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策环境影响的高职院校课程同质化问题分析

2022-06-07

山西青年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指标政策

罗 源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系列关于推进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均是直接对优质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目标、体系、标准、管理、质量和现代化等层面、角度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与路径,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好了全面、科学的顶层设计。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向高质量、特色化发展,自“十二五”开始,国家先后启动了系列优质课程专项建设计划,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与之对应,一大批省级优质课课程建设项目也快速布局。高职院校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的引导下,结合院校自身特色、专业特点,扎实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实践,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宏观层面,国家、省、校三级课程资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打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优质课程资源梯队。

随着政策引导下的优质课程建设和线上优质课程资源的快速推广,课程同质化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基于近年来对于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组织项目团队对某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327名课程负责人展开了一项为期5个月的个别访谈和问卷调研。期间,组织访谈13场次,发放问卷5套共1635份。通过访谈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大致明确了政策引导对于出现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影响原因与方式。

一、课程建设同质化表现

(一)对接行业新技术的内容更新不明显

依据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办学类型,其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建设,应该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要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以期能保证课程内容与技术革新同步更新。但是,通过对部分在线运行的省级以上优质课程的调查发现,在327位受访者中,90%以上的课程资源建设时间一般集中在项目申报与验收阶段,因为该阶段有相关任务达标要求;在项目验收后,仅有不足20%的课程仍在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如图1所示),而在这不足20%仍在继续进行课程建设的课程中,8.87%的课程做到了持续更新,半数课程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部分内容的更新,还有约40%几乎很少更新,更多是开展应用(如图2所示)。进一步深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虑资源更新需要增加较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多数应用范围较广的优质课程资源除在集中建设期或项目评审期间对课程内容重点设计以外,往往在后续的课程服务中,没有较好的做到持续更新课程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增加新的案例的形式对行业新技术进行关照。

图1 课程资源建设时间分布调查结果示意图(多选)

图2 课程验收后资源更新情况调查结果示意图(多选)

(二)彰显院校和专业特色内容设计不明显

同一门课程,其所属院校不同、开设专业同,理应在课程内容上也会有所差别,如《市场营销》课程,在商科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由于其行业背景不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领域会有明显的差别,服务类营销和产品类营销的策略也会有较大的差异。由此,依据院校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在不同的院校、专业则应有与本院校、专业相匹配的特色化内容设计。通过查阅某省47所高职院校的将《市场营销》列为核心专业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对《市场营销》课程的课程描述均无较大差别,课程特色体现不明显。考虑到课程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篇幅有限,我们又进一步调阅了以上院校中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7门《市场营销》的课程标准,对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除在“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两部分有一定差别外,“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的主体内容并无实质性差别,且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中还存在不能完全支撑课程目标的情况。

(三)对标项目/比赛评审指标的框架设计较为明显

课程作为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单元,在专业、教学团队以及院校综合类项目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竞争和教学竞赛等重要赛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项目建设竞争影响下,为了能入围/立项本校或本区域的高层级优质课程项目,形成综合竞争中的优势,较早立项的高层级课程的建设模式、课程框架、内容体系等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经验也快速地在院校、教师中推广和借鉴。但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多数课程的建设模式采取了效益和结果优先策略,往往更加注重对于项目评审指标等共性内容的学习,弱化了院校自身特色、专业特点在课程中的落实。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未申报过省级课程的教师,立项省级课程的教师对于评审指标的关注度较为明显,如课程团队结构、资源精美度、交流互动、推广应用情况等,且有少数立项省级课程的教师,其重点关注点排序与评审指标中不同观测点的权重保持了较高的一致度,即:其关注程度与评审指标中的权重分配呈对应关系。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对标项目评审指标及权重,针对性开展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出现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项目竞争环境缩短了课程培育周期

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例,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申报工作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通过对《意见》出台后到首次申报通知发布时间间隔和每年度申报通知中有关要求和时间节点安排分析来看,要在短时间内达标申报通知中关于“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不论是在课程团队的组建上,还是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均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保障下,申报团队一般采取的策略就是按申报文件要求,对标评审指标中核心指标及评价权重,开展针对性的建设工作。如:无论是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是教学能力比赛,其评审指标中就有关于课程团队的观测点,并占有较重的分值。多数课程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对照得分点,往往更加注重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成果积累等元素,对于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本课程和关联课程的教学经历则变成了次要考量因素。

(二)项目评审指标弱化了课程内容特色

对标建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做法,能确保在建设理念、课程设计、内容组织等方面与上级要求保持一致。经过调研,在课程建设程序设计和对标等问题上,83.79%的受访者都以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能力比赛等评审指标或学校有关要求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课程设计。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工作实践中,其做法都是首先学习政策文件精神,然后对标文件要求,将有关精神和要求逐一细化落实到课程建设具体工作当中,其对评审指标的关注已经远高于课程建设服务对象的需求。如:课程思政、1+X证书制度出台政策文件后,当年度申报/立项的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特色等部分,均对其有较重的篇幅描述。在课程特色建设方面,关注点较高的也是依据政策导向的共性化领域,对于基于院校、专业、课程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出现的个性化设计关注相对较少。如:在查阅的253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其课程目标描述中均有“工匠精神”的表述,而工匠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具体到单门课程当中,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内容融合的落地做法却鲜有描述。可以看出,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带有项目建设背景的课程建设工作,新政策文件的出台或原政策文件的调整,对其建设思路有着明显的干预。

(三)部分政策设计忽视了适用课程范围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课程思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专项工作安排陆续出台,并都要求落实到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当中。[2]这理应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利基础,但是,因为政策出台时间较短、多项政策出台时间间隔较短,院校教师在领会政策文件精神内涵时还不够深刻,还没做到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政策文件精神融入课程的适宜性做法,而相关项目/比赛评审指标中又要求必须进行贯彻落实,由此就出现了政策要求片面地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的现象。例如,无论是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是教学能力比赛,针对专业课程,其评审指标中均有关于课证融通的观测点,为了体现1+X证书制度在课程中的落实,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生硬地融入课程内容的情况较为明显。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是无差别地完全融入所有专业课程,而是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联度,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内容。一般来说,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课证融通的基础较好,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证融通的必要性则相对较弱。可以看出,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一些专项工作涉及中对相关要求的适用范围的界定偏差,也是课程建设成效和出现同质化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建设去同质化的思考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理念是指导工作实践的先导。课程建设理念的新旧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实践思路与方案设计。所以,在课程建设工作中,首先要从理念上着手,明确课程建设的宗旨和目的,以此为引导,根据课程性质,确立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最后再开展工作实践。从政策制定的层面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政策文件出台后院校和教师会开展对标建设这一实际情况,在政策制定中,除对课程思想价值引领进行要求外,首要考量的应该是使用者需求,将课程内容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二)优化评审指标

政策文件引导着工作实践方向,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的特点,政策文件的出台,将直接影响理念的转变、工作重点的变化等。鉴于课程建设作为院校内涵建设基础单元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政策文件制订工作中,更加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课程建设方向偏离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评价观测指标,保证其能科学统领各类课程的建设实践。例如,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能力比赛的评审指标中,对于课程思政、1+X证书制度等一些个性化/专项工作在课程中的落实情况,可根据课程性质与类型,明确相应要求或覆盖范围,而不是笼统的进行要求。

(三)彰显院校、专业特色

在政策文件制订工作中,除基于普适性和一般性特点对共性指标进行优化完善外,为了避免出现“千校一课”的课程同质化问题,引导和鼓励院校和课程团队结合区域和行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工作,在评审指标的构成中,还应将有关体现课程特色的要素纳入观测点。例如,对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规模以上企业主流技术契合度、课程内容与区域行业细分产业的支撑度、课程内容与院校和专业特色的呼应的等方面进行设计。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指标政策
政策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政策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