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6-16刘天森王佳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国防群体创新能力

刘天森,王佳遇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2.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3.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主动适应各领域新格局变动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应依托创新型培养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协同推进青年人才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具有战略高度、突出鲜明特征、满足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探索推动人才全面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国防特色高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一体化战略体系的重要智库,需要充分释放教育潜能,高效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提升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价值。基于现实与理论需求,本文依托新发展理念内涵,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7所国防特色高校的师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国防特色高校的学科特征与群体分布,开展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认知及建设方案的问卷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分析契合国防特色高校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推进路径,旨在促进人才创新培养体系融入国家发展新战略。

一 文献评述

(一)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既有研究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精神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三者之间应具有内容层面的兼容性和发展目标层面的一致性[1-2]。学者还进一步剖析了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知识设计的融入性,通过深入诠释创新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等关键举措,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从战略层面明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特别着重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与发展着力点的有效对接[4-6]。从时代发展动因来看,新发展理念不仅要在指导方向上突出时代背景,更要切实服务于重点产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应推动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匹配[7-8],为引领高等教育系统不同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综上分析,高校创新精神应体现出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性指引,助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并推动良性互动;从学生创新意识层面来看,新发展理念可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创新的理解,进而为提升学生创新素质提供现实的实践方案。

(二) 新发展理念对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引领意义

作为国防工业建设的重要智库,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7所高校为代表的国防特色高校正在探索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研究指出,我国国防特色高校应体现出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产业导向,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并举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国防特色高校的关键成功因素[9-10]。研究指出,国防特色高校应适当打破传统理工办学思维,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解读学校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价值定位[11-12]。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教育创新的国家逐步推动国防工业深度发展,同时国防特色高校也即将进入人才供给红利期。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融合建设显得极为重要。近期研究表明,新发展理念与教学过程密切关联,高等院校应尝试将更多时代特征的议题融入教学过程,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创新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协同推进[13-14]。综上分析,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从知识结构、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层面强化学生对于创新内涵的理解,是明确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关键着力点的重要举措。

二 研究设计

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鉴于对教育体系创新的认知标准具有差异,需明晰国防特色高校师生在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异同,进而其优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的调研过程遵循了以下思路:首先,对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创新体系的建设特征进行识别。一方面,以所调研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研了解对自身创新能培育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对目标学院的专任教师抽样调研,调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经验及困难,最后再依据调研结果,设计引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 数据收集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7所国防特色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教”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师生一般特征,探讨如何结合新发展理念推动学生创新。待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后,邀请了3位高等教育创新理论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完善。

正式调研于2021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期间开展,共收集了195份学生群体的有效问卷以及34份教师群体的有效问卷。之后又运用深度访谈方式对关键题项深入分析,以明确受访者的详细认知与真实看法。针对教师的调研问卷包含基本信息、个性化课程创新建设方案、课堂教学方法、新发展理念引领课程创新的方法选择等内容。

针对学生的调研问卷包含基本信息、教育创新参与程度、主要收获、对新时代创新教育的期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的具体内容优化,设计过程力求促进师生对指标体系的感知与良性对接。

(二) 数据描述

针对195份学生群体有效问卷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其中男女比例为1.47:1,这与国防特色高校男多女少的客观现象有关。此外,受访学生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基础,且这种创新能力呈现阶梯式发展阶段,是高等院校教育创新改革的核心对象。

表1 学生群体基本情况

针对34份教师群体有效问卷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由于国防特色高校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理工科倾向,故受访教师群体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同时包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受访教师群体男女比例为1.83:1,平均年龄为39.11岁(组距为10年),并以31~50岁的教师为主,且包含一定数量20~30岁的青年教师及50岁以上资历较老的教师;受访教师平均教龄10.59年(组距为5年),主要为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占比为38.2%,其他教师的教龄在6~20年及以上且分布较均匀;受访教师的职称整体呈现正态分布且以中级职称为主(占61.8%);70.6%的受访教师讲授专业类课程,使得调研结果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出教育创新元素融入与建设状况。综上可见,受访教师群体对有关心理认知及行为特征具有代表性,有助于路径的构建与优化。

表2 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三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学生群体分析

创新思维树立方面,男生(75.86%)与女生(79.75%)的态度较为接近,即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思维可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身创新思维塑造看法有差异。结果显示,研究生对于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意愿及培养能力明显高于本科生,原因在于:(1)本科生更加注重完成学分而一定程度忽视了日常教学内容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2)研究生群体同时承担课业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且相比于课业压力,科研活动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更加突出,这对于其创新思维的建立提出了较高要求。本科生群体中,仅有45.45%的低年级学生(大一和大二)对于主动树立创新思维持有浓厚意愿,其主要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需要同时承担各类课程、科创竞赛、社团工作等多项事务,缺乏充分的时间思考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树立创新思维的投入度整体较低。

依托课程提升创新能力方面,52.59%的男生与50.63%的女生表示会认真依托每门课程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但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均只有不足60%的群体对于认为当前所学课程蕴含充足的创新性元素,其余学生则表示,只是偶尔会发现课程中蕴含自身所需的创新元素。部分学生坦言,当认为所学课程缺乏创新性时,即使意识到自己不应作出此类行为,仍会逃课、玩手机、睡觉。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期望学习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课程,部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创新性元素反应较敏感,这启示教师深度思考如何塑造创新型课程的新形态,以提升学生融入感及教师成就感。

课程创新性元素收获方面,女生的整体学习收获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仅有46.55%的男生表示非常有收获,而29.31%的男生则认为收获极其有限。此外,本科生对于课程创新性元素的收获感高于研究生,且多数本科生认为,这种收获主要来源于学术观点、实践案例及时事热点新闻,而价值观念与理论观点传授的价值相对有限。

关于当前课程创新设计存在的不足,受访学生表示,其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枯燥难以理解”与“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也有学生表示,少数课程内容不仅缺乏创新,更脱离社会实际且缺乏使用价值。在创新设计不足的反映表现中,各年级学生虽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整体集中于“课程建设目标模糊”“教师改革动力不足”“创新氛围欠佳”等方面。此外,大三年级学生表示,其面临的升学压力及专业课考试难度提升也会削弱其对于追求创新性元素的兴趣,过于关注创新能力培养可能会影响其升学备考进程。

(二) 教师群体分析

对于当前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40.9%的男性教师与33.3%的女性教师表示,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表面化、标签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同时,36.4%男性教师表示对于课程创新的具体形式仍然难以把握甚至无法适从,31.8%的男性教师则表示课程创新建设可能会与科研任务相冲突。关于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受访教师普遍认同以下方面:(1)创新培养过程普遍缺乏“抓手”和“触点”;(2)培养成效难以准确评估;(3)学生认可度较低;(4)部分学科专业难以有效挖掘创新性元素;(5)部分教师缺乏相关授课经验。此外,58.8%的教师表示,自身仍难以有效把握课程内容体系中创新元素的准确性;47.1%的教师表示,自身的时间与精力相对有限,难以有效兼顾专业知识与创新元素的持续融入。

根据受访教师反馈,当前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程大纲与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元素融入、提高教师创新育人意识与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学校的激励制度与所能提供的实际条件等。而在制约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中,创新内容设计与执行最为关键,这也与专业及课程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

进一步访谈可知,教师普遍建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聚焦实效、优化过程设计体系、创新课程讲授方式,特别是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实际特征实事求是地融入创新元素。此外,从学校视角来看,应加强教师相关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的激励与支持计划,例如设立学生创新能力专项基金支持计划。

四 新发展理念引领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上述关于国防特色高校师生的调研结果反映了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其中,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揭示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群体的调研结果揭示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尚缺乏重点且培养方式相对陈旧。对此,结合调研结果并立足于国防特色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实状况,本文基于“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观”,针对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推动、教师带动、新发展理念拉动、创新能力驱动”的四轴联动培养模式,据此构建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如图1):

图1 新发展理念引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 课程推动

在课程体系设计内容中应更加丰富现有内容,可积极尝试加入时事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案例分析活化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考虑各专业及课程的独有特征,并将其与学生创新能力紧密结合。此外,也要从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探寻创新元素,助力学生纵深方向发展。根据调研结果,课程建设目标模糊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对此,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挖掘创新元素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将创新融入专业教育中,解决专业潜在的割裂状况,将学生创新能力元素融入课程研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核评估等环节,争取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考查形式上,还有必要涵盖相关案例并设置一定的实践考察环节。此外,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除常规性的理论课外,也应基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对于优秀课程设计经验,学校应提供分享平台或整理相关范例,以供交流学习。

(二) 教师带动

应推动教师系统学习创新理念并提升对相关精神内涵的理解,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而学以致用,将创新理论融入教学过程。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部分教师担心创新元素融入会影响课程进度,这种顾虑存在其合理性。若将创新元素生硬融入,则必然导致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创新教育体系的认识,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讲座,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及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

(三) 新发展理念拉动

坚持问题引领是工作的关键着力点,鉴于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性与引领性,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贯彻创新育人理念,依托课程结构与授课方式的创新,协同推进专业知识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国防特色高校有必要将新发展理念以专题形式融入育人体系建设,同时应避免假大空现象,要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创新导向,以专题形式融入专业及课程建设全过程,展示创新育人的现实意义。

(四) 创新能力驱动

关于课内实践教学,我国高校课程目前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这给实践教学增加了教学经费、教学时间和教师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对此可以采用“大班授课,小组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外实践教学,应从课程层面出发,加强实践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互动。通过充分调动教育资源,把军训课程、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程中,将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使专业实践与创新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国防群体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国防小课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