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晚报民生新闻采写的创新

2022-05-30田晓瑛

科学导报 2022年65期
关键词:创新举措民生新闻晚报

关键词:晚报;民生新闻;采写;创新举措

作为城市生活类报纸的晚报,在我国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贴近市民、了解市民是晚报的独特优势,“晚报是面向市民的报纸,自有晚报以来,社会性和贴近性就成为晚报吸引读者的法宝。”[1]所以,做好民生新闻在晚报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可以说,民生新闻做得好,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全社会的强烈效应。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对晚报新闻报道造成了很大冲击。晚报民生新闻采写如何突破,如何更加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含义

民生新闻是晚报的当家版块之一,究竟何为“民生新闻”,目前业界与学界尚无定论。本文认为,民生新闻就是涉及公众日常生活的民生事件、民生问题,以及社会风貌的报道。社会性、人情味、可读性,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立于群众角度、突出民生话题,体现人文情怀,是民生新闻采写的核心。

从整体上分析,民生新闻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报道内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民生新闻来源于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三是民生新闻多用人文叙事,展示群众生活状态。

  二、晚报民生新闻采写的问题分析

晚报是城市生活中市民的生活“伴侣”、精神慰藉,采写以市民生活为核心的民生新闻,也必须践行“四力”、立足基层。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晚报民生新闻采写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记者缺乏民生意识。晚报民生新闻是最接近市民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报道要实实在在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但在实际采访中,一些晚报记者脚力不够,不能真正深入到市民中间,不将市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采访出发点,采写的报道不是空洞乏味,就是刻意猎奇,没有从市民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报道新闻。

二是难以发现有价值新闻。市民的日常生活看似“琐碎”,甚至司空见惯,一些记者就觉得民生新闻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在采访中总是浮在事实表层,不去了解、熟悉市民群众,不对问题透彻地看待,结果就抓不住深刻、有价值的新闻,甚至个别记者为吸引读者眼球,民生新闻选材过于强调社会阴暗面,这都是记者眼力不够的表现。

三是报道内容没有深度。民生新闻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报道,是关系群众生活需求的问题解决。但在实际报道中,不少晚报记者脑力不够,民生新闻常常是表面化就事论事,浅层次泛泛而谈,不去深入挖掘,没有将市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的深度思想传达出来。而且,“在报道现象后在怎样引导受众应对公共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明显不足,在提高社会危机感和个人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力度较弱。”[2]

四是民生新闻写作华而不实。新闻报道是要让记者准确而简练地表达出新闻主题,但在实际新闻写作中,不少晚报记者笔力不够,总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必须用华丽的辞藻报道民生新闻才能够出彩。结果,所谓“出彩”的民生新闻,切让市民看不懂、不易理解,失去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晚報民生新闻采写的创新路径

晚报民生新闻采写一方面要扎扎实实践行“四力”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才能够保证民生新闻的完善与发展。

第一,要提高民生意识,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晚报民生新闻是关系市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报道,记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民生意识,忠实履行为市民服务的宗旨。晚报民生新闻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记者采访要时常深入社区基层,以民生话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小处着手,从市民生活的日常琐事出发透视社会深层动向,不仅要帮助市民群众解决琐碎小事,更应着眼社会改革大局。比如,《山西晚报》开设“社会直通车”重点新闻版块,从生活、医疗、工作、就业等多方面入手,就市民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深入报道,受到当地市民欢迎。

第二,要提高专业水平,树立强烈责任意识。“媒体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事关国家和人民,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因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全社会对新闻媒体深厚而迫切的期望和要求。”[3]晚报民生新闻涉及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者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关注国情、社情、民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深入基层找出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切入口,积极反映市民呼声、表达群众诉求,从民生角度解读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最大限度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如《山西晚报》今年9月以来的一些报道《上下学想骑电动自行车?记住哦,须年满16周岁》《申报太原市人才补贴补助这些事要注意》《说起教师节礼物,家长挺纠结,老师道心声》《孩子为什么不能坐副驾驶位?》等报道,都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同时,责任意识还要求记者提高整体素质,保证采写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使报道更扎实、具体、生动,最大限度提高媒体影响力。

第三,要提高思考能力,增强新闻原有价值。民生新闻是晚报媒体的“压舱石”,但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晚报民生新闻得到更多读者关注?这需要记者要勤思考、善思考,想市民之所想,解市民之所急,以市民群众“身边事、烦心事、稀奇事、关心事”为报道题材,在报道中把体现党和政府主张与反映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反映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增强民生新闻的原有价值,得到市民群众广泛关注。比如,孩子班级微信群里老师发了通知后,大拇指、玫瑰花、鼓掌等表情包满天飞,这种事几乎成为每位市民常遇到的事,怎么办?针对这种事,《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家长和老师后,及时刊发了《家长:咋回复合适?老师:别想太复杂!》的报道,给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受到大家称赞。

第四,要提高笔力水平,提升民生新闻灵魂。晚报民生新闻采访对象大多是市民群众,报道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市民,所以,记者在报道写作中要将语言简练一些,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市民大白话”。特别强调的是写民生新闻要善于讲故事,“我们要学会用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来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甚至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来讲述新闻,娓娓道来吸引受众。”[4]记者提高笔力水平,不仅可以使民生新闻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更能够提升民生新闻灵魂,扩大传播影响。同时,记者提高笔力水平还表现在突出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不仅保证新闻真实性,还要保证新闻的“新鲜”,才能有效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第五,要提高创新能力,坚持深度报道原则。在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媒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激烈。晚报媒体做好民生新闻,必须遵循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民生新闻的策划上。要坚持深度报道原则,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避免盲目跟随新媒体热点,有效避免新闻同质化,扎扎实实做好关系民生民计的民生新闻。《山西晚报》开设的“山晚调查”就是一个深受市民信赖的深度报道专版,近年来刊发了一系列关系市民生活、反映群众需求的精彩报道,赋予了民生新闻生命力,体现了晚报服务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四、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晚报媒体记者采写能力的高低对于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记者只要不断提高自身采写能力,扎实践行“四力”要求,坚持创新理念,就能够确保民生新闻采访信息有效性,确保民生新闻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富,张未民.晚报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01:22.

[2]李爽.关于民生新闻采写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3,9:165.

[3]包国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简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1,21(6):5.

[4]王勇辉.民生新闻采写浅析[J].新闻传播,2010,10:78.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 田晓瑛)

猜你喜欢

创新举措民生新闻晚报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铁路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举措研究论述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