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浅析

2022-06-16闵斗勇江虹锐宋雪萍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双一流硕士

闵斗勇,江虹锐,宋雪萍

(广西大学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2]。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中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3]。早在2013年,《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联合培养基地是“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依托之一,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截至目前,各高校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围绕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着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因此,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是新时代“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与其他研究生学位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只有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或具体科研活动,才能有效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强化专业硕士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无论是教学大纲、实践内容、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与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匹配的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已成为“双一流”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为达成培养目标,基地课程如何设置?如何组织实施?如何评价教学效果?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及问题

近二十年来,以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行(企)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也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只有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相适应,才能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技术含量高和专业化程度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6]。虽然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完善、主体责任不清晰、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只有建立起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新模式才能持续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高层次专业人力资源。

1.培养目标不明确。至今,仍有不少高校以简化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未真正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特色,学术成果(主要是论文和学分)仍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核或学位申请的主要指标,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未能在培养目标中得以明确。

2.培养体系不完善。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脱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重理论学习而轻工程实践。虽然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实践类课程,但是工程实践课程仍然很少,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仍不具备实践操作经验与能力,既无法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完成实训,也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性课题。

3.主体责任不清晰。联合培养基地应该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战场,企业导师也应该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由于责任主体不清晰,目前高校仍然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导致企业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高。

4.导师遴选标准与队伍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校内导师遴选已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与体系,而企业导师遴选无具体遴选规则、缺乏明确遴选标准,也无系统评价退出机制,导致企业导师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校内导师更注重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对实践性环节积极性不高,而企业导师则因人才培养经验不足无法单独承担实践环节的专业性指导。导师队伍质量不强,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达不到培养大纲的要求。传统的“双导师”已无法满足“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5.工程实践不落实。虽然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已有的联合培养基地与培养方案不匹配,或联合培养基地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硕士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或出于人身安全考虑不敢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工程实践中,或出于保护企业核心技术不让学生全程参与企业重大技术改造或创新。

(二) 联合培养基地的新模式

现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产业需求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不清晰,工程实践专业配套硬件条件不完整,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工程背景不深厚,这“三不”是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7]。因此,要在顶层设计上打破理论教学为主、工程实践为辅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并重的新模式。打破高校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单一化格局,打通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最后一堵墙,形成行(企)业、学校优势互补的合力,以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构建联合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为新时代我国经济从规模化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输送合格人才[8-9]。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不能拘泥于形式,重点抓住“双轨制”核心,积极创造条件由学校与行(企)业联合在具备资质的企业设立培养基地,形成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培养新模式。作为提高工程硕士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依托平台,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应追踪企业(市场)需求,通过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设施,成为创新实践人才的训练场。通过构建“订单式”培养构架,针对行(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培养。

1.基地培养主体的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参与主体必须完成由“一元主导”到“多元合作”的转换。将传统的学校支持、行(企)业赞助的“雇佣关系”,转变成新型的校企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企)业发展的高度融合。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的各自优势,相关高校可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内设立研究生分院,主要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痛点或技术开发的难点等凝练成具体技术问题作为专业硕士的研究课题,从而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技术攻关的统一。

2.基地导师队伍的构建。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导师队伍必须从“双导师”过渡到“双导师+”。让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专业硕士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题选择、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一方面发挥学校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夯实专业硕士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依托联合培养基地的工程生产设备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强化专业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

3.基地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课程体系必须完成由理论学习主导到理论实践并重的转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以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企)业为中心,根据市场和行(企)业需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制订出更加合理、有效、适应行(企)业需求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制订“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新课程体系(双轨制),解决专业硕士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提升专业硕士发现、分析并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培养与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4.基地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硕士培养基地的培养模式必须由“全面化”向“职业化”转型。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追求大而全,只能满足学生工程实践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由于行(企)业参与度不足,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几乎无针对性的设计与思考。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趋同、培养模式相似,导致基地主体功能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对“大而全”的盲目追求反而导致联合培养基地的指导思想不统一、目标不明确、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实际,引导行(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通畅沟通渠道,形成稳定人才供需关系,最终实现专业硕士“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培养,为行(企)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高级人才。

总之,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在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形势下,以“需求——供给”为导向,快速实现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的建立,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使其成为社会、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专门型人才的孵化器。

(三) 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价新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根据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为行(企)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同于学校传统课堂教学,联合培养基地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组织和安全管理、教学环境和人员、考核和考察方式、实践成果和展示载体等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与特点。因此,以学分和论文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已无法适用[10]。由于工程实践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突出工程实践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分量,评价体系中必须体现工程实践的特点,包含工程实践关键要素。为保证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还必须建立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评价新体系。因为企业在专业硕士联合基地培养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企业必须全程参与评价新体系的制定与完善,确保评价新体系突出工程实践的特色与特点,建立与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评估新体系。

1.与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评价要素。评价新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实践内容、成果展示等,每一个评价环节都需要突出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评价新体系以工程实践成果作为评价考核的重点,拟定出理论知识(30分)、实践技能(40分)和职业素养(30分)等三项一级评价指标,突出工程实践和职业素养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理论知识一级指标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分要求等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大纲必须体现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实践特点,同时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体现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特点。学分要求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职业技能。实践技能一级指标则包括实践计划、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及任务、实践效果与标志性成果等五个二级指标。其中实践计划必须与专业硕士培养计划一致,实践方式主要采取现场实训,实践内容任务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统一,实践效果与标志性成果要突出新产品、新工艺、专利等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成果。职业素养一级指标则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态度与作风等四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的考核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具体评价指标及内容见表1。此外,二级指标随着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确保考核指标与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表1 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新体系

2.与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评价小组。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完成后,必须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联合考核小组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新体系的具体考核内容组织实施,主要对专业硕士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测评。严格执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新体系,促进专业硕士实践的实效性和专业性,确保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质量。

二 结语

从新时代“双一流”大学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根据新模式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联合培养基地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升联合培养基地内研究生管理和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产业发展培养具备实践创新性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双一流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