看起来最年轻的老师帮忙,因为年轻人摄影技术应该不错……于是,我就让这些想出好点子的孩子去请人帮忙。看着那一张张美好的照片,不用问,在这个现场生成的生活情境里,商量这一口语交际已经尽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里了。

猜你喜欢

商量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商量出共识
酒中的口语诗
我和妈妈商量种什么
商量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