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破圈”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05-31王义保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互联网思维传统文化

王义保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21年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破圈”、爆款频出的原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广电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广电人突破自身种种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学习借鉴当代年轻群体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表达和融合传播,并促成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有效链接。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联网思维;创新表达;融合传播

从2021年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時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再到“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次次“破圈”、爆款频出,深得网民和观众喜爱,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级”节目。

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让人深深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众多从业者来说,这一文化现象也给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媒体融合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带来重要启迪。笔者认为,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带给电视媒体人的重要启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河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当地影视机构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曾对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考察、梳理和研究。他在谈到中原历史文化宝藏的巨大价值时指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的河南来说,是一本深刻的教材、一面明亮的镜子、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深刻启迪,留下了资源富矿,提供了精神支撑。”②“中原大地历史遗存众多,‘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处处都是宝、拂尘能见金,是一座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文化资源大宝藏。从储量看,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世代传颂的历史典故,争奇斗艳的文艺瑰宝,斑斓多姿的民俗节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从特色看,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深深的河南印记、浓郁的中原风情,一旦与时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③

今天,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态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即从前些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出现时的渠道稀缺、渠道为王的时代迅速进入到新媒体传播路径、传播渠道过剩并再次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时代。尤其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国潮”文化热让具备优质视频内容创作能力的电视媒体人看到了新希望、找到了新“风口”。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综艺节目中,无论是“春晚”中的《唐宫夜宴》,还是“清明时节奇妙游”中的《纸扇书生》以及“端午奇妙游”中的舞蹈《祈》(网民称“洛神水赋”)、《龙舟祭》,还有“七夕奇妙游”中的《龙门金刚》,其题材或故事原型都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端午奇妙游”节目总导演陈佳在谈及创作思路时表示,“虽然节目在全国八地取景、有7个摄制组跟拍,但故事素材均是植根于河南深厚的文化,然后结合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进行再创作而成。节目‘出圈’既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④

二、广电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观照和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闪光点、与当代年轻人的共情点、链接点,并学习借鉴当代年轻群体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以实现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表达

学习、运用和掌握互联网思维是当代媒体人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人的必修课和基本功。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主要包括专心做好一件事的专注性思维,追求最好产品和最佳用户体验的产品思维,追求快速迭代快速升级、对用户意见快速响应快速反馈的用户思维和追求口碑传播、人际传播的“口碑”思维,追求以快打慢、以高维打低维的“三体”思维等几个方面,同时还必须具有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允许适度“浪费”、不断试错的“试错思维”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正是较好地运用了这些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成果。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性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并抓住了“国潮”题材这个新“风口”

在论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时,雷军提出了著名的“风口”论,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他指出互联网创业者一定要寻找互联网发展新趋势这个风口,只有站在风口上,“好风凭借力”才能“送我上青云”。⑤笔者认为,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日益兴起的“国潮”热正是当下文化综艺类影视节目应该找到的新“风口”。实际上,由于自身实力和条件的限制,河南卫视一直专注于在传统文化领域耕耘和创作电视节目,多年来一直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电视节目创作并制作了以《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唐宫夜宴》等“中国节目”带给河南卫视最大的变化是让它终于又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中。

对于《唐宫夜宴》节目的爆红“出圈”,河南日报社原社长、著名记者朱夏炎认为,正是“互联网的发展和‘Z世代’的崛起共同改变了‘大众语境’的范畴和定义。年轻人不再迷信大明星来选定晚会,人们的共识认为,一台好的晚会应该要体现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要有参与感、代入感。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等源于互联网社区和长短视频平台已经完成了内容与用户之间的稳定联系和统一认识,而用户基于共同的内容消费又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相互联系”⑥。实际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文化综艺节目正是因为首先受到所谓“Z世代”年轻群体的喜爱和追捧而迅速走红网络,继而扩散到其他社会群体并引起广泛关注,形成“现象级”传播的。

(二)借鉴网络剧和网络综艺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进行节目创作

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性的表达。“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主创团队主动学习、借鉴当代主流消费人群所熟悉的互联网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表达方式,借鉴网剧加网综的节目创作手法,将一台晚会中若干个相互独立的节目用剧情串联起来,从而使观众形成沉浸式观看体验。他们还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代年轻人中正在兴起的“国潮”热有机融合,在节目策划和拍摄制作上使用了年轻人喜爱的漫画、游戏角色并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⑦等当代最新的影视包装技术手段,把各种“国潮”元素(国宝文物、艺术品、航空航天等)融入舞台背景,从而增强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创造出新的视频应用场景。例如在《唐宫夜宴》中,为了让节目更好看,主创团队在后期制作中大量运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实景舞台相结合,将舞蹈动作融入博物馆场景之中,并在场景中展示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唐三彩、《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和书画作品,这一创新场景在网上广受好评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三)认识互联网传播特点,掌握和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追求社区传播、社群传播、人际传播和多种媒体的协同传播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策划到拍摄制作、播出的全过程中,在宣传推广上都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本地媒体和中央媒体、自媒体大号、微博“大V”和广大网友的自主转发与二次传播等构成立体化的协同传播、融合传播,从而产生“1+1远大于2”的传播效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组还十分重视与社会面的联动、与网友和粉丝的互动,从节目的前期策划开始就吸引网友全程参与到节目的创作和分享、传播中。如“端午奇妙游”节目从前期策划开始就邀请网友投票选出四位“唐小妹”并为她们征名,2021“元宵奇妙夜”节目的片尾,节目组专门打出一行走心文字“特别鸣谢:全国网友、观众及可爱的粉丝们”,这种温馨互动让广大网友大呼感动。这看似普通平常的一句问候话语瞬间拉近了节目组与网友的心理距离,博得了廣大网友的点赞和好评,叠加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小小的设计却为节目增色不少。这些都可谓是广电媒体人自觉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思维的结果。

(四)虚心向网络媒体学习,与B站、抖音、快手、微博、优酷、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学习它们的创作手法、话语体系、宣发方式、传播手段

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多样化新媒体传播渠道将节目更快、更好地推送给观众和网友,从而获取更加丰沛的网络流量,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在策划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同时,河南卫视还深挖历史文化题材,与社会制作力量和互联网平台合作,相继推出了《隐秘的细节》《老家的味道》《舞千年》等一批文化综艺类的创新节目。

(五)改革驱动,引入内部竞争机制

“比武招亲”,导演团队竞聘上岗。笔者认为,河南台“节日奇妙游”系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推出了导演工作室制和项目竞标制。台内有重大活动或重大选题时,各位导演或制片人团队拿出自己的方案参与公开竞标。2021河南卫视春晚以及“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节目都是通过公开竞聘选出了不同的导演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公开竞标”方式,让以“80后”为主体的一批年轻新锐导演脱颖而出。作为“80后”导演,他们属于既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特点的新一代电视人。在创作过程中,从节目策划、选题阶段就开始征集网友意见和建议,与网民进行互动。在节目拍摄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即要做就做最好、追求精品、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和令人惊艳的播出效果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的充分体现,目的是通过竞争激发组织的活力,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三、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电媒体的综艺文化类节目要实现“突围破圈”首先要突破自身的各种思维定式,尤其要破除广电媒体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条条框框

过去电视台综艺晚会节目大多采用的是“大场面、大明星、大编排、大投资、大制作”的大而全的模式,像河南卫视这样的地方台,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无法在这种模式下成功“突围”。2020年起,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内部推出了项目竞争上岗制和导演工作室制,一些思维活跃的年轻编导人员一直在关注近几年火爆网络的诸如“双11”晚会和各种网络春晚,2021年春节期间,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做一台“非典型”春晚,这也正是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广电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给河南台带来的新思维、新气象。穷则思变,正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的河南台给了年轻人这个“试错”机会,于是就有了舞蹈《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并带火了整台河南卫视春晚节目。这台“奇妙”的春晚主打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节目取消了主持人串场,并在其中大量融入了“国宝”“国风”“国潮”元素,节目以“奇妙游”的形式和沉浸式的剧情演绎摆脱了之前的传统套路,没有大演播室、没有大牌流量明星、没有主持人串场、没有现场观众、没有频频出现的观众鼓掌镜头、没有“大而全”的节目编排,节目组完全靠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中寻找创作灵感,挖掘创作素材,用接地气的内容引发网友共鸣,靠节目本身的精彩绝伦吸引观众眼球,靠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带给观众和网友强烈的心灵震撼。

四、坚持“融合传播、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和传播路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时代,传统文化要得到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借助互联网进行融合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坚持“融合传播、移动优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通过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使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欣赏口味、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相适应,才能使传统的广电综艺节目“破茧成蝶”,进化成为当代主流消费人群喜闻乐见的文化新产品,进而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更好地推进融合传播和移动优先战略,河南广播电视台于2020年下半年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全媒体策划营销中心。该中心负责全台媒体资源,包括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资源的统合协调,实行“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负责全台各类新闻发布和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的统筹推进。实施“移动优先”战略,要求从节目策划、构思阶段开始就考虑其形式和内容首先要适合、适应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从河南卫视“2021春晚”和“元宵奇妙夜”节目开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网络平台和河南卫视播出前,会将节目播出信息、预告片等先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抖音、大象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先行发送造势并开通直播互动窗口,在网上进行预热推介。同时,晚会节目的单个视频提前半小时在合作平台和河南台所属各大新媒体平台播出,形成网友“先看到短视频然后想要到电视上收看完整节目”的收视期待。其后,完整版节目在河南卫视播出后又能引发观众在移动端的二次、三次转发和传播。如此,在微博、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上,“如何评价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和“河南卫视杀疯了”等多个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榜第一或前列。例如“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祈》,2021年6月12日在河南卫视播出的当晚即成为网络“爆款”,被网友赞为“水下飞天”“洛神水赋”。这是一段水下中国风舞蹈,虽然呈现出来只有不到2分钟的节目,但据导演介绍这段舞蹈共经历了三次拍摄过程,演员何灏浩在水下表演超过26小时,每50秒就得出水换一次呼吸,可见拍摄过程之不易。视频播出后因其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广大网民大量转发,迅速火爆全网。有网友留言惊叹:“我是看到神仙了吗?!”⑧由此可见,坚持“融合传播、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传播策略对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五、“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突围成功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广电媒体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国风文化类节目兴起的一个背景是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国潮”热,这种“国潮”热大约从十多年前开始出现,到近年来逐渐形成,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汉服的兴起。而据2021年5月10日发布的《百度2021年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对“国潮”热关注度最高的主要是年轻消费群体,其中48.6%是“90后”,25.8%是“00后”,16.9%是“80后”。这些年轻群体也正是“国潮”热背后的驱动力量。《报告》显示,“国潮”概念在过去十年来关注度(搜索热度)上涨了528%,如今“国潮已进入3.0时代,新时代的国潮不再局限于新国货,而是包括文化、科技等领域背后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文创IP、国漫、综艺、大国科技、电影”成为国潮3.0的标志性热搜关键词,综艺文化类节目已成为国潮时尚的重要内容。⑨打造出《唐宫夜宴》的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的主题就是“当潮不让·你好·牛”,可见节目创作团队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代年轻群体的兴趣和思想脉搏。其实,早在2013年河南卫视就在文化类节目上进行过探索和尝试,曾经与爱奇艺联手策划制作了《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两档文化类节目,这两档节目播出后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業界同行的关注。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创作方向没有在河南台持续下去,但其后其他媒体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远方的家》《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文化类节目并掀起了收视热潮,这些节目与社会上兴起的“国潮”热互相影响,客观上也对“国潮”热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百年来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彻底告别屈辱,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如今正坚定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而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这个大时代背景正在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进一步回归。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激发了作为当代主流消费人群的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再认识。他们在内心深处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密码,重新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这个背景下,一旦传统文化找到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出口,就很容易引发当代年轻群体的思想共鸣,实现同频共振,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

六、小结

如果说《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有些出人意料,那么《唐宫夜宴》之后,“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节目相继引爆“现象级”传播则有力证明了河南卫视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坚守,不仅彰显了广电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的敏锐感知,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标志着广电人正在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方式,并努力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互联网文化之间的有效链接。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207页。

②③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微信公众号“长安街读书会”,https://mp.weixin.qq.com/s/M8lqHlxKNZCDNOqex-svtg,2020年12月6日。

④梨视频:《总导演回应“端午奇妙游”炸圈:是文化自信的魅力》,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6004281123_m165e20f23020011or8.html,2021年6月14日。

⑤《杨澜访谈录:“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14640102er5v.html,2013年11月28日。

⑥朱夏炎:《舆论治理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9期。

⑦参见百度百科“增强现实技术”词条,http://baike.baidu.com/l/iqcwQg9I?bk_share=copy&fr=copy.

⑧《惊艳!又双叒叕“出圈”了,网友:这是什么神仙?!》,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6/13/1302356599.html,2021年6月13日。

⑨《国潮3.0时代到来!2021国潮搜索大数据报告发布》,人民数据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40268889375178&wfr=spider&for=pc,2021年5月10日。

(作者系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制片人、主任编辑)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互联网思维传统文化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从推选到竞演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